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政协第十五届第一次会议
第147号提案的答复意见(A类)
李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解决好教师‘增负’问题的提案”收悉。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高度重视,责成人事科在调研基础上,完善已形成的机制,进一步减轻教师负担。
2022年6月13日,区教委收到北京市教委《关于开展减轻教师负担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市教委通知精神与您的提案不谋而合。我们严格落实市教委各项工作要求,认真研究您提案中的建议。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双减’政策落实的统筹谋划”
区教委高度重视教师“减负”工作,成立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专班,由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科室、部门负责人任组员,把握政策力度,协调成员分工,探索长效治理机制。
教师“减负”的根本在提升教育人才队伍质量。我区教育系统实施教育人才队伍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深化名校长(书记)、名教师“双名”、名学科基地和名教研员工作站建设;加大干部教师跨校际、跨学段交流轮岗,健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建立高端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力度,非京生源硕士毕业提供三年公租房,为博士毕业提供三年免费公租房,给予一次性住房奖励10万元,吸引优秀毕业生奉献东城教育事业。
统筹高端人才建设平台建设,聚焦“双减”推进“双升”,开创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新局面,引领东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关于“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有关给教师‘减负’的政策规定”
按照市教委要求,区教委组织相关科室联系对应委办局,对负责的工作进行认真梳理,按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总量和频次的相关要求,对梳理出各级各类可“取消、合并和减频次”事项进行研判,对涉及教师的与教书育人无关的报备事项进行集中清理,对经研判有必要开展的事项积极实行审批备案和清单管理,形成年度计划安排,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三、关于“加大对教师的激励,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校外减负,容观上会增加校内教师负担,这在短时期内是难以避免的。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挖掘现有教师的工作潜力。从2018年开始,北京市出台了“开放辅导计划”,对参与教师实行积分制激励,这是一个良好的示范。我区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为促进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教师参与开放型在线辅导工作发现,由于是在编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教学辅导活动,无形中加大了教师负担。因此,我们已向市教委建议,加大监管审核力度,组织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从事此项工作,将在编教师从这项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他们过重的教学工作负担。
四、关于“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和加强教师能力建设”
落实“双减”政策,必然要增加课后服务。我区由校外教育科和中小教科负责,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供给。在分层分类学科指导、学生培优补弱及作业辅导,同时兼顾体育、艺术等综合素质类课程方面,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引入校外教育、职业教育,并遴选校外培训机构优质资源,多渠道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定期开展课后服务需求调研,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全覆盖”;指导学校加强系统设计,打破班级界限,提供菜单式课表;鼓励天天跑、天天跳、天天练;推进体育家庭作业、线上体育展示活动等,落实校内外体锻一小时。
2021年11月,我区响应市教委号召,在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中,我区12所示范高中28个教学岗位,面向民办教育机构招聘教师。一是解决了民办教育机构优秀教师的分流就业问题。二是提升了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满足了学生和家长对优质学科教学的需求。三是带动了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质量提升。
五、关于“培养良好的教育生态,创新对教师的评价体系”
推动智育高水平。聚焦课堂主阵地,实施常态课优质化工程,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课堂形态;探索长链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小初、初高衔接课程意见,打通初高中课程体系,突破学段界限实现一体化培养;开展联合视导,关注毕业年级质量、优秀学生培养;做好选考模式评价方式研究;推进评价机制改革,实施绩效考评,引入“出入口”评价,着重激励“增值”。
一是营造智慧教育新生态。建立“汇管用评”一体化教育大数据平台,汇通市区校数据,开展数据治理,完善三档四报首批数字服务产品;打造“云端”学科类培训治理,探索建立数字化教育智能办公、行政管理、教育资源供给新场景;加强区校备课、教研系统建设;打造学校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建设未来学校。
二是持续深化教育督导评价。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做好组织实施、结果认定、意见反馈等;督促参评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做好综合评价结果应用。
六、关于“发挥首都优势,适当引进社会资源进入校园服务”
向美而行新路径。持续推进“文化•传承2030”工程;推进区级课题《运用戏剧教育范式,提升课堂教学“以美育人”实效的行动研究》;开展全学段美育专题调研,梳理特色成果;举办“东城区第二十五届学生艺术节”“民族艺术进校园”“优秀戏剧进校园”“戏润心灵”第三届东城区青少年戏剧节;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展传统文化研学实践活动;开展市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评选认定;加强金帆、星光学生艺术团督导;以艺术研训加强队伍建设。
拓宽劳动教育赛道。依托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结合市级劳动教育评价细则,开展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健全劳动教育组织实施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落实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国家课程,统筹课外、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档案,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学生动手劳动与动脑创新相结合,校内外志愿服务与家庭劳动相结合;以劳动教育为特色,加强职业体验课程研发实施。
以上是我委对“关于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解决好教师‘增负’问题的提案”的答复意见,有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2022年6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