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东城区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第239号提案的答复意见(A类)

日期:2023-07-21 18:00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字号:        

尊敬的许莉委员:

感谢您对东城区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引领文旅和文博数智化创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2020年7月,蔡奇书记在东城调研时指出,东城要“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提升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为东城区明确划出了文化加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目标。

东城区文化设施齐全完备,戏剧资源一枝独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独领风骚,文物资源得天独厚,旅游设施水平一流。为了更好地将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东城区以科技为引擎,不断探索文化创新发展之路,生动讲好东城故事。

一、培育“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丰厚土壤

1、搭建“文化+科技”项目孵化平台。

东城区首创市区联动模式,与市科委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明确了数字技术激发文化新消费、“互联网+”培育文化新业态、为传统优势行业注入新动能、推动文化相关产业新发展等4项文化科技融合任务。政策提供一揽子措施对文化科技企业进行扶持,鼓励利用文化内容为科技提供内涵支撑。着力打造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形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为基础的文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目前已建成航星园、汉朝大成、科技寺、创园国际、瀚海华美等多家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市科委已立项我区八个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给予2760万科技资金支持,带动企业近五千万配套资金投入,激发了众多文化企业开展科技赋能的热情,在非遗老字号品牌宣传、沉浸式文化体验、“故宫以东”IP传播、区块链版权保护、网络演艺直播,中轴线申遗、前门文化展示等领域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2、扶植“文化+科技”型产业集群。

打造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中关村东城园作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创新资源集聚作用,积极培育线上演播、数字艺术等新业态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周边生态圈企业入驻东城区。推进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场景落地。实施科学技术服务业聚集计划、信息服务业夯实计划、文化科技赋能计划、智能金融新兴计划、“信息+”产业融合计划等五大科技提升计划,强化科技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家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于2021年10月发布《关于认定第四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通知》,东城区共有故宫博物院、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入选第四批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入选单位数量居全国首位。

3、深化“文化+科技”,注入文化发展新动能。

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和《东城区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第一批项目(2020-2022年)》,落地“故宫以东”—城市文化互动平台,推进东城区“非遗+老字号”展示传播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首批国家及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关村东城园,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召开“金服在行动”政金企对接会,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游戏产业健康发展,形成文化产业新增长点,发起设立“游戏产业服务平台”,组建网络游戏社会应用研究智库,打造聚集产业上下游、金融服务机构、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垂直孵化体系。

二、积极探索“数智化”在文旅领域的多场景应用

1、谋共创,为共赢——实施“故宫以东”共创计划。

依托“故宫以东”品牌,东城区创新发布并实施“故宫以东”共创计划,搭建高效推广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业态融合平台和新型政府服务平台,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故宫以东”共创计划七大子计划之一的“科技共创”,鼓励利用数字技术活化文化资源,搭建文旅数字资产生态平台,实现文化资源到文化资产的数字化转化,放大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目前,已经与伙伴恒信东方孵化出了“故宫以东”城市文化互动平台,借助互动引擎技术,打破空间限制,在线上串联起东城区的古迹、故居、商业、景观等,用游戏化交互模式开启线上东城文化元宇宙入口。重点打造文化金三角“文化+科技”应用示范,“故宫以东·文化金三角”小程序已上线运营,全面展示金三角区域内东城特色文化体验,推进数字商圈建设。

2、老手艺,新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腾讯、京东合作,在京东智臻链数字藏品平台——京东灵稀上共同发售燕京八绝系列主题数字藏品。推出集地理信息、标志建筑、非遗项目、精选线路、打卡点位于一体的《东城非遗云游趣图》。在王府井19号府打造“1921燕京八绝非遗会客厅”,将景泰蓝等8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作品融入当代生活场景,通过3D建模,360°展示细节信息。策划《东城非遗这十年》专题展,以线上沉浸式展览的形式,紧扣十年主线,一一呈现东城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点滴。通过剧情植入、知识科普、技艺互动等方式,将玉雕、京绣等“燕京八绝”技艺融入腾讯手游《延禧攻略之凤凰于飞》中,拉近了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距离。与腾讯旗下知名游戏IP《光与夜之恋》跨界联名,推出《东城宴游记》,将景泰蓝、玉雕、都一处烧麦、便宜坊烤鸭等国家级非遗融入游戏情景,触达至Z世代人群。

3、文+旅,新表达——动漫和AI技术赋能文旅融合。

打造“故宫以东”文化旅游动漫IP示范应用项目,结合东城区文化金三角及前门地区文物古迹、戏剧演艺、非遗传承及文化消费场景进行50集短视频创作,IP形象“麒东东”以故事形态的表达方式,采取实景拍摄和动漫形象有机结合,达到趣味性的宣传效果。“麒东东”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主打区域化、新奇化、体验化、年轻化、科技化,具有易传播、易推广、易转化等特点,备受年轻游客喜爱。同时,结合国潮元素、网红文化与AI科技,开发新产品、赋能新场景、融合新业态,为游客营造文旅新体验。未来,还将实现河图与“故宫以东”对接品牌授权合作,与数字IP共建内容开发生态,通过场景建设,扩大品牌影响力。协同品牌数字化内容生产和运营管理体系的能力构建,完善数字化产品生态链和线上线下融合商业模式,带动新场景新消费。

