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日期:2021-05-31 11:21    来源:区发改委

字号: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强化内生动力等方面全面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已初见成效。

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一是立足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明确打造以文化为底色、金融为引擎、数字经济为引领,推动产业创新融合,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主导产业拉动明显、新业态新模式充满活力、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的战略目标。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借助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契机,打造“创新应用场景展示中心”,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和数字贸易发展。加速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储备库,已确定26个数字赋能项目。北京市首个数字货币全场景应用试点落地王府井依托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金和5G产业联盟,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引入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三是做好“文化+”大文章,高水平建设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吸引北京文创板落户东城,研发“文化英才贷”等创新文化金融产品。成功举办2021年东城智能金融论坛,成立北京REITs产业联盟。以改革思维深耕区域产业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文化+商业”“文化+商务”“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中医药”等新型产业集群,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推动健康产业基金、中医药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中国体育传媒集团等项目落地,为我区经济发展培育更多新动能。

国民经济循环加速畅通。一是消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以王府井、前门商圈为抓手,着力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培育打造数字商圈。举办王府井论坛。持续引进品牌首店、旗舰店、新形象店,成功引进全国最大的NIKE旗舰店、北京2022官方特许商品旗舰店等中国首店。推动互联网与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积极引进国际化、品牌化教育医疗养老机构,规范发展托幼托育行业,满足一老一小社会新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健康产业,支持时尚前卫的体育消费、旅游消费新热点。推出东城特色的精品旅游、文创旅游消费项目,打造融合文化商业娱乐的消费集聚区。二是精准有效拓展投资空间。聚焦卫生、教育等领域投资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东单体育中心预计年内完工,青少年科技馆、第一人民医院预计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围绕老城保护、老旧小区改造和街区更新精准投资,充分释放城市更新投资潜能,隆福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推进顺利三是“两区”建设加快推进。制定推动“两区”建设专项政策,形成政策高地,推动98项对外开放任务实施,带动更多优质要素集聚,目前已有40条落地生效,建立两区建设示范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已达87

城市经营能力持续提升。一是区域协调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坚定不移实施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动各专项行动取得新成效。试点编制街区保护更新综合实施方案,启动第一、二批共24个一级街区更新单元编制街区保护更新综合实施方案。二是社会资本参与渠道不断拓宽。通过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贷款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缺口。探索项目“整体打包、肥瘦搭配”、深度挖掘集约利用空间资源、让渡腾退后运营时间和设施资源等措施,积极破解收益与融资平衡难的困局。三是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升。实施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精打细算用好政府资金,从社会效益和财政增收两方面考虑项目实施路径,不断降低城市运行和老城保护更新各项成本。

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一是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推进告知承诺制改革,目前已实行告知承诺事项77项。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目前已实262项全程网办。擦亮“紫金服务”品牌,组织紫金服务管家团走访、联系重点企业3193户次,解决问题需求649项,持续做好166家“服务包”企业服务工作。二是调控机制和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优化支出结构,开展对教育、文件、卫生等部门的综合性绩效分析,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运行成效。设立东城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金、智能金融产业基金、“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以资金引导促产业发展。三是资源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就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深入推进“互联网+就业”工作模式,通过搭建重点就业群体共享用工平台、组建“三员”就业服务队伍、提供职业指导微课堂等创新措施,提高就业服务水平。2020年在全市率先完成“确保本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的年度指标任务。公共卫生安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标准化和院前急救体系不断完善,区属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建设全部完成,10间负压病房已完成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