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李向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融合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时代首都发展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宏阔的全球视野,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创造性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民族工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东城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红色旅游开发等方面着力,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以创新的手段守护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
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意识的重要载体。要深入挖掘文物中所承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要创新宣传展示方式,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文物活化开创新局
一是创新实施活历计划。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社会主体多元参与,开展第一批文物“活历计划”试点工作,明确第一批活化利用清单。讲好文物故事,开展宏恩观、于谦祠等首批文物社会化运营征集试点,配合推进“会馆有戏”文物品牌活动,继续举办2023北京古建音乐季,助力文物活化利用品牌活动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类品牌活动,让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得到传播。
二是扎实推进中轴线申遗。中轴线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北京中轴线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见证。发挥职能优势,助力中轴线申遗,研究制定永定门城楼数字化保护展示方案,开展永定门城楼保护及展示利用、正阳桥疏渠记碑保护展示的任务。完成鼓楼和钟楼保护修缮,在券洞策划开展“时间的故事”主题展览”,进一步深入中华民族的时间文化认识,传播中华民族时间文化。
(二)非遗传承焕发新貌
非遗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承载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非遗保护也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进一步规范优化非遗项目评审、传承人认定、资金管理办法,让各项评审认定、资金扶持有规可依,让非遗保护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启动东城非遗项目档案标准化建设,以高清扫描、视频建模等技术手段留存完整影像资料,留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乡愁。实施“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用好非遗保护发展资金,建设非遗项目资源库,遴选50项非遗项目进行推广包装,实现经济价值转化,实现非遗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向奔赴。利用好公众号“非遗101”等平台,全媒体扩大“非遗之城”的声量和知名度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深入推进文旅部“非遗在社区”项目,固化特色品牌,持续扩大试点范围,让传统非遗赋彩当代生活,让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在微小具体的非遗文化传承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博物馆创造美好生活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北京市东城区文旅局召集区内20余家博物馆共办“一年一度文博风采交流会”,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博物馆创造美好生活”线下主题沙龙于5月17日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北京市文物局、东城区文旅局、各大博物馆、旅游企业、专家学者等欢聚一堂,共话“融合”,展望未来。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反映出博物馆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场所。首先,强化陈列展览的价值提炼。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产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强化陈列展览的价值导向,提炼蕴藏其中的民族目标和共识,能够教育和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进而不断汇聚起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其次,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博物馆收藏是珍藏历史文化记忆的需要,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而收藏和研究最终都服务于社会教育。
二、打造红色文旅品牌,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鸣
(一)推出红色主题产品
为完美世界集团对接前门地区资源,打造“完美世界×故宫以东”城市实景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慢坐书局”,以红色文化背景为故事主线,通过游戏化、剧情化的沉浸式互动。目前已在前门街区“书香世业”文化主题街区落地全国首家线下体验空间,融合书籍销售、阅读社群、轻茶饮等商业生态。在文化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利用“故宫以东”宣传推广
一是在“故宫以东”暑期文旅促消费活动中,聚焦红色文化进行重点宣传,联手区内旅游行业头部企业中青旅,开发以党建团建红色线路、觉醒年代青春骑行、北大二院深度亲子游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将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游览,“圈粉”年轻一代。二是发布“文化金三角”年度探访路线,其中针对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故居)、 北大红楼、中法大学旧址等多个红色点位进行重点推荐。三是在2021年推出“故宫以东·城市盲盒”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项目,其中“红色印记”主题集中展示老舍故居、北京古象台等东城区10家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红色旅游景区。此外还特别设置红色主题场景,生动展示东城区“党史e起学”小程序里的党史游学地图,“觉醒时代、光辉足迹、历史记忆、文人志士、日新月异”等五条党史游学线路中的代表性建筑,也通过传统技艺剪纸结合光影的效果呈现在空间内,进而起到陶冶情操、锤炼思想、凝聚共识,增进感情的重要作用。
三、面向基层提供民族交流融合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一)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之城
充分发挥图书借阅和宣传辅导的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选题,开展新书采编、主题诗文朗诵会、图书漂流、书香之旅、文化讲座、主题沙龙等活动,在书香氛围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发挥品牌项目的传媒作用,比如,探索在“曹灿杯”全国青少年诵读大赛、红领巾读书会等品牌活动中,引导青少年诵读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中的传播。
(二)做好艺术普及,共筑精神之魂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区文化馆继续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活动,通过民俗讲解、活动体验、文艺演出等方式,线上线下联动,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未来,我们将立足东城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源的挖掘、推广、传播中,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根弦儿并融入到宣传思想工作和各项文化工作中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6月13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