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东城区第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50号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A类)

日期:2023-06-18 18:00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字号: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完善东城文物保护,发挥涉台文物独特作用”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湾会馆资源基本情况

台湾会馆是台湾省旅京人士在京建立的同乡试馆,省馆。始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时曾用地名大蒋家胡同,民国时曾用地名大蒋家胡同一百二十七号,现地址为东城区大江胡同114号。占地0.809亩,有房23间。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科举制度移植到台湾,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始,陆续有台湾举人到北京参加会试。1876年,台籍举人施士洁考中了进士,留京任职。当时台湾尚未建省,进京应试者均下榻全闽会馆之中。1893年施士洁舍铁门胡同宅兴建全台会馆。由于铁门胡同的全台会馆地处偏僻,旅京台胞遂决定弃旧置新,于1896年在大江胡同购置房产建立新馆,称为台湾会馆。(亦有记载该处地方清光绪9年(1883年)“买自李春发”),民国4年(1915年)“全台同乡建造会馆”在大兴县办理地契登记。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驻华使馆对台湾会馆垂涎三尺,为了防止外寇染指会馆,台湾同胞遂将会馆产权移至福建闽中会馆名下,实行代管,不仅巧妙地保存了自己的会馆,也为台湾旅京同胞提供了谋求抗敌光复之所。台湾地区誓不接受日寇“同化教育”的青年学生,纷纷到大陆求学,多数下榻台湾会馆。在台湾同胞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会馆犹存于京师”,成为台湾永远不会从祖国分割出去的象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旅京台湾同胞齐聚台湾会馆,喜庆光复。在“亡省”半个世纪之后,台湾会馆终于重立于诸省会馆之林。旅京台湾人士组建了台湾旅京同乡会,自行管理台湾会馆。全部房产平房二十三间出租给察哈尔省财经委员会销运处住用。租金每月小米七百斤中,五百斤补助台湾盟华北总支部经费,二百斤救助同乡。

1948年平、津两地台湾同胞曾在此举办“二·二八”殉难烈士追悼会,两地台湾同乡会联合印发《二·二八周年志》。1950年后,该馆由北京台湾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初为筹备会)、北京市民政局、台盟华北总支部接续管理。

1952年6月,依照《北京市会馆财产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成立北京台湾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保管北京台湾会馆之财产及办理文教、福利事业。因自1950年3月起台盟经费由全国委员会发给,故此后全部月租金小米七百斤除交纳房地产税外,全部用于救助同乡。

上世纪60年代,台湾会馆的房产由原崇文区房管局接管。1986年1月,原崇文区房管局向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移交了台湾会馆的房产管理权。1993年恢复台湾会馆并进行修缮,1994年7月18日竣工并举行揭幕仪式。修缮之后的会馆焕然一新,重新成为了海内外台籍人士交流聚会的活动场所。1996年还举办了建馆百年的纪念活动。

到2007年前门地区大规模修缮整治工作启动前,台湾会馆保存的建筑占地539平方米。

2009年进行翻扩建,涵括了毗邻的云间会馆等院落,整体面积由原来的540平方米增扩至地上、地下共3800多平方米,2010年重张。

二.东城区文旅局推进会馆活化利用工作

(一)推进会馆类文物的腾退和文物保护工程

保护好老城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最基础、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优先把不合理占用文物腾退出来。在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基础上,持续推动鲜鱼口一带的会馆旧址修缮,创造条件改善文物现状,才能实现利于文史资源发掘、展示的客观条件。近五、六年以来,东城区文旅局从现状摸排调研、配合文物产权单位执行腾退、审批养护和修缮方案、专项资金拨付、组建业内专家指导机制等途径,先后参与完成了多处文物的腾退和保护工作。

(二)支持和打造会馆资源活化利用示范项目

从文物利用形式上看,大体可分为:全开放式、局部开放式利用,以及封闭管理式利用。当今,国家倡导文物实现最大程度的开放利用。根据国家文物局下发《文物建筑开放导则》的指导精神,用于社区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游览、经营服务,和划定了开放区域、开放时段者,均可视为有效探索开放利用模式的文物。

