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政协东城区十五届二次会议第39号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3-06-21 18:00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字号:        

民革东城区委: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推动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提案”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东城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区文旅局全面整合并充分发挥东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在事业、产业端通过构建国家、市、区三级名录体系、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推动生产性保护基地和孵化园等标杆性项目建设等方式,在传播端用新视角讲述、沉浸式体验、多主题覆盖、全媒体展示等方式,多措并举构建非遗的普及传播矩阵,东城区“非遗之城”建设摁下快进键,传承发展的土壤日渐丰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东城非遗项目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状

(一)总体情况

1.资源情况

2007年,东城区公布了北京市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区级名录。截至目前,东城区共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5个。其中,37个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71个进入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拥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7人,其中国家级49人,北京市级87人。拥有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2家,市级5家。拥有市级传承示范基地2家。

东城非遗起步早,品极高,但由于非遗项目各自的特点,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情况。国资系统共有28家老字号企业,掌握国家级非遗技艺6项(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市区级非遗技艺2项(壹条龙清真涮肉制作技艺、北京豆汁制作技艺(锦馨)),区级非遗技艺16项(大北照像黑白照片人工着色技艺、都一处炸三角制作技艺、都一处马莲肉制作技艺、天兴居炒肝制作技艺、锦芳元宵制作技艺、老正兴寿桃制作技艺、正阳楼螃蟹宴制作技艺、庆林春茉莉小叶花茶制作技艺、京绣、传统理发技艺等)。老字号非遗项目是东城非遗中产业化发展较好的部分,通过多年来的保护工作,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非遗知识产权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是国际国内有关方面共同关注的话题。

非遗形式多样(十大门类)、内容丰富、利益主体多元,存在群体性与个体性、继承性与创新性之间的矛盾纠结,导致其立法供给疲软乏力。国际上一般认为,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导致非遗保护受到限制,不利于非遗的传承、传播。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广义上讲,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属于民事基本制度的范畴,多地地方立法主要通过指引性规则确定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没有实质意义。(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二)已开展工作

1.以“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为抓手,分批次做好非遗资料的系统化分类整理、数字化加工提取和产业链联通。2023年6月,正式发布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平台,数字化手段加工和整理多年来积累的非遗项目普查、申报以及成果等大量珍贵资料,并不断充实展示平台的内容,使纸质档案可视化、信息化、拓展化利用,实现资源的展示与互联。

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是针对前期的项目工作成果进行针对性完善、分类筛选及标准化梳理,搭建展示框架并进行内容关联和填充。在实现展示功能并预留拓展空间的基础上,延展设计交互通道,以实现线上的多方互动及产业链联通。通过该平台,不仅可以了解东城区全部非遗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沉浸式欣赏非遗作品、交互式体验非遗的制作,还可以便捷的获取非遗活动及新产品信息等。

2.全面推动“北京景泰蓝”地理标志保护申报,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跨越式发展。

景泰蓝学名叫做“铜胎掐丝珐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景泰蓝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城区高度重视“北京景泰蓝”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报工作,将其纳入《东城区2022年知识产权重点工作计划》,多次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领导到北京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调研走访;协调故宫博物院,完成“北京景泰蓝”故宫文献收集的工作;经过数轮沟通和座谈,推动对“北京景泰蓝”工艺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方面进行挖掘和文字整理;召开北京景泰蓝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艺及质量特色座谈会,共同探讨“北京景泰蓝”的产品工艺标准和质量特色标准;召开内部论证会,对申报材料按照要求反复推敲修正等。目前正在推进申报材料的区政府审批程序,完成审批后将以区政府的名义逐级上报国家知识产权局。

3.逐步完善东城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提供专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依托北京市、区、站三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组建了初具规模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专家团队,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性的顾问式服务;设置有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单位申报、北京市发明专利奖申报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项目,直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运用和转化;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商标品牌指导站的创建活动,不断扩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队伍规模,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政策宣传。在“4.26知识产权日”期间联合相关协会、园区、街区通过集中宣传、电子展示屏、户外大屏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向公众宣传知识产权专业知识,营造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推动首家“知识产权法官工作站”落地王府井。联合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于2022年7月7日开展《新消费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线上培训活动,近20家单位参与培训活动。

4.多措并举挖掘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加强老字号非遗项目的保护利用。一是重视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联合区检察院、区市场监管局组织老字号企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律师面对面交流,努力构建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为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提供法治保障。二是推动东城“非遗+老字号”展示传播与新型交易服务平台建设。联合区老字号协会研发非遗+老字号产品服务管理平台入驻微拍堂APP,完成老字号线上商城平台的对接及产品推广。平台结合中秋节开展专题推广,直播收入近3万元。目前已经合作的非遗+老字号产品已超过130个。三是引导老字号企业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老字号企业通过版权登记、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认定等多种方式,加强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非遗相关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四是聚焦知识产权保护重点,鼓励企业构建知识产权体系布局,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支持企业依法维权,计划邀请相关部门举办知识产权培训,切实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尽早建立保护预防机制。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主动调研,切实了解区内非遗项目发展实际需要,推进非遗行业自律。

继续深化一线调研,切实了解老字号非遗项目发展实际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实时交流,针对不同项目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与区老字号协会强加沟通协作,通过举办系列特色主题活动,拓宽老字号品牌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视野,积极探寻与商标国际注册部门、海外知识产权部门合作的途径,为老字号品牌国际化提供广泛的合作渠道。

以建立完善“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平台”为契机,与区内非遗项目加强联络,不断完善平台内容填充和模块优化,形成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互动、产业的统一端口,凝聚区域非遗发展的合力,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组织行业协会、有关从业者和专家,对各类非遗项目进行梳理总结,明确公知公用的内容,并通过政府网站、行业协会等进行公告展示,避免侵权风险;引导非遗相关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在从业群体中树立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良善风气,减少“拿来主义”。

(二)深入培训,联动兄弟单位搭建知识产权工作对接平台,加强司法指引和行政执法保护。

建立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动态管理机制。与市场监管局、商务局、国资委等兄弟单位紧密联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专家团队,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持有人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指导,鼓励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建立完善的商标战略、专利体系,进一步探索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途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大行政保护力度,采用组建专家库、开展联合执法等方式,提高知识产权部门、版权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严厉打击非遗领域的恶意侵权行为。充分利用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侵权执法,维持对侵权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

建议最高人民法院以指导判例或者司法解释的方式,确立专利权、著作权等不同权利对实用工艺品的保护方式和侧重点,以统一司法标准,强化对非遗创新作品中的实用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

(三)加强宣传,营造重视非遗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稳步提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加强知识产权政策宣传。利用“4.26”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周、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活动窗口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政策宣传活动,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效果。积极落实国家、市、区各级老字号和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在具体的政策落地过程中引导老字号加强品牌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传承人培训等契机,整理一批普法宣传材料和典型案例,在全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宣传,提升全社会特别是非遗项目集中的地区、非遗行业和从业者对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加大政府对非遗创新成果、创新贡献者的宣传和表彰力度,以此鼓励非遗守正创新,传承弘扬非遗精神。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6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