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东城区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文化创新融合改革示范区工作方案》已经区政府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东城区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文化创新融合改革示范区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首善标准高质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近几年持续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2023年东城区进一步创新提升,将产业发展要素全面纳入营商环境范畴,全新构建独具东城特色的大营商环境体系,努力打造营商环境全方位服务产业发展的文化创新融合营商环境改革示范区,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大营商环境”观,既全面承接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任务规定动作,以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等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实现各类市场主体更好更快发展,又全面纳入促进产业发展要素,以人才环境、空间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等质量效益提升为重点,实现各类市场主体更优更强发展,全方位打造与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创新融合相适应的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新生态。
二、工作目标
构建东城区“1+4+8”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体系,即以“1个总体任务、4个创新区域、8个专项行动”为工作重点,采取“点上发力、条线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策略,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的工作方法,点、线、面协同联动,持续将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
一是围绕1个总体任务优化升级,在“面”上出彩。围绕打造文化创新融合营商环境改革示范区1个总体任务,落实“崇文争先”理念,将创造首都功能核心区使命价值与新时代首都经济发展紧密融合,通过文化创新融合为营商环境塑形象、增动力、提品质,为东城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与精神支撑,奋力打造全市排名保持前列、全国范围独具特色的东城营商新品牌。
二是紧抓4个创新区域融合发展,在“点”上开花。紧抓中关村东城园“文化+科技”融合示范、金宝街金融商务集聚区“文化+金融”合作示范、隆福寺园区“文化+创新”协调示范、王府井地区“文化+消费”联动示范4个创新区域,打牢“文化+”特色基础,将建设首都核心区经济发展高地与新时代营商环境改革紧密结合,通过创新区域改革率先落地、强化集成、整体提升,努力打造特色传统文化集聚区域内涵升级新品牌。
三是开展8个专项行动争创一流,在“线”上结果。开展优化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才环境、空间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8个专项行动,牢固树立“企业为上、企业家为要、企业发展为重”的理念,将核心区首善标准贯穿改革优化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要素营商环境,对标国际规则和世行标准找差距、拓视野、谋发展,补齐短板弱项,全力打造精心、用心、专心的首都核心区“紫金服务”金字招牌。
三、聚焦四个创新区域,打造东城“文化+”营商新品牌
(一)聚焦中关村东城园,优化“文化+科技”营商环境
1.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落实《北京市东城区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鼓励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信贷支持。对获得“专精特新”、北京市隐形冠军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支持创新孵化集聚区、特色楼宇运营机构。
2.支持元宇宙新业态发展。研究制定元宇宙支持政策,加快推动元宇宙相关领域创新应用,促进东城区元宇宙产业内容生态环境创新和发展。
3.加快培育高成长企业。落实《中关村东城园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建立紫金计划企业库,精准服务,推动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成长、做大做强,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4.强化科技企业交流。发挥北京市东城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中关村东城园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作用,搭建高新技术企业沟通交流平台。
5.加强科技企业发展生态打造。依托中关村东城园“国家级文化+科技示范基地”,深化东城园体制机制改革,成立科创产业投资平台,营造科技企业培育发展的新生态。围绕中关村金隅环贸科技商务区“人工智能+资产管理”产业组团、中关村航星数字科技产业集聚区“数智科技+数字文娱”产业组团、信达中心经济功能区“新兴金融+数字科技”产业组团、永外新兴产业集聚区“新兴科技”产业组团、东北二环总部经济集聚区“总部经济”产业组团、歌华青龙文化科技创新街区“数字传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组团,制定组团工作方案,加强宣传推介,促进产业组团围绕目标产业集聚发展。
(二)聚焦金宝街金融商务集聚区,优化“文化+金融”营商环境
6.提升空间品质。充分整合金宝街金融商务集聚区区域资源,优化金融商务集聚环境,推动金融产业向金融主题楼宇集聚。引导楼宇业主方加快楼宇转型升级,推动华丽大厦阶段性改造和天润财富中心腾笼换鸟,改善楼宇功能品质,营造良好楼宇生态环境。
7.营造“银巷”发展生态。开展东城特色“银巷”营商环境优化研究,梳理基础台账,吸引金融机构入驻,聚合优势金融业态,营造良好“银巷”发展生态。围绕金宝街金融商务集聚区“国际金融+现代服务”产业组团,制定组团工作方案,加强宣传推介,促进产业组团围绕目标产业集聚发展。
