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十四五”时期 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日期:2022-03-01 22:44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东城区在国务院批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新的起点上,在“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目标统领下,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又一个五年规划,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也是实施东城区教育大会举措、举全区之力推进东城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五年发展规划。

  一、规划制定思路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十四五”时期是东城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规划的制定注重突出“崇文争先”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中心区的区位优势,凸显教育的政治生态和意识形态;发挥文化中心区的区位优势,凸显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挥区域高位均衡的优势,破解校际间仍存在不均衡现象的现状,探索东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2.0方案”;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率先探索“东城智慧教育方案”;抓住城教融合发展的机遇,率先探索“学习型教育强区”建设;抓住破解难点和关键改革点的机遇,探索具有东城特色的破解方案,努力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

  二、规划制定过程

  《“十四五”时期东城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于2020年2月正式启动,历经“开展前期调研,组织规划论证,撰写调研报告;开展专题培训,成立编写组,着手编制规划;开展研讨交流,多方征求意见,听取修订建议”等环节,充分综合各界智慧、反复研磨规划内容,最终完成制定。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编制背景,第二部分为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第三部分为重点任务,第四部分为具体举措,第五部分为实施保障。

  编制背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从“携手组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突破;学区建设,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的新突破;贯通培养,实现‘学院制’育人体系建设的新突破;区管校聘,实现教育人才培养使用模式的新突破;统筹协同,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协同育人发展的新突破;党建引领,实现基层党建创新的新突破”六个方面进行总结。二是当前东城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从“首都功能核心区教育职能面临新挑战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面临新挑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三是未来东城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使命,贯穿2019年东城教育大会提出的“东城品格、首都标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战略思路。

  指导思想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突出了“以服务保障首都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通过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新时代东城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基本理念体现了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共建共享。

  基本原则贯彻了六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优先发展,坚持优质均衡,坚持开放创新,坚持统筹协调,坚持依法治教。

  战略目标强调了八个方面的工作推进:教育供给持续优化,优质均衡高位提升,人力资源高效集聚,智慧教育导向引领,城教融合多元发展,教育治理体系完善,教育影响与日俱增,教育效能精准到位。

  重点任务涉及了十个方面:一是聚焦教育现代化2035,构建“东城品格”教育新格局;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东城区德育工作新提升;三是优化布局注重内涵,全面普及普惠优质学前教育;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是创新育人模式,推进高中阶段优质多样化发展;六是满足多元学习需求,建设融通便捷教育服务体系;七是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八是完善工作体系,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智慧教育引领系统变革;九是拓宽开放格局,打造高水平教育国际化强区;十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

  具体举措提出了六大举措:“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成为坚持党领导的坚强阵地;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推动东城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推进‘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实施‘健康·提升2025’工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文化·传承2030’工程,建设教育文化强区;深化‘家校社·共育2035’工程,提升协同育人质量”,在规划文本后附上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实施保障涉及组织保障、机制保障、绩效保障、督评监测、氛围营造五个方面,为教育的发展排忧解难、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相关解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