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永外健康产业集聚区的几点建议

日期:2021-06-22 10:23    来源:区发改委

字号:        

按照核心区控规发展定位及北京市“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国际数字健康应用创新中心建设任务,作为东城现有较大体量的存量产业空间集聚区,永外地区应积极把握健康产业发展机遇,明确发展思路,加快新产业战略布局力争成为产业发展新高地,为我区建设特色与活力兼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全区南北均衡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一、永外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

永外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商业商务氛围浓厚。辖区有近万平米的批发市场,其中百荣世贸商城、永外城万鹏盛购4家主要市场建筑面积和商户数在鼎盛时期均占全区市场总数近80%永外也是我区四大非文保区更新改造重点区域之一,城市更新压力大、任务重、难度高、周期长。近年来,永外地区深入开展非首都功能疏解、环境整治、城市更新改造等工作,地区产业环境和业态逐步优化未来将成为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分行业企业营业收入看,按照占比大小,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82.9%、建筑业6.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2%、房地产业2.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区内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内容相对较少

从辖区企业规模效益看,2018年末街道内二、三产法人单位占全区总数9.2%,全区街道排第3个法人单位平均拥有从业人员6人;法人单位资产总额和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分别占全区总额的0.37%3.5%,在全区街道中分别排第9、第7位;个体经营户数量及从业人员数分别占全区总数的40.1%和35.5%,均居全区各街道之首。2019年末商务楼宇入驻法人单位数占全区13.2%,而规模以上法人单位数仅占全区3.5%,分别排全区第2、第10位。以上数据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永外在市场疏解任务基本完成后,辖区内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数量多、体量小;主导产业仍以批发零售为主,产值不高、人员密集;整个地区对我区南北均衡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

从产业空间看,永外地区商业商务和综合型用地占比相对较大,约35.2公顷(占辖区面积的10.5%)。现状产业用地集中分布于永外大街两侧、杨家园路东侧永外大街两侧分布着永外城、盛购、万鹏和百荣商城4家主要市场,永外城预计2022年改造升级新永外城国际文化创意园百荣商城转型为服务南城居民家庭生活的最大商业综合体万朋、盛购于2018年进行商户疏解后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方向2019年末地区商务楼宇数量17座,总建筑面积94.2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区总数的5.7%和6.9%,在全区分别排第9、第7位。南二环沿线分布着陶然大厦、中海地产广场、国药大厦等大型商务办公楼宇和大磨坊文创园等为永外商务发展树立新形象。

二、永外地区布局健康产业的主要考虑

我区医疗卫生资源丰富,中医药发展起步较早,医学研发基础良好,国药、华润医药、同仁堂等龙头企业有较强的产业示范作用。健康服务业2016-2019年产业增加值占比由7.9%增至8.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1%,增速在六大产业中排第2,在发展高附加值环节、促进产学研项目落地、加强龙头企业带动和资源整合挖掘等方面有较大潜力。“十四五”时期,我区高度重视健康产业发展,结合北京科创中心和健康北京建设,明确我区健康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方向加紧研究促进健康产业发展“1+2”产业政策顶层设计同时还与国家卫健委对接筹办健康中国发展大会,积极推动国际数字健康创新应用中心、中国体育传媒集团等项目落地为健康产业大踏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东城现有较大体量的存量产业空间集聚区,加快永外产业功能优化和健康产业战略布局将是永外地区乃至全区发展动能转换升级的重要抓手

1.落实规划和相关工作的需要。市委专题会明确提出,南中轴建设成为生态轴、文化轴和发展轴。永外地区作为南中轴线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是东城落实城市总规、核心区控规等相关规划和推进南中轴永外大红门地区转型升级、新一轮疏整促、城市更新等相关工作的重点区域永外地区大量腾退空间和在开发项目,有较强的产业承载能力,优化调整原有功能、打造新产业发展高地,对于巩固疏解成效、推动永外地区更好的服务首都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统筹我区南北均衡发展的需要。区划调整后,由于要素资源集聚的差异,南北片街道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还是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是现实存在的。永外地区各方面历史欠账较多,迫切需要优化调整原有功能、布局具有战略意义的新产业,逐步成为带动我区南北均衡发展的产业高地和新增长极,从而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短板问题