8.打造综合性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发挥北京“文创板”平台作用,推动市区国企携手,在雪莲·亮点文创园打造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总中心。通过“政策+市场化平台+服务+生态圈”的模式,实现文化企业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财政支持资金的有效对接,为文化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服务、股权融资服务、债权融资服务、企业孵化服务、文化金融产品研发和文化金融人才培育,打造文化金融“生态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金融“东城样本”。
(三)聚焦隆福寺园区,优化“文化+创新”营商环境
9.打造高品质发展生态。实施《隆福寺园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园区进行场景赋能、资源赋能、管理赋能,全面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园区生态。推进隆福寺东院及隆福寺南坊全面竣工,同步推动隆福寺片区内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改造工作。推进“数字隆福寺”建设,完善数字隆福线上平台搭建。线下搭建数字化展示空间。加快核心业态集聚,以文化展览和演艺两大业态为核心,打造“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新高地。
10.构建高效园区服务体系。研究支持隆福寺园区开展艺术品快速通关及相关仓储等服务,打造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实施园区“六单”管理模式,即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目标企业清单、企业诉求清单、政策建议清单、政策及项目收获清单,推动政策和项目更好落地。围绕主导产业方向,完善配套政策,主动开展上门服务,提供针对性、精准化的服务支撑。
(四)聚焦王府井地区,优化“文化+消费”营商环境
11.强化品牌带动。以“故宫以东”品牌为抓手,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导故宫、隆福寺、王府井沿线文化消费资源协同联动,促进商旅文体跨界融合,提升整体消费体验,增强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拉动力。
12.提升金街品质。重点推进王府井商圈金街新燕莎等改造,有针对性地引进高端餐饮、电子产品消费、体育运动、高端化妆品和服饰品牌,持续引进首店旗舰店。开展新品首发、首秀活动,高水平策划举办街区活动。广泛动员街区商家结合“金秋购物季”策划系列文化消费活动;对接时尚控股集团,力促“北京时装周”系列活动落地王府井街区。
13.优化金街服务。研究制定王府井“高标准服务(金服务)”指标体系及王府井“金街金活动”指导方案,完善服务标准,提升服务品质,优化服务环境,打造国际化消费环境。围绕东方广场高端商务金融服务集聚区“高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产业组团,制定组团工作方案,加强宣传推介,促进产业组团围绕目标产业集聚发展。
四、聚焦八个专项行动,营造产业全要素优化配置营商环境工作体系
(一)开展市场环境优化专项行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4.推动企业开办更加简便。实施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标准化、规范化措施,支持更多企业及早开业、扩大业务。拓宽企业出资方式,探索支持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简化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手续,允许个体工商户自愿变更经营者,自动延续成立时间、字号、档案等信息,并可同步申请变更食品经营许可证。按照北京市要求,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全程网办”范围,外籍人员持护照可在线办理企业设立、变更登记。按照北京市要求逐步完善企业住所标准化登记信息库,简化登记材料。实行“登记注册核准人”制度。建立基层企业服务网络,加强对新设企业服务,实现“注册即联系、联系即服务”。
15.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全面推行“一业一证”改革。落实《北京市推广“一业一证”改革实施方案》,完成药店、餐饮店、便利店等40个场景改革,加快行业综合许可凭证应用。建设“一业一证”网上申办系统,将“一业一证”事项纳入综合窗口,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证准营”。鼓励探索“一业一证”定制化服务。完善和推广告知承诺制度,再推出30个以上告知承诺审批事项。全面实行行政许可清单管理制度,清单之外一律不得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编制全领域全要素行政许可实施规范及办事指南并向社会公开,清理和规范行政备案事项,明确设定依据、实施要素、办理流程等内容。推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
16.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更加规范公开。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鼓励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对信用良好的投标企业减收或免收投标保证金,进一步降低招标投标市场主体交易成本。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恢复发展。全面落实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给予小微企业10%—20%的价格扣除评审优惠等政策,鼓励采购人结合采购标的相关行业平均利润率、市场竞争状况等从高选择价格扣除比例。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在融资额度、融资审查、利率优惠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推动简化供应商资格证明材料,推广使用政府采购示范文本,实施采购立项、采购文件编制、发布公告等关键环节的敏感词筛查,对隐形门槛等不公平竞争等行为开展智能预警,提升政府采购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强政府采购资金支付履约监管。
17.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环境。全面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依托“服务包”机制,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常态化沟通制度,定期开展中外商协会、企业座谈,为外商投资企业扩大投资和新设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实行与新增外资相同配套政策。落实涉外“一件事”集成服务,提供企业设立、项目许可、人员入境、工作生活等服务事项“一网受理”;推动涉外政务服务事项统一进驻区级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通过12345企业服务热线多语种服务,实现外商投资企业问题和诉求“接诉即办”。
