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74号提案的答复意见(A类)

日期:2024-07-31 09:10    来源:东城区住建委

字号:        

白劲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的提案”已收悉,正如委员所言,东城区进入了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做到街区一体化更新、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是我区老城保护与更新的重要课题。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

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重点是统筹好保护与更新,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体系,参照市级组织体系拟将区名城办调整至东城规自分局,强化市区衔接,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区城市更新工作机制,成立区委城市工作委员会城市更新专项小组,组长由区长担任,专项小组下设规划政策、推动实施、资金支持3个统筹专班和居住、产业、设施、公共空间、区域综合5个行业专班,明确各专班牵头部门,由主管区领导牵头协调,分类组织推进实施

二、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

注重规划先行,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等要求,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提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水平。积极探索适应街区保护更新的规划编制技术路线,东四三条至八条、国子监-雍和宫、北锣鼓巷、张自忠路北等4片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积极开展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研究工作,实现全区17个街道81个街区的保护更新综合实施方案全覆盖。

统筹保护与更新,提高城市品质

以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为名城保护的工作重点,以平房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片区综合更新,全市首个片区综合更新试点皇城景山三期项目启动实施;围绕“一横一纵一圈”,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启动实施钟鼓楼周边、故宫周边、西草市红庙、西总布等片区的申请式退租工作,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坚持“以点带面、试点先行”的方式推进已退租项目的恢复性修建工作,其中皇城景山项目“启动区”9个院落、西总布等试点院落实现开工建设,进一步保护院落格局,延续胡同肌理,恢复老城传统风貌。

2023年完成15个“美丽院落”建设工作;探索花园城市东城模式,南馆“零碳”公园,朝孚园、燕墩西望等一批口袋公园建成开放,增绿消盲,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突破97%。制定全市首个历史文化街区停车规划《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停车规划》,王府井周边7条胡同成为全市首个交通安宁步行友好街区。成功打造一批城市更新市级示范项目,集京作非遗博物馆、鲁班工坊和文创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金隅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隆福寺文化交流体验区的“锦和隆福寺越都荟”项目当选为2023年北京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四、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品牌IP

依托东城区历史遗迹、文化传承、特色建筑及民风民俗等优质资源,深入挖掘了胡同中的历史遗迹、博物展馆等点位,打造了永定门-正阳门-前门-故宫-钟鼓楼等中轴线遗产点位的中轴文化探访路线、北大红楼-京师大学堂-老舍故居-矛盾故居等革命史迹点位红色文化探访路线等。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制定《东城区文物“活历计划”实施方案》,并推出第一批纳入“活历计划”的文物名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物活化利用环节,形成文物“自造血”功能,实现文物保护投入与收益的平衡,完成了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和北京钟鼓楼的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实施“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征集了31个包括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建设、改造等符合政府保护发展方向、凸显首都核心区“非遗之城”特色的优秀项目。通过对特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金融帮扶、资源对接、全媒体传播等创新举措和杠杆,解决东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痛点。纳入项目库的企业除享受资金扶持外,还可以使用东城非遗的视觉体系和媒体矩阵。

不断建立健全“故宫以东”品牌管理机制,完善措施保障,2021年初形成系统性品牌建设方案——《“故宫以东”文商旅融合品牌建设方案》,充分利用“故宫以东”文商旅联盟机制形成政企联动新模式。不断提升以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全国话剧展演季、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活动为基础的“大戏东望”戏剧品牌的影响力,着力构建优质剧目东城首演机制、扶持机制,形成“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东城”的社会影响力,连续两年与区内知名院团联合推出精品力作《钟鼓楼》《悲惨世界》。打造“古建音乐季”和“会馆有戏”两个文物活化利用新品牌,其中“古建音乐季”自2021年启已成功举办两届,“古建+音乐”的新型消费形式,支持社会多元力量利用古建,该项目已入选第九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文化品牌榜;“会馆有戏”利用会馆资源特点,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系列演出,探索会馆活化利用的新机制。

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探索保障路径

结合区情实际,选取一批易操作、能实施、可落地的项目先行先试,通过申请式退租、文物腾退修缮、简易楼腾退、“疏整促”综合整治提升等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模式。利用资金补贴、经营授权等政策性措施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与首开、建工等国有企业合作,先后开展西总部街区、国子监街区、皇城景山街区等申请式退租及恢复性修建工作;争取文物腾退资金政策支持,围绕“一横一纵一圈”等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完成古观象台、五八二电台等文物腾退,实施禄米仓仓廒、鼓楼保护工程等文物修缮工作。

六、引导公众参与,搭建更新治理平台

努力构建政府、居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更新格局,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全面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构建指挥、执法、监督“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和“三级管理、五方联动”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多方参与,加强规划管理的科学决策。完善专家咨询论证、责任规划师、公众参与等制度,邀请老城保护及历史文化相关专家,对老城内重要规划、重要项目提前介入,在过程中进行咨询和指导,对最终成果进行论证,为核心区规划实施提供多样化支撑和有力保障,加强核心区规划管理的科学决策过程和公众参与程度。责任规划师积极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协助街道搭建技术协同平台,梳理街道特征与问题,盘点资源与需求,开展公众参与,协助街道确定实施计划与实施路径,推进各类项目有序实施。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共建共治平台,以崇雍客厅为基地,联合北建大、北林等多所高校规划专业师生组织开展第一届高校设计联盟街区更新设计工作坊活动,为街区小微空间更新多元化技术实施路径提供有益的探讨,助力基层精细化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跟进,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与更新相结合,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历史街区保护复兴的有效路径及政策措施坚持共治共享助力核心区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东城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

                            2024614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