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文物活化利用创新发展的提案》我局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部署,东城区充分贯彻“崇文争先”理念,做实“六字文章”,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文物活化利用顶层设计出发,聚焦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多元文物产权资源主动性,形成东城文物保护利用“一盘棋”,加强释放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东城范式,为全国文物活化利用探索新路径。
一、我区文物活化利用总体情况
东城区文化底蕴深厚,在41.84平方公里的区辖范围内,7.8公里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分布着377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53处,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密集区。同时,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东城区戏剧资源聚集,文旅融合基础好,已形成知名的“大戏东望”戏剧品牌和生动的文商旅融合品牌“故宫以东”。文物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资源已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价值资源。在文物活化利用上,东城区一面链接相适宜的文旅资源,为区域文化品牌提供生产内容和消费场景;一面借区域文化品牌的辐射作用,扩大文物影响力,促进文物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
(一)全区文物活化利用情况
我区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1.配合中轴线申遗,加大重点文物开放和展陈提升
2023年1月份至今,位于北京中轴线北起点,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钟鼓楼突然爆红,成为年轻人拥趸的网红打卡地,在全国文物行业备受关注。据钟鼓楼文保所统计,今年开年到现在,钟鼓楼参观人数及票款有较大增幅,2023年2月参人数46572人,同比去年参观人数增幅83%,比1月增长42%,票款收入增长了43%,同比去年增幅74%。钟鼓楼的爆红,体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活了中轴线文化魅力,带动了鼓楼街区相关文旅产品热销,同时也促使钟鼓楼在文物活化利用上提质升级。
钟鼓楼矗立于地安门外大街,钟鼓二楼前后纵置,中间为市民活动广场,与周边的胡同、四合院一起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百姓见证着它的历史,它见证着百姓生活的烟火气,承载着很多老北京人的童年记忆,可谓“京味儿”文化与古建历史相融相生。近年来,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东城区在老城保护有机更新中,一方面,注重环境整治的人性化,如保留老北京对鸽哨的传统记忆,协助保护“北京雨燕”这一活态遗存等,尽力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另一方面,在钟鼓楼、永定门举办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唱响中轴”、“中轴线上·永定门光影秀”,丰富了中轴线周边百姓文化生活,文物保护以一种充满烟火气的形式继续活态传承和发展。近年来,钟鼓楼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鲜路径,除新设的“时间的故事”展览外,还与市场主体合作,量身定制实景探秘档案《时枢秘钥》和鼓楼沉浸式研学《时序秘宝》,不断丰富钟鼓楼时间主题文旅产品。同时推出涵盖钟鼓楼、皇史宬在内的“故宫以东”骑迹东城经典线路,备受市场好评。中法大学旧址、紫金宾馆(比利时使馆旧址)等文物建筑入选“2022年新晋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智珠寺、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等文物建筑入选“2022网红打卡地提名推荐榜单”,它们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文旅体验和消费场景。
2.以开放利用为导向,推动重点文物修缮和利用
中法大学旧址历时三年修缮完成,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法大学旧址首次以红色展览的形式常年面向公众开放,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体验“课堂”和生动“教材”;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史宬2021年8月完成北院一期修缮工程,9月1日起,这座百年“神秘小院”首次以文献档案展陈的形式对外预约开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位于前门东区会馆片区的颜料会馆,自2009年修缮完成后,开始考虑闲置的文物空间如何运营。2021年10月,北京市“会馆有戏”系列演出拉开序幕,东城区颜料会馆先试先行,代表前门东区会馆进行活化利用尝试,以“遇见颜料”为主题,至今已举办包括昆区、评剧、河北梆子、曲剧、曲艺、杂技、评书在内的丰富演出,并承接大量重大文化演出与品牌活动。位于东交民巷的紫金宾馆(比利时使馆旧址)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挖掘文物建筑历史文化内涵,定制沉浸式悬疑互动戏剧体验活动,“NO.5东郊五号”剧本创作内容与文物建筑的文化属性相结合,实现了对不可移动文物文化要素的趣味性挖掘,以及对文物空间的创新利用。
3.拓展文物场所的使用方式,探索引进新文化、新业态
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电影局及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协会、北京古建馨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北京古建音乐季”,以“古建+音乐”的新型消费形式,支持社会多元力量利用古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音乐产品与文化服务。在疫情的影响下,首届“北京古建音乐季”以小而精的规模,立足全市共选取八处(其中东城区6处)代表性文物场所,在国子监、古观象台、智化寺、智珠寺等,邀请与古建气场、历史内涵想适配的音乐形式和演奏家,以“不插电”的轻量级演奏形式举办6场演出,每处古建按照“一处一策”的原则,精心定制与古建历史人文背景相契合的艺术项目,为京城百姓、古建和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一系列沉浸式跨界演出。如,邀请著名琵琶演奏家、格莱美奖获得者吴蛮在国子监演奏民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民乐演奏家——彝人制造在智珠寺演奏《吉狄马加的诗》等。北京古建音乐季自2021年10月13日发布以来,受到了社会热烈关注,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活动共联合100家以上媒体平台推广,短时间内在热门社交平台形成话题聚集,并成功入选2021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十大文化艺术活动》。
