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强化我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提案”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2007年,东城区公布了北京市第一个区级名录。截至目前,东城区共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5个。其中,37个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71个进入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拥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7人,其中国家级49人,北京市级87人。拥有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2家,市级5家。拥有市级传承示范基地2家。
东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东城区文旅局全面整合并充分发挥东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在事业、产业端通过构建国家、市、区三级名录体系、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推动生产性保护基地和孵化园等标杆性项目建设等方式,在传播端用新视角讲述、沉浸式体验、多主题覆盖、全媒体展示等方式,多措并举构建非遗的普及传播矩阵,东城区“非遗之城”建设摁下快进键,传承发展的土壤日渐丰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已完成工作
(一)立足东城实际 建立保护制度
1、明确目标
2020年,东城区隆重发布《贯彻落实“崇文争先”理念 进一步加强“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年-2025年)》,打造“五城”之一的“非遗之城”,描绘出文化逐梦未来的宏伟蓝图。
2、建章立制
制定《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办法》,创新性的引入了第三方机构,制定专业的评审标准和打分体系,使申报的每一个非遗项目“可度量、可执行、可追溯”,为科学评审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制定《北京市东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区级层面率先探索认定集体传承,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实施动态管理。体现了东城作为首都核心区的鲜明特色。
3、完善名录
不断完善国家、北京市、东城区三级名录建设,逐级推荐市级、国家级项目和传承人,并每年做好评估和复核,形成了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队伍。
4、机构保障
2019年文旅合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科。2021年机构改革,成立了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形成了管办分离、分工合作的非遗工作组织管理体系。2021年,根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成立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联席会,成员单位为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发改委、区卫健委、区教委、区体育局、区商务局、区文联。
5、促进体系
制定《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东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项目库。选树一批符合政府保护发展方向、凸显首都核心区“非遗之城”特色的优秀项目,实现非遗创新性成果转化案例落地。通过非遗专项资金扶持、集中宣传报道、落地品牌活动等方式,助力打造一批以非遗为主题的标杆性项目和文化产品。
6、普查制度
2023年6月,正式发布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平台。数字化加工和整理多年来积累的非遗项目普查、申报以及成果等大量珍贵资料,并不断充实展示平台的内容,使纸质档案可视化、信息化、拓展化利用,实现资源的展示与互联。
(二)激发创新活力 培育文化生态
1、实施“非遗在社区”
“非遗在社区”是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试点项目。2020年,北京市东城区成为文旅部首批试点城市。2021年,在全区范围内遴选了6个非遗氛围浓厚、工作机制健全、保障工作到位的“非遗在社区”示范点,探索建设首都核心区内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经过实践和探索,6个示范点通过举办特色活动、研发美育课程、固化传承人工作室等创新举措,充分发挥了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了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感和持续感,绘就了“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的美丽图景。
2、推动文商旅融合
联合高星级酒店推出系列高质量、具有文化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如与丽晶酒店共同推出“蛱蝶寻芳”非遗下午茶,与华侨睿世酒店联名推出“睿享京城——文化趣味之旅”专属套餐,将北京面人融入产品;推动“兔儿爷”主题的非遗盲盒走进亚洲大酒店等。
(三)讲好东城故事 赋彩当代生活
1.创新传播手段
联合字节跳动制作出品全镜见证非遗传承人真实情感的系列人文短视频《非遗智造局》。在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多平台联动播出。联合快手推出“走进百年非遗老店”系列直播活动以及线上非遗挑战赛。
2.推动非遗+
“非遗+数字”:东城区文旅局与腾讯、京东合作,在京东智臻链数字藏品平台——京东灵稀上共同发售燕京八绝系列主题数字藏品。第一款产品以京绣为主题,收藏者还同时获赠“非遗大师守护卡”,并可兑换嘉德展览等权益,开创了线上非遗数藏赋能实体经济的探索。“非遗+科技”:联手相关机构在王府井19号府打造“1921燕京八绝非遗会客厅”。将8件景泰蓝、京绣、金漆镶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作品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并数字化技术将每件藏品进行3D建模。“非遗+游戏”:通过剧情植入、知识科普、技艺互动等方式,将玉雕、京绣等“燕京八绝”技艺融入腾讯手游《延禧攻略之凤凰于飞》中,与腾讯旗下知名游戏IP《光与夜之恋》跨界联名,推出《东城宴游记》。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承普及活动
以时间为纽带,策划组织贯穿全年的各类非遗主题活动,串联非遗生活理念。每年,东城区都会策划、组织、开展各类非遗主题活动数百场次,覆盖人群超千万人次,不断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梯队建设。
1.完善各级非遗名录制度。不断规范、优化《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办法》等项目认定和管理制度,组织开展非遗代表性名录评审认定工作。支持体现东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典型代表性、符合条件的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北京市级代表性项目。对项目保护单位定期开展评估和动态调整。
2.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不断规范、优化《北京市东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情况评估制度,对代表性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对部分集体分工合作传承的项目,尝试认定集体传承。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定期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
(二)坚持久久为功,做好非遗系统性归档和记录。
以“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为抓手,分期、分批次做好非遗资料的系统化分类整理、数字化加工提取和产业链联通。
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是针对前期的项目工作成果进行针对性完善、分类筛选及标准化梳理,搭建展示框架并进行内容关联和填充。在实现展示功能并预留拓展空间的基础上,延展设计交互通道,以实现线上的多方互动及产业链联通。通过该平台,不仅可以了解东城区全部非遗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沉浸式欣赏非遗作品、交互式体验非遗的制作,还可以便捷的获取非遗活动及新产品信息等。下一步,将不断完善平台内容填充和模块优化,形成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互动、产业的统一端口,凝聚区域非遗发展的合力,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坚持抢救第一,建立健全非遗分类保护的体制机制。
建立整体性的遗产观。开展非遗分类保护,兼顾各个门类225项非遗项目全面协调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对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音乐、舞蹈、曲艺、体育等项目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对于如民间文学等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进行价值观的提炼,使这类非遗项目成为东城人民的精神家园。
推出东城非遗“焕新计划”。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非遗+老字号”等手段,发挥政府“粘合剂”的作用,从机制焕新、产品焕新、生态焕新等三个维度,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东城样本”,使东城区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典范、非遗创新融合发展的引领者、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热土,使每一位热爱非遗的人在东城找到土壤。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6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