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由增量转向存量、减量发展,激活、利用包括桥下空间在内的边角空间,成为提升城市功能和环境品质的重要着力点。东城区的雍和宫桥建造于1992年,长251米、宽26米,共9跨,是二环路上重要的直通桥,连接着北二环以及崇雍大街至和平里西街的交通线路,桥下东西两侧可利用空间合计面积达3411平方米。2021年,东城区初步对桥下空间开展环境整治,清理堆物堆料、梳理乱线飞线、安装监控设施等。同时,还试点创新“智慧斑马线”等行人过街改造。2022年8月全面启动桥下空间提升,经过一个多月施工,优化了桥下空间环境和设施品质,扩充了桥下停车资源,改善了桥区交通环境,达到通透、整洁、有序的空间提升效果。
一是理清思路,整体规划。针对桥下空间等面积小、不规则、分布散的边角空间的改造,东城区城管委首先理清思路,把边角空间与周围环境紧密融合联系起来,在整体布局中找准其功能定位,避免从规划“盲区”变成功能“孤岛”。力争改造后的边角空间,既不与周边已有功能重复,又不与周边风貌脱节,同时还能有效补充公共服务,让桥下空间真正持久利用,展现出自身的价值。
二是深入调研,慎做加法。为避免盲目改造、过度设计,前期东城区城管委向周边居民、上班族、游客等不同群体发放近200份调查问卷,了解市民对桥下空间利用的需求,同时结合雍和宫桥高度有限,且当时承担着过街通行、社会停车和东城交通支队北区执法站办公三大功能的实际情况,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研究桥区特点,相继排除了引入商业售卖、改为运动健身场地、增加绿化景观等不切合实际的意见建议。雍和宫桥连通着雍和宫大街沿线居民区、旅游景区和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位置和空间条件决定了桥下空间有三大特点:(1)过境交通流量大,周边有雍和宫地铁站三个站口及两个公交站,步行10分钟就可到达地坛公园、雍和宫、孔庙、国子监博物馆等文化景区,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交通流量密集。为了保证人流、车流快速通过,不宜在此地增加交通吸引点和人车滞留时间,所以商业零售、健身休闲等功能也不宜引入。(2)附近城市绿化资源充裕,其西南部、北部有北二环城市公园、安定门健身公园、地坛园外园等绿化资源。同时,桥下光照不足,不适宜再过多地种植绿化。(3)周边文化底蕴浓厚,休闲文创资源丰富,其南侧的雍和宫大街、五道营胡同存在较多的文创休闲场所,不宜再做重复建设。此外,桥下受尾气、噪音、交通安全等影响,也不宜形成运动健身场所。
三是瞄准需求,准确定位。在明确思路和实地调研基础上,东城区城管委分析了桥下空间的三大问题:(1)桥下空间品质不高,东西两侧的停车场出入口均位于桥下中间区域,对开设置,不但人车混行、“一口出入”,而且进出场的行人还要横穿门前的车行通道,增长了相互避让、通过时间,引发桥下拥堵,增加了桥区二环路内外环左转道的交通压力,且桥下还存在地面铺装破损、基础设施陈旧、夜间照明不足等问题。(2)周边胡同平房区居民停车需求迫切且集中,2020年东城区城管委、安定门街道协调五道营胡同内部分居民车辆外迁至雍和宫桥下停车场集中停放,从而实现胡同不停车。同时,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周边居民反映应该保留桥下停车功能,并增加相应的便民设施。(3)执法站占地面积大,且因处理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吸引较多人流车流,加剧了桥下拥堵。因此,形成了“安全优先、需求导向”的设计定位:安全优先,包括桥体安全、车行安全和人行安全;需求导向,包括了保留停车功能,串联风貌特色,便于后期维护。
四是疏解功能,腾退空间。搬迁了运行20余年的交通执法站,拆除了相关建筑,释放桥下空间面积600平方米,并有效降低交通流量。同时缩减桥下西侧箱式变压器设施,基座高台长度从7米缩短到4.6米。优化车辆停放布局,改造前东、西两侧停车场面积为2800平方米,有备案车位60个;改造后停车场面积增加至3400平方米,停车位增至103个,扩充了71.67%,可进一步缓解当地居民停车供需矛盾。
五是人车分离,保障安全。改造后停车场出入口调整至桥体东西两端、邻近桥区左转调头通道位置,进场车辆沿标线单向行驶,并把原出入口改为人行进出口,直接与人行过街安全岛衔接。例如北二环外环东向西的进场车辆,可以左转直接进入桥下东侧停车场,停好车后,司机从停车位后方新增设的1.2米宽的安全人行通道上,沿导行标志径直走到人行过街安全岛,真正实现了人车分离,保障了车行和人行的安全。
六是设施改造,提升品质。停车场内完成沥青路面铺设,并针对桥下东侧第1跨横梁下高度不足问题,采用地面下凹设计,形成了南北宽8.3米、东西长10.3米、深12厘米的下沉路段,将上方净高增加到1.8米,从而确保最东侧的10个车位也能够正常进出小型SUV等车辆,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车位配置齐全,新施划了车位标线标号,在东、西两侧停车场中间位置各施化有无障碍停车位,且车位邻近停车场管理岗亭和步行通道,方便管理人员随时发现、帮助残疾人士;在东侧停车场安装有6个电动汽车充电桩,24小时为市民提供充电服务。改造后的管理岗亭从30平方米缩减到9平方米,管理人员通过每个桥柱间的两个监控,可在岗亭内的智能监控系统,全天候、无死角查看停车场内部情况。LED节能灯具采用抱箍架设,固定于横跨的桥墩上,有效提高照明,保障夜间安全停车。东、西两侧桥区还增加了4个微型消防站,确保日常基本消防安全需求。同时还在桥下东侧,新建了具有独立蹲位的小型卫生间,市民如厕更加方便。
七是优化环境,衔接风貌。改造后的桥柱以“四季雍和”为主题,彩绘了银杏、海棠等北京代表性乡土植物纹饰,淡雅清新,且在设计上与桥体限高和桥柱荧光防撞警示条相结合,兼顾景观及功能。重新铺装的人行安全通道地面颜色,采用雍和宫内唐卡色彩,设计搭配了崇雍大街代表性建筑剪影图案。在箱式变压器周围,将使用城墙青砖样式以及饰有和平鸽图案的格栅进行围挡。整个桥区新设的护栏高度统一为1.4米,并嵌入了雍和宫等文化符号。整体填补了桥区缺少文化元素的空白,衔接串联起周边的文旅特色风貌。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