目前向社会公众开放和限制开放的对象只占个位数。半数建筑尚未得到科学有效利用,多以空置、民居,或仅在局部临时办公为典型。

就活化利用,取得良好文化产业效益、具备较高社会认知度的案例如台湾会馆。台湾会馆与界邻的云间会馆、福德禅林合并管理,使整体规划使用面积扩容至3800平方米。该组文物,集文化交流与办公为一体,采取实物(文物)与图片、多媒体相结合等形式,再现历史上台湾人在京活动的印迹,展现会馆创建历史及京台两地交流史;民俗文化体验区设有民俗藏品厅和民俗体验馆,展示台湾民俗文化;贵宾接待区用于两岸高层人士会晤,成为首都标志性的涉台事务场所。多功能会展区设有多间会议室和多功能厅,用于会展和联谊,开展两岸交流,为台胞服务。该会馆是以作为博物馆、展示馆等,进行文物建筑现状展示,同时进行文化专题陈列,发挥文化传播、科研和教育功能(文化展示);作为社会经营服务场所,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发挥经济服务功能(商业运营);作为旅游商区组成部分,对游客(或限定群体)开放,发挥游学、纪念和教育功能(参观游学)。

(三)立足会馆文史研究、深挖和阐释遗产文化价值

星罗棋布的同乡试馆、行业会馆,及其附属功能建筑,为前门地区带来了全国各地的名贤、物产、技艺、乡音和民俗文化,也丰富了鲜鱼口一带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会馆文化遗产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太多的历史和人文内涵,见证了数百年的王朝更迭,城市变迁,承载着前门地区赓续不息的风土人情。

原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曾历时三年,搜集整编了逾千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踏勘了前门以东的千余处历史建筑遗存,走访了数百位生活在鲜鱼口地区的源生居民,用笔头、镜头,把其中涉及全国16省市、近120多处会馆,无论它们留存亦或湮圮,尽求覆盖地将其文史线索、片片信息罗织起来,于2013年形成了洋洋大丛《前门志稿》作为开卷的前置二册。体量厚重,逾五百页,甫一面世便受到北京文博行业的一致好评。

文化委机构改革为文旅局后,结合《前门志稿·会馆卷》的积累,于2019年正式出版新一期的文物专著《东华流韵——东城文物纵览》,再次将鲜鱼口地区所有会馆类文物及附属建筑囊括在内,定位旨在重视文献档案的考据,强化了不同街巷之间会馆及其附产的文化脉络关联,梳理文物“前世今生”的沿变,对人文信息与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补充。成稿充分援引史料,直观汇总文献、档案、专著、地契、回忆录、口述史笔记、碑文拓片、民国报刊、历史照片和舆图、文物保护和考古工程报告,将核定文物身份、价值的“证据”取录全面;甚至在梳理某些旧址的档案记录时,考补出近代革命党人自间中秘密从事社会进步运动的线索,拓展了文物本身的附加价值,补充了前作志稿的调查留白。

三.东城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情况

我区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1.配合中轴线申遗,加大重点文物开放和展陈提升

2023年1月份至今,位于北京中轴线北起点,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钟鼓楼突然爆红,成为年轻人拥趸的网红打卡地,在全国文物行业备受关注。据钟鼓楼文保所统计,今年开年到现在,钟鼓楼参观人数及票款有较大增幅,2023年2月参人数46572人,同比去年参观人数增幅83%,比1月增长42%,票款收入增长了43%,同比去年增幅74%。钟鼓楼的爆红,体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活了中轴线文化魅力,带动了鼓楼街区相关文旅产品热销,同时也促使钟鼓楼在文物活化利用上提质升级。