(二)开展政务环境优化专项行动,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18.推进政务标准化服务。全面统一市、区、街道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受理条件、设定依据、申请材料和审查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未公开事项一律取消,确保“市区同标”“同事同标”。落实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平台建设要求,办事事项逐步统一归集到市政务服务网。全面优化窗口服务,强化服务意识教育,编制窗口人员业务手册,建立区级综合窗口人员岗前培训考核与持证上岗制度,完善服务窗口管理和激励制度。规范网上办事指引,通过精准导办等方式,提供个性化、场景化、简明易懂的办事指南,着力解决网上办事看不懂、操作不便等问题。
19.系统创新政务集成服务。落实“一件事一次办”,推动更多事项实现集成服务。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一件事”综合窗口,推行全程网办,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口发证”,大幅提升办事便利度。开展“证照联办”和“一业一证”叠加合并改革,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加快“数字政务”建设。拓展办理破产窗口服务功能,区级政务大厅提供办理破产信息查询、通知政府债权人债权申报等服务。
20.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行智能导办、智能预填、智能预审、智能审批等服务和审批办理模式。除涉密等特殊事项外,实现区级政务服务事项100%“全程网办”。更加注重从扩大规模范围向应用落地转变,切实提升“一网通办”质量。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广泛应用,在涉企经营等领域推出60个事项“一证(照)通办”,企业群众仅持电子证照即可完成事项办理。
21.提升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推广“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配套”改革,提高以承诺制方式落地开工项目比例。继续压缩审批时限,普通房建类项目规划许可法定办理时限压缩至平均3个工作日,力争实现重点市区项目、民生工程1日内办结。复制推广建筑师负责制试点经验,逐步细化配套技术规范、职业责任认定、风险防范机制,研究建立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和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确保建筑师负责制项目稳步有序实施。
22.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报装便利度。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审批效率,推行外线工程审批全覆盖改革,对符合条件的工程实行“非禁免批”,对市政接入工程涉及的工程规划许可、绿化许可、占掘路和占道施工许可等事项实行并联审批。落实市级市政领域联合服务实施细则,明确联合规划、勘查、施工、接入相关机制、流程和标准,解决同一项目不同市政企业重复施工等问题。
23.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拓展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范围,转移登记已购公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性住房可全程网上申请办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协助购房人在线申请办理新建商品房预告登记及转移登记业务;企业办理贷款时,政府性担保公司在线申请办理抵押权首次登记、注销登记业务,实现群众买房、企业贷款“一站式”办理。
24.提升纳税服务水平。提升税费服务事项网办率,推行退税智能办,实现税费减免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落实落细全流程电子发票。聚焦大企业服务,成立专业大企业服务团队,针对重大复杂涉税业务中涉及的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不明确、不清晰的事项,提供定制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加强登记业务协同,简化变更登记操作流程。打造全市首个多维立体税收宣传矩阵,组建税收政策业务辅导“讲师团”,持续做强“小东”“文文”税宣品牌。
(三)开展法治环境优化专项行动,营造诚信平等的法治环境
25.着力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落实“6+4”综合监管办法,根据“风险+信用”评级结果况开展差异化监管。加快落实统一数字监管平台建设。全面推广市场主体身份码(以下简称“企业码”)应用,检查人员扫描“企业码”获取检查任务、填报结果、全程留痕,规范检查行为;市场主体可扫码获取定制版合规经营手册,开展自主管理。加快实施综合监管“一业一册”告知制度,落地更多综合监管场景。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告知承诺审批与监管衔接,完善审批、监管、信用归集和修复、异议处理全流程闭环管理。深化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区建设,提高基层执法规范化水平,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全面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持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6.加大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线索移送和关联案件通报制度,推动知识产权领域案件行政、司法信息互联互通,提高部门间协作效能。提高商标侵权行政处罚类案件办理效率,平均办理时间压减至70日以内。在专业孵化器、重点园区等区域设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全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数量翻一番,服务重点产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以上。
27.推进司法质效提升。拓展诉讼案件“全程网办”范围。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改革。支持法院依法拓展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范围,提高适用案件标的额。
28.深化多元调解工作机制。打造区级多元调解平台,开展常规+专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继续深化诉调对接工作机制,17个街道实现全覆盖。继续深化和立方诉调工作机制,发挥好楼宇诉调对接站作用,助力企业纠纷楼内“一站式”解决。
