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利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天坛西里1号院汤非凡、张为申先生故居综合保护利用”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天坛西里片区所辖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地位
1.历史与社会价值
收到您的提案后,区文物部门立即对提案内容涉及的场所与文史情况进行调查与爬梳,已核实该门牌所对应的较大一部分辖地,确为中国近代史上声名远播的国立中央防疫处旧址。经历清宣统年间东三省肺鼠疫防治,及扑灭1917-1918年绥远、晋冀等地疫情二次爆发后,北洋政府为打破被动抗疫局面,委派内务部牵头倡建中央防疫处,旨在建立由中央领导地方的现代化防疫体系,研究和预防常见及烈性传染病,从事其细菌学、病理学、制造各种血清疫苗与特效药物的相关科研,以不负保全举国同胞性命之职责。该机构正式于1919年3月在京创设,择址城市南中轴线古建筑天坛之部分辖地,活化利用了当时废置的神乐署旧址,并利用署址西侧、北偏的空间划地扩建出较大规模的近代建筑群。其隶属中央政府内务部,初期下设秘书室和三科,第一科设疫务和经理两股,负责防疫计划和行政管理;第二科设研究和检诊二股,负责对各种传染病进行细菌学免疫学研究和临床标本的检验诊断;第三科设血清、疫苗和痘苗三股,负责生物制品的制造、保管和实验动物的管理。由此形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由国家公立,集防疫最高行政、专门从事相关生物医药科研和制品生产为一体,以社会传染病防控为根本目的永久性中央机构,也成为国家层面主动揭开科学防疫机制大幕的历史道标。
此后,中央防疫处受中央政府改都、北方战事影响等因素制约,在1935年前后奉令调往南京重组、成为国家卫生部重要直属机关,抗日战争时期又辗转长沙、昆明维持运作。其北平原址先是改组为中央防疫处北平制造所,仍坚持研制各种血清、疫苗,以确保备品充足;因日本侵华战事加剧,于1937年被日军“北支(甲)第1855部队”霸占、秘密改建研发细菌等生化武器的实验场所,并借机向南扩建工作室、宿舍、病房等百余间规模,此说经日本学者西野留美子《解说——北京甲一八五五部队》所揭示,并由《人民日报》1950年2月21日报导,作为典型的日本细菌战之罪证遗址,具备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机制的潜能。
抗战胜利后中央防疫处返平,改组为中央防疫实验处并光复原天坛西部原址。时任防疫实验处处长的微生物学家、生物制药领域医学科学家汤非凡率领团队克服万难,在国际社会的大力协助下,将日军撤离时糟蹋成废墟的北平旧址重新动工改建,赶在1947年元月落成了包含疫苗血清实验楼、盘尼西林部大厦(进行青霉素科研实验)、专家别墅及各类辅助用房的新一代基础建设;抗生素研究室也随后成立;并在北平西郊白祥庵原日伪铁路系统的保健防疫机构旧址改建实验动物饲养场。该机构不遗余力,在1940年代中后期攻克了国人自主研发青霉素生产技术的难关,又研发各类生物疫苗、抗毒素和血清制剂,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机构又改革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并沿革至今,以我国大后方免疫学研究基地的良性发展姿态为中国近现代医药卫生事业的高速进步,奠定了一个重要的结构基础。
2.人文价值
按保留下来的现场设施来看,更多建筑应落位在中央防疫实验处的恢复性重建,该机构在民国晚期建成,上承北洋政府第一代中央防疫处,下启1950年代的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其始终秉持宗旨,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传染病流行而发展建设,扎根在单位内从事生物制品及抗生素工作、从而建立功勋的先驱是为数众多的,汤飞凡博士、张为申研究员更属杰出代表人物:
(1)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14年就读于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21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任助教;1926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细菌学。1929年归国后,他出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讲授细菌学课程,创建细菌学、病毒学实验室。1932年出任上海医学院教授,兼雷氏德医学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1935年赴英国医学研究院从事相关研究。1937年归国,赴上海医学院出任教授,后任中央防疫处处长、技正。1944年率队攻克中国自行研发首批青霉素粗制品的技术难关。1945年由昆返平、接收毁于日占时期的天坛西南部原中央防疫处,主持将其改造升级为新一代中央防疫实验处,率队继续改良、精制国产青霉素,并研发国产抗生素及生产。1947年在世界微生物学会第四次大会上当选为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任为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研究员兼主任,1949年末在天坛西部老研究所内成功获取青霉素钾盐晶体,解决了其工业化生产必须制成结晶的难题;此外还主要从事病毒免疫学、牛胸膜炎病原学、沙眼病原体研究,在相关方面均取得重大科技突破。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曾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全国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委员。
