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政协第十五届第一次会议第41号提案的答复意见(A类)

日期:2022-06-27 11:23    来源:东城区教委

字号:        

关于东城区政协第十五届第一次会议

41号提案的答复意见(A类)

 

李雪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东城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十三五”时期,《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出台,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成为全区上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

同时,“十三五”以来,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重磅文件出台,吹响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攻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立足区域发展定位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东城区坚持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一方面“减”,大幅缩减办学规模,在招专业和学生数量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完成核心区“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专项整治任务;一方面“扩”,依托专业特色,积极拓展服务职能;一方面“提”,不断提高学历教育和社会服务的质量,突出特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东城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精品 特色 高质量”的高水平发展之路。

一、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精品特色专业

东城区共有职业学校6所,其中包括公办独立设置中等职业学校2所、职普合设校3所、民办学校1所。目前,开展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学校5所,招生专业13个。

其中,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职业学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学校致力于办好规模适度的高水平、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在招专业6个。其中,文物保护技术、幼儿保育、艺术设计与制作3个专业加入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分别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合作探索“3+2+2”贯通人才培养路径。文物保护技术、幼儿保育、国际商务(中外合作)专业,进入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东城区古城职业高中将工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体制改革,在全国工读系统首创工读教育职业化之路。该校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物业服务两个3+2中高职衔接专业,与高端汽车品牌4S店以及知名物业管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升学率100%。

北京国际美术学校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是北京市唯一的职普合设美术特色学校,开设绘画、艺术设计与制作两个专业,实现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在课程、教材、师资和管理方面的融通,为学生提供参加国内高考和申报海外艺术院校的双向选择。

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秉承“为残障学生一生成长和生活奠基”的办学宗旨,开设中餐烹饪、绘画两个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就业支持保障,帮助残障生参与竞争性就业,有尊严地融入社会生活。

二、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拓展终身学习服务新功能

2019年,出台《东城区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明确保留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举办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整合两所职业学校(北京市第一七九中学保留建制并入北京现代职业学校)在两所公办职业学校加挂“东城区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牌子,依托职业学校专业优势全面转型,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职业启蒙教育和面向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提升教育,积极拓展服务终身教育的新功能。

推动职业教育转型,依托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学院制”综合改革背景下,指导学校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发和实施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统筹管理、研制课程准入标准、发布课程信息、监测课程质量;职业学校把握课程定位、组织开发实施;中小学校将职业启蒙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形成了多主体协同的区域职业启蒙教育服务组织运行机制。目前依托专业特色,研发并实施的课程已经达到100余门,涵盖了农林牧渔、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公共管理与服务8大类别。职业学校采取走进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体验和打包课程资源,送课下校的灵活授课方式,年均服务20余万人次中小学生。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职业文化,提升职业认同感,踏出职业生涯设计的第一步。东城区“双减工程”调研显示,全区近8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选择校内课后服务,职业体验课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融通区域职普教育资源构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服务体系》研究报告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科研引领,东城区职教转型之路越走越稳健

同时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无缝衔接。职业学校与各街道建立密切联系,以基地授课、流动课堂、建立社区市民学校、举办市民竞技大赛等多种形式,丰富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北京现代职业学校获批“北京市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10名教师获得“北京市学习指导师”称号,113名教师获得“东城区优秀市民学习指导教师”称号,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三、加强政策支持保障,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

李委员作为东城职教战线的一员,亲历了职业教育改革转型的艰难历程。东城职教人在改革过程中始终上下同心,群策群力,在教委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大力支持下,走出了“一校两中心”发展之路。

一是完善资金保障。区财政每年下达职业教育区级项目经费100万元,用于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和北京现代职业学校开展中职学历教育和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同时,每年从东城区社区教育经费中拨专款,支持两所学校开展市民教育、举办市民学习活动。

二是加大教师培训。面向转型需求,2019年-2021年,连续举办三届“东城区职成教师微课比赛”,深入研究面向不同教学对象(中小学生和市民),教师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2022年,举办“职成学校教学能力大赛”,以国赛、市赛为标准,开展区、校两级全员练兵,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得到市级专家评委充分肯定。建立由正高级教师和职教名师(张玉洁、姜波、冯国良)为主持人的职业启蒙特色课程工作室,与中小学校、校外教育单位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推动职业体验精品课程研发,引领教师团队专业成长。

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在引入故宫博物院专业团队支持下,教委又为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文物保护专业、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引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学、艺术、历史等教育资源,建立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国职讲堂”,丰富师生知识层次和专业素养。

四是加大区域服务。从2017年起,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北京现代职业学校作为“东城区市民职业体验中心”,在教委协调下与各街道、社区建立了密切联系,按照资源与需求对接,流动课堂送课下社区的形式,开办居民身边的学习园地,组建市民文艺团队,承办学习活动周市民花艺、厨艺、传统手作等各类比赛,深受市民欢迎。

另外,您提到“整合区内电大、职大、成教等资源,保障现有‘3+2+2’专业学生两年的大专学习”的建议,需要向您说明,2021年根据《北京市东城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东城区两所职工大学进行了整合,原有四个校址,一个腾退,用于缓解义务教育学位压力,一个属于危房,正在进行改造,该校目前校舍紧张,部分市民教育课程也面临缺乏场地的困难。2024年首批“3+2+2”专业学生开始在校学习,在此期间,我们会同学校进一步研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问题。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并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2022年北京市贯彻质量强国战略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在国家、市区行政推动下,东城区职业教育将坚持“精品 特色 高质量”发展思路,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提质培优,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筑牢根基;增值赋能,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东城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以上是我委对“关于发展东城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提案”的答复意见,有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2022年6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