2023年,北京古建音乐季将以“伴瓦梁以旋律 给岁月以生命”为主题,以东城为原点,天坛开幕,永定门落幕,围绕中轴线沿线,在市区知名古建,郊区等待修缮古建中,选取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适合音乐艺术呈现的文物古建筑,开展古建音乐汇演(包含音乐演出、名家戏曲、诗文配乐朗诵)、公众艺教、古建对话厅、艺术展、文旅市集五大板块,今年将重点聚焦线上传播,实现线下展演与线上直播相结合,打通线上线下融媒体平台,形成受业内人士认可、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高传播度内容矩阵。
4.引进社会力量开展多方共赢合作模式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原广内大街207号院)原址为中国红学会专家认可,有史料可查的曹雪芹在北京有确切记录的居住地,2020年迁建落成,2022年完成布展并于7月29日正式开馆。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是我区首次引进社会力量进行文物的活化利用,创新引入社会资本设计可持续的多方合作模式,尝试市场化运作的文物合理利用新路径。纪念馆灵活展示建筑本体历史、曹雪芹生平、崇文门地区文化、清代北京历史民俗、《红楼梦》文学、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内容。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探索名人故居利用的新途径。以“有限空间的活化运营”实现从故居到曹学、红学,再到中式生活美学,到当今文化自信的内容扩展,充分发挥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的作用,搭建曹雪芹、红学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打造文物开放活化利用的新坐标。
位于景山后街嵩祝院23号的智珠寺,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管理使用单位东景缘(北京)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自运营以来,对文物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在文物活化利用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用全新的内容叠加进入传统的建筑空间,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业态,包括但不限于沉浸式光影艺术、光和空间、瑜伽、古典音乐会、儿童美学和建筑教育、大使馆或者中外文化交流之夜等,将内容运营的正向营利收入反哺文物修缮资金,弥补了政府文物修缮资金的不足,开拓了文物修缮和利用新路径。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建立文物定期体检制度
文物安全是文物实现活化利用的前提。东城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古建筑和近现代建筑为主,易受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而造成损害。为及时掌握文物保存状况的变化,区文旅局2021年、2022年聘请专业机构,利用科技手段对全区9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了保存状况评估工作,得到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对处于危险状态的文物及时提醒管理使用单位进行修缮。今年区文旅局还将继续对其他等级文物开展保存状况评估工作。
(二)加大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活化利用规划。
2021年结合东城区实际情况和文物活化利用现状,我们研究制定了全区文物活化利用的整体规划。计划按照先易后难、先区属后中央的原则有序推进,逐步提高文物活化利用率,最终实现高水平的文物活化利用新格局。紧抓北京中轴线申遗契机,探索建立有效的东城文物保护体制机制,建立文物保护的补偿机制和文物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领认养等方式,参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激发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文化自觉,在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下,让民众真正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让文物建筑以“活得形式”存在,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三)实施东城文物“活历计划”
“活历计划”有助于健全实施机制,促进多方参与、深度融合,将促进可持续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的落地实施;立足区情,解决文物活化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物活化利用,解决单纯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形成文物“自造血”功能,实现文物保护投入与收益的平衡,通过文物的活化利用,带动“文物+”融合发展,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东城区“活历计划”政府联席会,高位统筹文物资源、规划文物顶层设计、研究疏通文物难点问题。通过定期发布可利用资源,建立相应的遴选考核机制,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并协助对接优质发展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参与,提升“活历计划”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广泛吸引社会参与。定期发布资源清单,公开征集运营主体和运营方案。创新设立“活历基金”,由企业及机构定向捐赠、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捐赠等方式构成,专项用于“活历计划”资源清单中的文物修缮、文物开放项目及品牌活动的补贴、文物保护宣传等,并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加大多维传播力度。建立传播矩阵,聚合流量渠道,对文物进行创新性表达,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整合活动资源,推出系列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相关活动,让文物融入当代社会经济生活。建立“东城文物活历计划”志愿者社群,以“我为文物代言”、“我为文物守护”、“我为文物宣讲”等方式,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于民,服务于民。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东城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心,在未来的工作中,希望进一步得到您的关注与支持。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4月19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