(2)张为申(1909-1966),江苏吴县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出任助教。1946年4月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生化系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后留任该院研究员。1951年他决心投身祖国的微生物医药领域、自力更生生产高质量抗生素,归国时带回了在国外参与研究的无色青霉素菌种,故以微生物和抗生素学家闻名于现代史,曾出任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主任技师。为解决国内制剂大规模生产缺乏乳糖和玉米浆等主要原料的短板,他发明以肥田的棉子饼粉作为代替;又深入开展了有关青霉素、土霉素的生物合成代谢研究,相继进行土霉素、红霉素、链霉素的试制研究,为这些抗生素的大批面世作出重要贡献。他主持创建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并在机构成立的1958年出任首任所长,是该领域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通过研读中央防疫实验处年度报告,结合昔日新闻报导,与他们长期共事的科学家还有血液制剂、细胞免疫制剂奠基人刘隽湘;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学研究、中国第一代钩端螺旋体菌苗试制的集大成者魏曦;从事细菌免疫学研究、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抗血清制备的奠基者沈鼎鸿等等,可谓汇集了开启中国现代生物医科发展里程的大批高精尖人才。
3.科学价值
第一代中央防疫处自组建起,即在天坛承担抗毒素、血清制造,各类疫苗、菌苗、抗生素、抗原制造,原虫寄生虫研究、菌种保藏管理、培养基制造,从事细菌学和免疫学研究检查、滤过毒研究,制品检定等科技含量很高的事务。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与民国晚期《中华医学杂志》报导,在民国中后期,其继承并深入了前半程的科研成果,并在避战时深入云南腹地,当地也是传染病高发区,尤其鼠疫流行猖獗,防疫处义不容辞担负起国家西南的疫病防治实践,深入疫区和病家进行调查,摸索起因、传播方式及时拿出诊治办法;又根据战时需要研发破伤风毒紊,成功研制出斑疹伤寒疫苗,特别在1942年第一次自主分离出青霉素菌种,从日后能够试行青霉素粗制品,到返平的恢复时期引入进口青霉素实验生产设备,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研发精制青霉素;又在往后的历史进程下拓展生物制品生产,研发大量新品种,如乙脑灭活疫苗、胎盘球蛋白、液体活菌苗等。此外,在1947年在此策划了原址恢复后首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从病理学、细菌学、流行病学等视角,同与会国际专家讨论分析了一些共同面临的传染病之病因、病理、临床特征、预防注射、人防措施。
二、对历史遗构组织现场踏查
早在2012年,国家文物局就正式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预备名单》。全市层面自2017年起就在全力部署申遗各环节工作,目前整体已步入“冲刺”阶段。在此重大背景下,东城区为落实市层面部署,对天坛周边地区实施传统风貌恢复,同时科学合理地持续疏解非首都功能,使长期占用天坛西部的天坛医院老院区等大量机构、代表历史遗留问题的高密度简易楼群陆续实现撤出,为摸查、厘清坐落于此的中央防疫实验处等相关遗构,提供了有利机遇和便利条件。北京老城中轴线核心区的大量遗产节点大多分布在东城,而中央防疫处旧址的发展地缘又与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天坛辖地密不可分,保护这样有待挖掘和重新提高认识的宝贵资源,是东城立足核心区文化建设工作聚焦的重中之重,区政府在最近两年已多次召开协调会研讨保护该片区有价值历史遗存,并指导区文物部门持续关注、组织对该旧址实地踏勘研究。今年2月21日、4月14日,区文物部门会同区规自分局名城科、外聘专家,分两次对片区进行摸排,并向中国药品检验总所等驻地单位采集口述史线索,目前已在天坛西里及南北临近处发现疑似民国晚期的老别墅,分期尚不明确的实验仓、地窖类遗构,对这些资源史实身份的界定,寻求妥善的保护和利用路径,还需进一步通过专业调研才能形成论调。
三、启动不可移动文物价值评估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法定不可移动文物根据遗产构成要素的性状差异、综合价值等不同条件,划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文保单位等级以下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未核定等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及时核定公布相应级别的文物对象,使其受到法律的保护,是各级政府实现文化遗产赓续的一项要务。
