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了202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明确了宏观政策取向,立意深远、目标明确、内容翔实、措施有力。东城区迅速组织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把握好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目标,聚焦首都核心区重点发展任务,找准宏观政策切入点和发力点,推动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高效规范用好财政直达资金,加大惠企利民力度
《报告》提出,将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规模将增加到2.8万亿,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东城区认真贯彻落实直达资金管理有关规定,规范高效使用资金,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助力中小企业复工达产、兜紧基本民生底线、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新开局,各领域资金需求加大,财政收支压力更加凸显。下一步将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切实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与市级部门加强对接,提前了解直达资金安排,合理考核支出进度,确保资金规范支出,确保资金管得严、放得活、用得准,让财政资金直达民生、直抵民心。
二、发挥政府专项债调节作用,充分扩大有效投资
《报告》提出,2021年全国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东城区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8.5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7.9亿元,主要用于支持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当前随着中轴线申遗、老城保护更新和老旧小区、老旧楼房、老旧平房等“三老”项目等的深入推进,区财政积极筹集资金,但总体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下一步将围绕专项债券支持领域和范围,与市级部门加强对接,研究发行老旧小区改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通过小区内外土地房屋等存量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收益平衡的整体改造项目及具有一定收益的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改造项目,为打破“三老”项目的资金困局提供新路径,充分发挥政府债券拉动投资、发展经济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三、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
《报告》从转变政府职能的高度、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和谋划数字政府建设布局的深度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全市统筹下,东城区深入推进电子印章和电子证照应用、电子文件归档、政务服务数据清洗和共享、互联网+监管等改革创新工作,政务服务工作正经历从数据政务服务到数字政务服务的转型。下一步,东城区将着力打造数字政府生态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科学疏解“堵点”、破解“难点”,让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惠及更多企业群众。
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确保重点群体就业
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东城区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出一套动态跟踪管理、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提升就业能力、整合挖掘就业资源的组合拳。东城区将进一步聚焦机构性就业矛盾和就业观念的发展变化趋势,持续加大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强高校毕业生适应产业发展、岗位需求、社会市场需要和基层就业工作能力;帮助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通过灵活就业方式积累经验,实现自主创业。在就业服务方面,依托线上求职特点,搭建互联互通平台,共享各方面就业服务资源,实现信息精准推送与动态发布,探索建立用工单位、高校与人力社保部门三方沟通平台,打通工作岗位需求、“促就业”的惠企政策、就业政策等的信息壁垒,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解决人户分离现象带来的就业服务难题。
五、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让民生承诺温暖民心
《报告》围绕群众重点关注的教育、卫生、养老等热点问题做出积极回应。东城区以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真正解民忧、纾民困。一是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专项投入,加强宣传引导,加快人才培养;持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探索出台更加积极的医保首诊支持政策,引导居民首诊到基层卫生机构;探索创新医联体内医保资金额度分配、提高患者分级诊疗的报销比例差异,取消医联体内医保地点单位选择等举措,保障医联体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积极性;探索推动家庭病床立法,让家庭病床的医疗、医保、收费等合法化。二是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加强规划统筹,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在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的同时,完善协调社会优质资源的补充机制,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惠及更多家庭;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进一步支持“双一流”大学与基础教育的战略合作,构建举全社会之力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作体系。三是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聚焦社会力量投入和运营养老项目成本高,社会力量转型建设养老服务机构投入大,尤其是央企、国企等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加强对养老服务用地、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鼓励央企、国企等社会力量转型建设养老服务机构,以多元化社会参与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养老服务领域公共服务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