3.优化健康产业空间布局的需要。健康产业是我区“十四五”时期确定要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尚未完全形成区域集聚其中,中医药发展资源集中在东直门、和平里崇文门街道;医疗卫生服务、智慧健康技术服务、科技研发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华门、建国门、崇文门街道;体育产业资源主要集中在体育馆路、龙潭街道;健康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则集中在永外街道。东直门、和平里、东华门、建国门地区各类产业已相对饱和,很难继续承接健康产业发展;永外地区作为我区大体量存量待转型空间和在途开发项目集中的区域,区域内国药集团、国药控股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劲,毗邻崇文门、体育馆路等产业优质资源,具有与周边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华润生命科学园、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等健康产业园区专业互动的区位优势,对于优化全区产业布局、推动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4.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西城、朝阳、海淀均有占全市比重超过四成的重点产业,通过产业自身扩放效应引领其他产业增长、推动产业升级。我区各产业分布较为平均,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和聚集性不突出,产业增加值尽管在区内占比和财政收入贡献表现尚可,但均未进入全市前列,且与全市第一、二名差距较大,金融业商业商务文化产业等很难短期超越这种差距健康产业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新兴产业,我区自身优势突出,发展空间广阔,未来可作为能够全市占据一席之地的龙头产业去打造,让健康产业成为东城产业的新名片

三、存在的问题

永外地区较快完成了地区主要商品市场的疏解任务,但在业态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布局优化上未形成后发优势,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对永外地区整体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有高度的系统研究。永外地区疏解非首都功能后,因空间产权分散且面临问题各异,大量腾退空间和低效空间尚未有效再利用,在培育新产业方面难以保持定力,不利用形成地区产业特色和集聚优势。

二是在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和专业人才队伍。目前街道设立二级财源专班在留企护税、招商引资方面作用显著,但无法适应整个永外地区经济产业转型提升的需要。街道在系统把握规划要求,在加强资源统筹整合、推动产业前瞻布局、争取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短板,需要有专门推进机制和专业人才作为支撑。

三是地区发展环境品质方面亟需进一步优化提升。永外地区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吸引更多高品质企业落户。亟需持续加大地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公共配套设施、交通路网、景观绿化等投入力度,加强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和各类城市功能整体串联,提升区域综合环境,打造宜居宜业高品质街区。

四是永外地区的政策优势还需进一步挖掘和打造。结合永外城划入中关村东城园范围,应当发挥中关村东城园平台优势和集聚效应,用好“两区”政策红利和下放权限,先行先试完善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服务,聚焦产业基础和发展机遇,加强产业培育引导,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将永外地区打造为产业发展新高地。

四、工作建议

“十四五”时期,东城区应把握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机遇,抓住健康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发挥我区优质健康产业发展要素集聚优势,依托永外产业空间承载能力,国际数字健康应用创新中心建设为带动,打造整合联动区内外优质资源的永外健康产业集聚区

1.加强高位统筹,推动形成共识成立专班、形成有力的推动机制,高位统筹谋划永外地区整体的规划、建设、空间资源整合盘利用、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及其实现路径。以建设国际数字健康应用创新中心为契机努力推动更高层面对永外地区加快布局健康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上形成共识,凝聚多方力量,将永外地区建设成为全市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2.调动市场力量,深耕产城融合。物色有实力、有意愿的中央或市属国企,成立平台公司作为实施主体,统筹推进永外地区的整体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招商运营,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巩固疏解成果用好用足宝华里彭庄、革新里在建增量空间项目建成后按照永外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新产业培育孵化,促进高端要素积聚,形成地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同时发挥平台公司体制机制、资金资源等优势,统一各方权属主体的利益诉求,加快存量空间和地块资源的整合盘活,提升永外地区整体品质,夯实高端发展基底,提高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效益。

3.坚定产业方向,做实产业链条。系统深入细化永外地区布局健康产业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坚定健康产业发展方向。梳理健康产业相关的产业链条,着力培育完善产业生态。聚焦健康产业智能化、服务化、生态化、高端化发展方向,瞄准关键链条和目标企业,跟进产业促进措施,力争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方向,以落地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用钉钉子精神将我区健康产业在永外地区做实做强。

4.加大创新探索,打造产业名片。加强对万朋、盛购等市场和商务楼宇等现有低效空间的整合利用研究,积极破解产权分散和涉法涉诉等转型瓶颈问题,先试先行形成健康产业项目落地的示范效应。用好中关村东城园政策优势,做好永外城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服务,引导地区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搭建融资服务、人才服务、中介服务等专业服务平台,支持区域间企业、投资机构、医疗机构多方合作,延伸产业链举办健康产业高端论坛、展会等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优秀企业入驻,扩充各类专业机构和人才队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