丰富的文物古迹是打造“首善之区”的重要载体和资源优势。长年以来,东城区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始终位列全市领先地位。东城区政府(含原崇文区政府)作为全市直辖行政区一级的政府,有权调查评估、核定公布本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53处),以及未核定等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现有192处),截至2023年3月统计,这部分资源约占全区377处法定文物的65%。
按《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第七条之规定:“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内未核定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立档案;定期对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对核定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每三年公布一次。”为加强 “建设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响应《贯彻落实“崇文争先”理念进一步加强“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 (2020-2025年)》要求,有效推动市区“十四五”规划开局发展目标安排,东城从自身文物保护事业出发,为核定公布新一批次的法定文物做好前期工作已是大势所趋。从现实需求考虑,无论是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挖掘线位核心区全新的遗产资源;或研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防疫发展史热点,织补以伍连德博士(1919年中央防疫处创始人之一)等近代医学科学代表作为事业先驱的研学足迹;还是结合疏解非首都功能,探索老城区文化遗产保护与鼓励活化利用案例,均应启动新一轮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评估工作,以求尽快盘活资源、推进成果转化。依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第三条、四条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认定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开展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召集专门会议研究并作出书面决定”“认定不可移动文物,应当进行本体确认和时代确定,开展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评估”;《北京市<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又规定:“区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开展认定工作,也可以委托相关事业单位开展认定工作”,今年4月由区文物管理科牵头、区文物研究中心推动技术环节,会同具备相应资历、业绩的第三方单位合作启动新一批次的“东城区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前期调查研究项目”。结合前期踏查掌握的文史情况,现拟将天坛西里一带(以中央防疫实验处旧址为核心)列入该项目调查对象,将进一步加深对其文献考据、沿革梳理、建筑形制勘查、文物价值界定、核定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最后统合形成一份系统的评估报告,以备将来委托专家评审把关、征求社会意见,再报送区政府申请批准公布该旧址列入法定不可移动文物序列,以便明确其保护机制、有效传承历史文脉。
对于文物价值界定不甚明确、实物形态风貌不甚完好的单体资源,也可以考虑依循《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认定与登录工作规程(试行)》,提请市规自系统纳入我市挂牌历史建筑这一保护序列。
四、积极探索以法定文物活化利用机制
保护遗产资源是传承文化的手段,激活其合理利用路径为社会建设发展谋求可持续效益是根本目的之一。区文物部门现正委托第三方资质单位探索编制系统性强、落地性强的文物活化利用政策和导则,围绕打造政府层面高度统筹机制、搭建合作运营和宣传平台、对接资源活化路径和相关供求渠道、研提社会捐助办法并激活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研提有效合规使用专项扶植资金的多条路径、出台政策优化和行政审批优化措施等,以求创建该事业的良性机制搭载,形成制度化成果来接轨现实工作,打破以往文物活化利用破题难、实践路径单调且匮乏的困境。当相关成果出台后,将有利益盘活天坛西里1号院内的文化遗产服务当今社会,也能为政府会同产权和管理使用方探讨活化利用方案,就结合具体建筑遗产点位、筹划打造缅怀中央防疫实验处发展史、追溯汤飞凡个人事迹的纪念设施提供帮助,使工作接轨政策扶植和专项资金、优势资源开始具备前景。
相关情况汇报完毕。衷心感谢您对我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研提的创建性提案和建议。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6月13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