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问答解读

日期:2021-03-05 00:00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东城区广集外脑民智,凝聚各方共识,历时近一年编制的《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于2021年1月12日由东城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查批准,已正式向社会公布。

  1.《规划纲要》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规划纲要》是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制定的。从东城自身来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正式发布,体现了中央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东城未来发展提供了明确遵循,也给东城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北京“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五新”系列政策出台等为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复杂性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在减量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显得更加迫切。综合分析判断,东城区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艰巨任务,又有许多有利条件。东城区胸怀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总结评估“十三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关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准确把握当前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科学谋划未来发展。

  2.《规划纲要》制定的过程是怎样的?

  2019年5月,东城区正式启动“十四五”《纲要》编制工作,经过前期调研、基本思路研究、《纲要》起草、与各部门对接、与北京市《纲要》衔接、多轮征求意见、封闭打磨、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与市委和区委“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对标、提交区人大会审议等阶段,于2021年1月12日经东城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查批准。整个编制工作历时一年多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规划纲要编制领导小组与中央、市级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不断对标对表、加强创新探索、组织推动有力,全区各部门认真开展基础研究,密切沟通对接,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充分将社会期盼、专家智慧、基层经验融入到《纲要》文本中,高质量编制了一部符合人民意愿、富有时代特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五年规划。

  3.《规划纲要》为东城区未来发展设定了哪些目标?

  2035年东城区将建设成为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基本建成,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东城区要努力实现“五个东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为更好支撑“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在首都功能服务保障、文化建设、老城整体保护、经济发展、城市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活、改革开放等八个方面达到新的更高要求。

  4.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发展任务方面与北京其他区有什么不同呢?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东城区全部工作要义就是全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要坚决捍卫首都政治安全,营造一流政务环境,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工作。深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服务首都发展大局,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释放“四个中心”“四个服务”蕴含的巨大能量,形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5.东城区文化资源深厚、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十四五”时期如何发挥文化这个优势和特色呢?

  文化是东城的最大特色和重要优势。“十四五”时期,东城区将坚持“崇文争先”理念。将“崇文”作为发展的实施路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展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对外影响力,为“五个东城”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与精神支撑。例如,北大红楼及周边旧址将打造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带,让红色文化基因代代传承;曹雪芹故居、老舍故居等文物单位将面向社会开放。“大戏东望”、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永定门中秋诗会等文化品牌和文化活动将进一步走出东城,传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当代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以“争先”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坚持文化赋能,开创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将文化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彰显大国首都核心区文化自信。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东城区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保护老城整体格局,丰富和拓展保护对象,加强城市风貌管控,有序开展街区保护更新。中轴线、长安街统领城市风貌,在二环路沿线、玉河、三里河等特色区域高标准实施景观提升工程,留住老北京的“城市基因”,让老城彰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6.经济发展与我们生活水平提升息息相关,“十四五”时期东城区将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呢?

  十四五”时期,东城区抢抓“两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五新”政策为驱动,建立特色与活力兼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文化和金融产业的特色优势将进一步显现,数字经济赋能服务业转型升级,努力扩大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云上会展等带来的生活便利。传统商业也将搭建更多的消费场景,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云购物”。

  东城区还将构建“两带、三区、多点”的产业空间格局,崇雍大街所在的5号线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带和东二环金融商务集聚发展带将提供高品质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王府井将加快建设智慧商街,城市免税店也将落户于此。前门将引入更多老品牌入驻,打造京味儿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城园将建设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金宝街、东直门国际金融生态城、红桥文化产业集群、安定门外地区、永外地区等都将被打造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随着服务业扩大开放,完善的产业政策、品牌塑造工程、人才吸引和空间提升计划、创新生态体系等支撑企业在东城更好的实现自身发展,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7.《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一流人居环境。“十四五”时期,东城区在民生改善方面会有哪些变化?

  “十四五”时期,东城区将继续以绣花工夫精细建设管理城市,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绿色空间更加生态宜居、交通体系、基础设施都将更加友好高效,我们的城市更可靠智能,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十四五”时期东城区还将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青年科技馆建成投入使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融合教育、特殊教育都将更加优质均衡。实施普仁医院病房楼改造、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异地迁建等重点工程,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助制度、住房保障、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权益保护将进一步健全,筑牢我们的社会保障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将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分钟文化圈”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将东城打造为戏剧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非遗之城、中医药文化之城!我们身边将会有更多具有东城特色的体育公园,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东单体育中心升级改造正在加紧建设,群众性冰雪运动让我们共享冬奥乐趣!“十四五”时期,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将不断提高均等化、优质化水平,大大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的共享发展成果。

  不仅如此,东城区将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法制建设,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各项工作都力争走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8.东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的这些美好目标、勾勒出的美好蓝图,如何能一步步成为现实呢?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为《规划纲要》实施提供坚强保障。东城区还将从统筹实施、要素保障、监督考核等多个层面抓好落实,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展示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十四五”时期,东城区将坚持“崇文争先”理念,把“崇文争先”融入新发展格局、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高标准、精细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要以“争先创优、舍我其谁”的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以为东城荣誉而战的精气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努力推动时限“十四五”规划纲要勾画的目标蓝图,向市委市政府、向全区广大人民群众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相关解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