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
第59号建议的答复意见(A类)
白燕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广和宣讲《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东城教育事业的支持、关心与帮助!正如您所提出的“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未成年人的终身发展,也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家庭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推动作用。2021年10月23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从立法高度再次强调了“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2021年11月22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京举行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出席座谈会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增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做出应有贡献。为此,东城区教育系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大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共谋、共建、共生”协同育人理念,建立了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打造了市、区、学区、学校相贯穿的协同育人平台。2020年初,疫情突袭,在市教委、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的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率先启动“家校社•共育 2035”工程;申请并获批首个“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区”;在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指导下启动“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试点工作,在广渠门中学、史家小学、和平里第四小学、北京市第五幼儿园、永外街道管村社区5个试点单位建立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家校社”协同育人业已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新赛道,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新动能。
一是建立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双主管”管理机制,获得协同育人强大支撑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必须要有强大统筹力和支撑力。为此,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东城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和东城区主管副区长共同担任组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共同担任常务副组长,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主管副会长、区教委副主任共同担任执行副组长。通过三层“双主管”的管理机制,有效加强双方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的有力指导和统筹协调。
二是建立“1+8+X”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运行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全覆盖。在市教委、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市妇联的指导下,建立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学区分中心、学校三级的1+8+X东城区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并依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名师名家工作室”,聘请首席专家和专家队伍,有效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家优势,为各学区及基层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服务支持。已初步实现了家庭教育指导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覆盖,增进了家长的幸福感。
三是建立多部门有效沟通的横向联动机制,引入协同育人合伙人。东城区教育系统家校社共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单位、各部门的支持帮助。我们与东城区妇联合作,共同研发“东城区好家长必修课”,长期开展区百名“双合格好家长”的评选与表彰活动。与区关工委合作开展进学校、进社区百场系列公益主题讲座。与区城管委合作开展“志愿家庭护环境”活动,与区文旅局共同绘制《北京市东城区红色文化教育地图》,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区检察院签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工作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与区卫健委合作开展预防近视、心理健康、增强体质等相关活动。与安定医院合作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通学生就医绿色通道。与东花市街道建立合作,建立区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进一步将家庭教育下沉社区,更好服务万千家长。通过多部门联动协同,有效打破了行政壁垒,为构建协同育人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宣传平台,营造协同育人氛围。把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承担起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积极陪伴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形成群众知晓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参与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协同区委宣传部、区妇联,利用“北京东城”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北京东城”APP和“文明东城”微信公众号等,通过公益宣传海报等形式,做好《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知识的普及和经验做法的宣传推广,引导家长“依法带娃”。推出中、小、幼多学段全覆盖的“周末家庭教育网络大讲堂”。截至目前,累计推送200余节次课程。组织北师大、首师大等高校专家编写《家庭教育宝典》百问百答手册,为家长答疑解惑。与此同时,依托数字德育网和四个区级心理辅导站开通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一网四线”,适时为学生、家长提供指导,缓解学生和家长的紧张情绪,助力形成家校合作育人氛围。
五是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平台,壮大协同育人队伍。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队伍建设,在市教委、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的指导下,分别于2020年9月24日、2021年3月25日、10月12日,开办了三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训班,对全区1200余名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共设10个专题,课程内容涵盖教育、家庭、心理等诸多方面,既具理论性,又有实操性。培训结束后,我们编印了专家授课辅导集、学员学习感悟集和总结体会集,有效促进了培训效果的落实,实现了千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培训目标。积极开展“全程超前伴随式”家长培训。邀请市区家庭教育专家召开论证会,编设东城区全程超前伴随式家长培训课程单。课程针对孩子在入园前、入小学前、入初中前、入高中前以及入大学前五个不同年龄的关键性发展阶段,通过发展特点、政策解读、助力衔接、能力准备、家庭关系、法治素养六个模块,制定了更具针对性专业化的各类家长辅导课程。同时为了便于家长留存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记录,我们指导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织各学区分中心、部分基地校编印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等四个阶段的东城好家长成长手册,记录育人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真正实现家长的伴随式教育。
六是建立学校经验交流展示平台,促进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各学区之间的交流学习,2020年,我们启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学区行活动。由八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区分中心轮流进行经验展示,相互学习、教学相长。2020年12月24日,2021年10月12日分别走进东朝建学区和北东学区开展东城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学区行活动。通过活动,展示了学区、学校协同育人理念和做法,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持续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走上新高度。各分中心也纷纷开展了具有学区特色的家校交流活动和专题研讨。特别是在此次抗疫工作中,家校沟通这座桥梁充分发挥了作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利用校内宣传阵地和升旗仪式、校、班会、家委会等活动,加强了防疫、抗疫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您提出的两点建议
1.推广并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理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家、校、社协同,共筑孩子美好未来。
2.加大宣讲力度,借助不同媒介宣讲《家庭教育促进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从三个方面继续联合好妇联、关工委等单位,做好家庭、家教、家风的促进工作。
一是当好政策宣讲的宣传队。依托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大课堂,向家长宣传好《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精神,让家长了解、支持《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执行落地。
二是当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保障队。家校社协同育人离不开任何一个部门,需要大家携手并进、共同努力。我们将与各单位各部门做好协同配合,当好教育合伙人,让《家庭教育促进法》深入每个家庭。
三是当好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队。继续发挥好我区1200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家庭教育宣传平台,系统化传播家庭教育理念,分学段推进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家庭教育咨询。作为全国“双减”工作示范区,东城区积极发挥北京市首个“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区”得天独厚的优势,率先开展了东城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现状调研。与此同时,依托家校沟通桥梁,深化双减政策宣讲,让家长、学生乃至社会对“双减”从被动接受变为支持配合。聚焦学生和家长实际需求,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消除家长心中忧思。
经过我们的持续用力,东城区家校社共育工作得到了长足进步。申报的“厚植家校沃土,共育时代新人 ——东城区‘家校社’共育实践创新案例”成功获批2020年度“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编辑《我们的育人故事》一书,为全区教师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结集推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讲座》一书,扩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范围,提升全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参与《教育面对面》节目录制,宣讲我区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参与央视《法治深壹度》节目访谈,向全社会推广我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思路和理念。“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协作体”。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既拥有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老师,又拥有以身作则、永不缺位的家长,还能拥有一个支持教育、温暖友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东城区教育系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也将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在上级单位的正确领导下,在委员、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加强与各单位的密切合作,在东城这片红色沃土上,继续绘就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美丽画卷。
以上是我委对“关于推广和宣讲《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建议”的答复意见,有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2022年6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