钟鼓楼矗立于地安门外大街,钟鼓二楼前后纵置,中间为市民活动广场,与周边的胡同、四合院一起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百姓见证着它的历史,它见证着百姓生活的烟火气,承载着很多老北京人的童年记忆,可谓“京味儿”文化与古建历史相融相生。近年来,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东城区在老城保护有机更新中,一方面,注重环境整治的人性化,如保留老北京对鸽哨的传统记忆,协助保护“北京雨燕”这一活态遗存等,尽力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另一方面,在钟鼓楼、永定门举办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唱响中轴”、“中轴线上·永定门光影秀”,丰富了中轴线周边百姓文化生活,文物保护以一种充满烟火气的形式继续活态传承和发展。近年来,钟鼓楼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鲜路径,除新设的“时间的故事”展览外,还与市场主体合作,量身定制实景探秘档案《时枢秘钥》和鼓楼沉浸式研学《时序秘宝》,不断丰富钟鼓楼时间主题文旅产品。同时推出涵盖钟鼓楼、皇史宬在内的“故宫以东”骑迹东城经典线路,备受市场好评。中法大学旧址、紫金宾馆(比利时使馆旧址)等文物建筑入选“2022年新晋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智珠寺、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等文物建筑入选“2022网红打卡地提名推荐榜单”,它们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文旅体验和消费场景。

2.以开放利用为导向,推动重点文物修缮和利用

中法大学旧址历时三年修缮完成,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法大学旧址首次以红色展览的形式常年面向公众开放,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体验“课堂”和生动“教材”;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史宬2021年8月完成北院一期修缮工程,9月1日起,这座百年“神秘小院”首次以文献档案展陈的形式对外预约开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位于前门东区会馆片区的颜料会馆,自2009年修缮完成后,开始考虑闲置的文物空间如何运营。2021年10月,北京市“会馆有戏”系列演出拉开序幕,东城区颜料会馆先试先行,代表前门东区会馆进行活化利用尝试,以“遇见颜料”为主题,至今已举办包括昆区、评剧、河北梆子、曲剧、曲艺、杂技、评书在内的丰富演出,并承接大量重大文化演出与品牌活动。位于东交民巷的紫金宾馆(比利时使馆旧址)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挖掘文物建筑历史文化内涵,定制沉浸式悬疑互动戏剧体验活动,“NO.5东郊五号”剧本创作内容与文物建筑的文化属性相结合,实现了对不可移动文物文化要素的趣味性挖掘,以及对文物空间的创新利用。

3.拓展文物场所的使用方式,探索引进新文化、新业态

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电影局及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协会、北京古建馨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北京古建音乐季”,以“古建+音乐”的新型消费形式,支持社会多元力量利用古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音乐产品与文化服务。在疫情的影响下,首届“北京古建音乐季”以小而精的规模,立足全市共选取八处(其中东城区6处)代表性文物场所,在国子监、古观象台、智化寺、智珠寺等,邀请与古建气场、历史内涵想适配的音乐形式和演奏家,以“不插电”的轻量级演奏形式举办6场演出,每处古建按照“一处一策”的原则,精心定制与古建历史人文背景相契合的艺术项目,为京城百姓、古建和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一系列沉浸式跨界演出。如,邀请著名琵琶演奏家、格莱美奖获得者吴蛮在国子监演奏民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民乐演奏家——彝人制造在智珠寺演奏《吉狄马加的诗》等。北京古建音乐季自2021年10月13日发布以来,受到了社会热烈关注,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活动共联合100家以上媒体平台推广,短时间内在热门社交平台形成话题聚集,并成功入选2021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十大文化艺术活动》。

2023年,北京古建音乐季将以“伴瓦梁以旋律 给岁月以生命”为主题,以东城为原点,天坛开幕,永定门落幕,围绕中轴线沿线,在市区知名古建,郊区等待修缮古建中,选取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适合音乐艺术呈现的文物古建筑,开展古建音乐汇演(包含音乐演出、名家戏曲、诗文配乐朗诵)、公众艺教、古建对话厅、艺术展、文旅市集五大板块,今年将重点聚焦线上传播,实现线下展演与线上直播相结合,打通线上线下融媒体平台,形成受业内人士认可、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高传播度内容矩阵。

4.引进社会力量开展多方共赢合作模式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原广内大街207号院)原址为中国红学会专家认可,有史料可查的曹雪芹在北京有确切记录的居住地,2020年迁建落成,2022年完成布展并于7月29日正式开馆。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是我区首次引进社会力量进行文物的活化利用,创新引入社会资本设计可持续的多方合作模式,尝试市场化运作的文物合理利用新路径。纪念馆灵活展示建筑本体历史、曹雪芹生平、崇文门地区文化、清代北京历史民俗、《红楼梦》文学、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内容。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探索名人故居利用的新途径。以“有限空间的活化运营”实现从故居到曹学、红学,再到中式生活美学,到当今文化自信的内容扩展,充分发挥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的作用,搭建曹雪芹、红学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打造文物开放活化利用的新坐标。