(四)开展人才环境优化专项行动,营造“留得住”的人才环境
29.全方位打造人才高地。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两证联办”服务,实现一窗办理、同时取证。“两证联办2.0”服务对象拓展至在东城工作的全部外籍人才,办理时限进一步压缩至5个工作日。用好境外职业资格认可、人力资源开发目录政策,健全配套服务,进一步提高境外专业人才来东城从业便利度。加大应届毕业生、归国留学人才及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东城国际人才公园,全力建设人才高地。
30.创新高精尖人才服务集成。建立服务保障高精尖企业人才住房支持政策体系,精准对接人才的多样化住房需求。持续提升国际教育质量,为外籍人员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保障。支持私营、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主要商务人员及技术人员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享受快速通关便利。
31.优化稳定和扩大就业服务。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为重点人群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支持灵活就业,将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提供“就业超市”服务。区街联动开展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五)开展空间环境优化专项行动,营造更具吸引力的空间发展环境
32.优化产业组团生态。加大力度对组团高质量发展进行支持保障。将组团重点产业空间的宣传推介纳入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活动范围,全方位立体式加强宣传造势,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探索政务服务平台等服务入驻产业组团,全面提升产业组团发展环境,锻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33.优化楼宇发展环境。支持腾退低效楼宇改造、老旧厂房改造和产业园区内配套基础设施改造。优化外立面装修项目适用审查程序,鼓励老旧楼宇开展自主更新,部分符合条件的外立面装修项目列入方案审查或者规划许可“豁免”清单。改造升级30栋商务楼宇、新打造6栋以上“亿元楼宇”。持续完善楼宇联盟机制,发挥楼宇生态发展联盟作用,定期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探索楼宇联合集约发展新模式。组织省级驻京企业商会和大型平台机构开展“紫金足迹进楼宇”招商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激活资源禀赋优势,促进重点空间招商落地。
34.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落实《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导则》,系统性指导园区提质增效,持续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人均、地均产出。推动“胡同里的创意工厂”改造升级,打造高品质“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推进首开首院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集群。
35.打造孵化培育空间。加强服务平台和孵化器高质量发展指导和政策支持。研究制定促进孵化器能力提升的若干措施,探索园区内外孵化器政策有效衔接,明确孵化器发展定位,重点培育1-2个优质孵化器,充分挖掘资源,推动一批孵化器升级改造。
36.提升产业空间政务服务效能。在企业需求集中的产业空间,加大“智税微厅”投放力度,切实提升办税便利度;拓展智税微厅功能,研究、验证现有线下业务在智税微厅办理可行性,探索更多线下业务入驻智税微厅。将服务大厅窗口前移,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延伸至园区办理。打造“一线受理、区政务大厅远程支持、审批团队跟进服务”的园区政务服务模式,由园区工作人员现场提供服务、区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人员业务指导,相关业务审批部门远程审批。企业办事人员可直接在园区服务站办理业务,依托区一体化综合受理审批平台和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进驻部门审批服务团队,享受“一窗式”综合服务,持续优化产业空间营商环境。
(六)开展金融环境优化专项行动,营造开放包容的金融服务环境
37.优化企业融资服务。完善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功能,探索建立文化企业“白名单”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推动辖内银行增设文化金融专营支行,创新开发特色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用好用足“京文通”等专项再贴现工具,提升文化企业票据融资便利度,力争辖内各银行实现文化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其他各项贷款增速。继续执行首次贷款贴息或担保费用补助政策,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
38.优化上市培育服务。鼓励新能源、生态环境等领域企业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探索推动以“信用中国(北京)”网站的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进一步便利企业上市、融资等经营活动。首批试点将在企业上市开具无违规证明需求比较集中的对外投资等11个领域率先开展。梳理驻区上市企业储备库,有计划按梯次推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上市辅导。搭建政企银平台,引导驻区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对上市后备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
39.完善投融资环境。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加快打造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规模达到1亿元,支持重点产业项目、城市更新项目等发展。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发挥好国资国企主力军作用,重点打造国有资本运营、国有资产处置、金融服务、文旅融合等功能类、平台型企业,提升国资监管效能和国企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文菁”文化+产业基金项目投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培育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七)开展政策环境优化专项行动,营造更加有力的政策服务环境