4、活历史,重传承——以科技支撑文化遗产守正创新。

(1)借助科技力量,有效守护文物安全。

东城区建立文物安全监管平台,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按照国家文物部门相关要求,东城区文物保护修缮工作更加主动、科学,由从抢救保护逐步转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文物e巡查小程序,从“小马拉大车”的小文保向多维力量参与的大文保格局转变。“中西医结合”给文物做“体检”,“一物一份”建立线上“病历本”。2021年,东城区文旅局引进数字化技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对区属58(现为53处)处文物开展“体检”,并形成“一图三库”监测管理档案(文物地图、文物基础信息资料库、文物健康体检资料库、全景信息虚拟漫游资料库),将文物安全防患于未然,优先解决重点区域高风险项目,陆续推广至各级别文物,逐步形成完整的“全生命周期”文物台账和数据库。此外,通过VR技术建立文物数字全景档案,以云电子档案管理形式,形成动态化风险管理的预防性保护台账,包括文物基本信息、历史地图、历史图档等模块内容的录入,不仅能全方位分析记录文物的本体与环境,也能够通过数字化沉浸的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远程“云游”。“文物体检”工作推出后,被《北京日报》、人民网等官方媒体争相报道,三天内《学习强国》上阅读量突破四百万。

(2)以科技创新叙事方式,讲活东城故事。

建设东城区大运河文化数字体验中心,进一步加强大运河玉河古道文化展示。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在玉河庵旧址设置“玉河遗址沉浸式体验展览”,以全新展览语言,探索实现文化体验及文化消费新场景。

钟鼓楼打造“时间的故事”沉浸式展览,“时间的故事”展览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辅助展品和装置,6个数字影片和12个交互体验展项,融知识性、科技性、互动性为一体,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下感触“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感受当年“钟声十里,莫不耸听”的盛况。展现钟鼓楼建筑历史和特色、计时报时运行机制的沉浸光影秀《共鸣》,利用投影畸变矫正技术和空间定点声场,使观众可以循着钟鼓之声,在充满仪式感的720°全沉浸空间内自由漫步,体验四重数字光影艺术下鼓楼的时空变幻。展示工程恢复了鼓楼一层壮观的券洞历史原貌。新置入的展墙、展项形式简洁,与古老建筑新旧融合,整个展项采用装配式自平衡结构,采取多项专利技术,未对文物建筑本体造成破坏,完全可逆。不久前荣获2022年北京市博物馆优秀展览评选“优秀奖”。

今年还将全新推出东城文博数字活历地图。采用H5、二维码、动画、手绘等技术手段和艺术效果生动解读文物历史文化内涵,借助“故宫以东”动漫形象IP“麒东东”替文物讲述背后故事,聚合展示东城区文物资源、推介文物周边旅游线路和产品。

5、小程序,大服务——科技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移动阅读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书香东城”互联网开放式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它突破了实体图书馆的诸多限制,摒弃了一般数字图书馆的弊端,打造互联网阅读云平台,实现“24小时无障碍无边界立体式的阅读”,成为新时代方便社区居民阅读学习,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提供了完美的平台。书香东城全民阅读平台承载的10万种以上正版数字图书、3万种有声图书、3千多种数字期刊、23万种中小学试卷、2万多种中小学课件、50万分钟以上的教育教学视频及几十万分钟影视剧节目,资源实时更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pad等多种数字终端,在任何一个可以登录互联网的地方免费使用平台上的任何内容,真正实现“24小时无障碍无边界”阅读。东城区先后免费发放30余万张阅读卡,居住生活在东城的居民百姓拥有了一个数字“私人图书馆”。2023年上半年,平台的访问量达1605678,登陆次数达88616次;图书下载次数160456次;听书下载134021次,入库新书资源1780册。平台发布阅读推文25篇,推荐优质图书118本。策划举行了恭贺新春摄影大赛活动、元宵节互动小游戏知识竞赛活动、京城的运河文化知识答题等阅读推广活动,吸引了全国范围6000余读者参与。

“北京东城公共文化云”是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总体技术框架,基于微信公众号搭建的数字化平台。聚焦东城文旅局及管辖21家单位(街道、文化馆、图书馆)采集场馆导航、活动抢票、艺术培训、文化节目、电子书刊、志愿服务等公共文化资源内容,向东城区老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惠民服务。同时,以非遗、文物、旅游、文创、民俗、胡同等原创内容作为辅助,结合中轴线讲好东城故事,展示丰富的文旅资源和文创产品。云平台整合了东城文旅局及管辖21家单位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区内公共文化资源的互通共享,集中力量做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持续拓展了宣推渠道,扩大服务覆盖面,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满足东城群众实际需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产品。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提升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供给,打造成为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新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守正创新”的工作要求,而数智化正是守正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文旅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经之路。未来,东城区将坚持以点带面,探索突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场景落地,促进商业化运营。积极为有科技需求的文化项目对接科技资源,以具备良好市场前景且商业模式完善的项目为重点,不断繁荣文化市场,努力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之路,把文化资源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再次感谢您对东城区文化旅游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7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