位于景山后街嵩祝院23号的智珠寺,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管理使用单位东景缘(北京)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自运营以来,对文物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在文物活化利用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用全新的内容叠加进入传统的建筑空间,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业态,包括但不限于沉浸式光影艺术、光和空间、瑜伽、古典音乐会、儿童美学和建筑教育、大使馆或者中外文化交流之夜等,将内容运营的正向营利收入反哺文物修缮资金,弥补了政府文物修缮资金的不足,开拓了文物修缮和利用新路径。

四.东城区会馆资源保护利用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计划

(一)近期计划持续打造辖区文物开放整体格局

东城区计划在“十四五”期间,结合中轴线申遗三年行动计划、平安大街环境整治、长安街南北纵深一公里环境提升等工作,推动实施各项有关文物开放利用项目,力求在我区形成“一轴两线多片”的文物开放整体格局,推动文物开放利用示范性标杆项目落地,强化文物开放利用的聚集效应,重点打造三个历史文化展示片区,其中之一即是前门会馆历史文化展示区。区文旅局将与鲜鱼口历史文化精华区属地的腾退开发主体、多处会馆文物的产权单位天街集团配合,召开专题调研课题、组织专家研讨会,协助其文投公司编制关于前门东区29处会馆活化利用方案,拟将方案立足于覆盖“文化传承”、“教育普及”、“功能服务”和“推动社会发展”四大作用,分析各省会馆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功能框架,研提吸引会馆原籍地方政府、社会资本融入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思路。力求优先加强空置会馆的利用力度,再适当增加该地区已腾退文物的开放程度。

(二)实施东城文物“活历计划”

东城区文物“活历计划”从文物活化利用顶层设计出发,聚焦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多元文物产权资源主动性,形成东城文物保护利用“一盘棋”,加强释放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力争做出东城范式。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东城区“活历计划”政府联席会,高位统筹文物资源、规划文物顶层设计、研究疏通文物难点问题。成立东城区“活历”联盟。建立由文保、文化、商业、旅游、科技、金融、数字、传播等产业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组成的多层次文物人才合作机制,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带来鲜活理念和智力支撑。通过定期发布可利用资源,建立相应的遴选考核机制,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并协助对接优质发展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参与,提升“活历计划”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搭建专业运营平台。依托社会化专业机构,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东城文物活历平台”,形成可利用的文物建筑信息发布、文物价值评估、文物可视化读取等“一站式”动态供给体系,提供项目前期及执行过程中的咨询服务,解决文物利用与运营信息不对称问题,将“活历计划”平台打造成为东城区文物活化的发声场、聚集地,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工作专业化、数字化、市场化管理水平。

三是广泛吸引社会参与。定期发布资源清单,公开征集运营主体和运营方案。创新设立“活历基金”,由企业及机构定向捐赠、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捐赠等方式构成,专项用于“活历计划”资源清单中的文物修缮、文物开放项目及品牌活动的补贴、文物保护宣传等,并接受社会监督。 

四是加大多维传播力度。建立传播矩阵,聚合流量渠道,对文物进行创新性表达,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整合活动资源,推出系列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相关活动,让文物融入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建立“东城文物活历计划”志愿者社群,以“我为文物代言”、“我为文物守护”、“我为文物宣讲”等方式,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于民,服务于民。

我局将在今后继续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作用,从传统的刚性管理逐渐向积极引导、技术把控、底线控制、责权对应的方向转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挖掘、整合、完善相关文化遗产的内容,对社会开放公开相关资源信息,引导社会力量进一步的文化挖掘、文创开发及知识,传播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打造东城区历史文化保护的“金名片”。衷心感谢贵委对东城区文物保护事业的关心,在未来文物保护工作中,希望进一步得到您的关注与支持。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6月17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