40.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全要素梳理企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形成产业发展政策集成工具箱,为促进组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产业政策织补完善,针对总部经济、新消费、外商投资等领域研究制定区级政策,补齐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激发高精尖企业人才对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企业视角编制产业政策“电子词典”。探索研究支持组团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做好产业组团发展资金保障,更大力度对产业组团高质量发展进行服务保障。
41.加快建设一体化政策支撑平台。实现政策精准测算、推送、兑现和结果评估;推动财政资金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进一步提升政策文件库建设水平,集中公开政策文件和解读;优化区政府门户网站惠企政策专题,便利企业快速准确查询。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集中咨询办理窗口,扩大惠企政策移动端服务功能,提供在线申请、在线反馈、应享未享提醒等服务。
42.加大中小企业培育政策力度。落实《东城区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建设特色园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链条,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引导创新孵化集聚区打造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创业投资、人才和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等突破性政策进一步扩面增效。
(八)开展服务环境优化专项行动,营造紫金服务新生态
43.提升服务对象精准性。动态调整“服务包”企业,为市领导联系服务企业、重点指标支撑企业、拟上市企业以及行业头部企业、腰部企业、潜力企业做好服务匹配。
44.丰富紫金服务内容。统筹服务管家团、特色管家团、专业管家团为服务包企业打造紫金服务包,分级分类为企业提供开办、纳税、社保缴纳等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服务。做优“紫金健康”大礼包。做强文化大礼包,整合特色文化空间,筛选适合董事会、发布会、文化演出等各类空间向重点企业推介。
45.强化政企交流。建立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包”“服务管家”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企业联动走访活动,为企业加快解难题、办实事。统筹文化资源、体育资源、消费资源等开展紫金系列主题活动,搭建政企、企企沟通交流平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成立产业新生态企业家沙龙,组织主题特色产业交流活动,助力行业资源交流。
46.加强营商环境推介。组织召开“2023年东城区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2023中国文化金融峰会、外交使节中国行等品牌活动,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分类开展产业空间推介、重点项目推介、重点商圈推介、营商环境推介等高质量发展系列推介活动,打造营商环境品牌,吸引增量业务落地。加强“走出去”招商力度,着力吸引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稳定优质企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增收聚势蓄能。
47.系统提升管家服务能力。探索为8个产业组团派驻紫金服务专员,精准对接组团做好产业升级、项目谋划等服务保障,在走访中加强对企业新业务、新项目、新机构线索梳理,做好项目落地所需配套服务保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每月召开服务管家例会,强化管家专业培训,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由东城区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调度,各专项行动牵头单位、各创新区域牵头单位统筹推进本领域、本区域重点优化营商环境任务,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就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提请区领导协调调度,形成上下联动、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制定实施机制
充分发挥12345企业服务热线、重点企业服务包平台等渠道作用,健全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回应市场主体关切和诉求,打通政策制定“最先一公里”。持续贯彻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强《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任务督导落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把握好政策出台和调整的时度效,正式实施前为企业留出不少于30日的适应调整期,避免“急转弯”和政策“打架”。
(三)做好督查评估
加强改革任务落实社会监督,用好“局科长走流程”机制,凝聚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行业专家、专业服务机构负责人在内各类力量,组织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政务服务体验官开展意见建议收集和常态化监督。委托第三方机构广泛开展企业问卷调查,精准发现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稳步提升营商环境水平。
(四)加强宣传培训
开展系列政策宣传培训,以企业群众视角广泛开展政策解读,着力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分主题开展政策解读、企业服务体验交流、宣传推介活动,结合走访企业、政企对接会等活动送政策上门,提升政策知晓率和营商环境影响力。全面评估5版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落实情况,总结一批典型案例,及时做好经验总结,推广改革经验做法,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