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以东城区中医药文化底蕴为依托培育健康养老服务大产业”的建议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东城区作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以“两区”建设、推进“杏巷”工程为契机,在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文化传播资源转化、健康产业提质升级等领域力争实现关键突破,促进医疗卫生核心资源与文化、养老、养生等大健康产业融合,以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赋能区域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示范引领,特色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成效显著
东城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部署,持续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日益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了以三级中医医院为指导、二级中医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综合医院中医科和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区属医院建成功能定位各具特色的医疗中心。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建设区级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打造“4+2+2+7”的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体系模式,重点支持中西医结合儿科建设,持续提高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北京市隆福医院建成市级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中心,创建“1+4+5”模式,推进区域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科研教学、医养结合和健康指导服务。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发挥区域中医医疗中心龙头作用,打造“京城名医馆”连锁品牌,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中医特色安宁疗护中心,与北京医院、协和医院建立安宁疗护实践基地和专科医联体。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整合中西医协同康复诊疗技术优势,打造区级中西医结合康复医疗中心,通过异地迁建项目,建立健全“全期全学科康复诊疗指导”发展模式。
强化综合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区妇幼保健院深化“升降浮沉”工程内涵,积极推广10种妇幼常见病的中医服务包及诊疗方案,着力满足人们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需求。
二、多措并举,务实为民,打造社区中医药发展新模式
东城区作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标准化建设,正式运行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中医药服务列为折子工程。开拓创新,形成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一支撑、两均质、三融合”的中医药服务新模式,增强了居民对中医药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建设信息化技术支撑下的基层中医药服务模式。一是信息化实现中医药一站式服务模式。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房面积狭小,无法设置独立草药房或草药品种少的问题,通过“试验区”试点项目,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属煎药中心的信息直通。社区医生开具处方、煎药中心进行药品调剂、代煎、邮政EMS速递物流,免费将药品快递到家,实现线下就诊、线上配药、送药到家的一条龙服务。目前,社区中成药达到545个品规,中药饮片品种达到523种,中药颗粒剂达到259种,满足了社区患者中草药饮片、颗粒剂的开具、转方、代煎等服务需求。二是利用“互联网+”推广中医药服务。以“佳医东城”APP为载体,搭建了“互联网+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通过与三甲医院合作,共享中医健康教育宣传及中医专家在线讲座等,在签约居民中广为宣传中医药健康知识,为居民提供线上中医体质测评,推广中医药服务,实现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三是中医诊疗服务全过程信息化管理。通过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的中医医生工作站,中医诊疗系统、处方前置审核系统、中医经方库、中医适宜技术处置记录、中医体质测评等内容正式上线,实现了社区中医生的诊疗、用药、中医健康管理全过程信息化,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规范性。
(二)推进均等化同质化的基层中医药服务模式。一是上下联动,实现社区医教研与三甲医院同质化。通过与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鼓楼中医院建立中医医联体,引入医院名中医团队,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中医药诊疗服务模式。二是三因制宜,居民享受中医药服务均等化。积极支持中医症状门诊建设,10个中心建成失眠、颈肩痛、便秘等中医症状门诊19个,将中医全科医学理念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室环境、科室布局、服务流程、诊疗方案以及健康管理等各环节,实现对患者生命全周期的高质量健康管理。中医适宜技术全铺开、全覆盖。开展全区中医医生适宜技术培训、护理人员适宜技术培训,使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广泛开展了中药饮片、针刺、艾灸、推拿、拔罐、穴位敷贴、刮痧、耳穴、中药塌渍、中药熨烫、皮内针、穴位埋线、小针刀、推拿等20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实现全区项目数量、服务能力基本达到一致。打造“身边系列”为中医药特色品牌建设,同步推出“身边的草药房”、“身边的中医专家”、“身边的冬病夏治”“身边的颗粒剂”等多款中医药服务,强化东城区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的认识,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三是构建医防、医护、医患的三合中医药服务模式。通过统筹全区医生资源,优化团队成员构成,实现了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积极开展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提供中医健康教育、中医药体质测评、中医养生功法指导等中医药健康管理内容,指导率达到90%以上,使中医药融入到家庭医生签约的服务中。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区签约29.9万人,签约率42.4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管理9.8万人,健康管理率70%。超额完成北京市要求的任务量。
三、守正创新,借势发展,激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一)扎实推进“杏巷”工程建设。落实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杏巷”工程,打造集中医药医疗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国际交流和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健康产业集聚区。一是在北新桥街道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东直门医院等30余家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健康类企业为依托,打造“医产学研”融合“杏巷”。二是在景山街道依托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北京中医、中西医结合知识产权转化基地,推进区内院内制剂、名医验方有效转化,打造“科技转化”特色“杏巷”。三是在建国门街道以北京协和医院为龙头,链接区域内和睦家、平心堂、京城萧氏医馆、中医在线等重点企业,通过提升商业保险覆盖比率,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打造“名医名家”国际“杏巷”。四是在东花市街道以养生保健业态为依托,推进中医药“健康”理念回归生活。五是在前门东区以同仁堂、广誉远、长春堂、片仔癀等老字号和龙头医药企业为依托,构建“名医堂”生态圈,打造“故宫以东”文化“杏巷”。
(二)打造地坛中医药文化传播品牌。东城区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5届中医药健康文化节活动。通过中医药健康咨询、精品图书展示、中药真假辨识、文化长廊、健康大讲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内容,使中医药文化进一步深入人心,深受百姓欢迎。
(三)搭建中医药健康生活服务体验平台。2020年全市首家“北京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在东城区地坛养生园投入使用。目前,东城区分别在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名医馆、地坛养生园,以及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8个北京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2023年,在东城区安定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居民中医健康生活厅。通过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和居民中医健康生活厅,为辖区居民提供科学、权威、综合、便捷的中医药健康生活服务体验平台,推广中医药健康文化指导下的生活方式。
四、改革引领,创新驱动,谋划东城中医药发展新格局
东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与文化强区战略有机融合。深入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北京市中医药服务体系试点区建设,完善区域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在投入保障、体系建设、政策衔接、科研促进等领域持续深化,着力构建“全方位、全立体、全领域、全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为建设健康东城和健康北京贡献力量。
以上回复,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非常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不足,期待多方共同努力推动老龄健康服务工作。再次感谢您对东城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关注。
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5月20日
主要领导签发:曾文军
承办人及联系电话:周珮佳 010-64078758
代表意见:非常满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