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
第22号建议的答复意见(A类)
王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中小学‘家校医社协同’多层级的心理评估与干预支持体系,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东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心与关爱,对东城教育事业的关注与支持!
您在建议中提到的“建立中小学‘家校医社协同’多层级的心理评估与干预支持体系,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对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特别是您对青少年基本心理状况的分析和原因探究、对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议都十分符合东城区现状,为我区工作带来很多启示。
“十四五”时期,为全面提升东城区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从根本上改善学生成长质量,结合东城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发展实际情况,东城区启动了青少年“健康·提升2025”工程,把增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在心理健康培育方面推出系列举措,力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
为进一步落实“健康·提升2025”工程提出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由东城区教委德育科牵头,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德育部统筹,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六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体架构,即“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机制建设、设施建设、课程建设和活动建设”。在此基础上,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近年来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次研讨相关问题,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折子工程,同时为学校提供政策及资金保障,用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和搭建综合应用平台。
在以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确实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逐年增加,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多样化,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与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相互纠缠、盘根错节,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需要专业医疗机构和方式进行干预,为此,东城区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搭建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提供科学精准数据
我们认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学生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出现,是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的重点。为此,东城区教委不断创新,尝试借助心理健康平台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多样化的数据分析,通过探索与实践,率先推出独具特色的“六个一”工作体系,即:一项搭载于云端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建档平台;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心理大数据监控及预警服务系统;一系列全面、精准的综合报告及专业解读;一项针对不同岗位教师开展的心理骨干专业培训;一项着眼于学校和学生差异,有效提升预警准确性的区域模型校正机制;一间理念先进、满足数据互联的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教室。我区在校园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加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优化心理教育管理工作,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时、准确的支撑数据。
在此基础上,东城区教育系统启动了东城区中小学心理管理系统云平台建设暨起始年级学生心理档案创建工作,利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以及网络平台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测评服务和数据分析,补充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存缺口,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以便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通过对学生个性、学习认知、心理素质等量表测试,学校可以及时准确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个性品质,积极做好心理培训、预警研判、干预辅导等工作。为了统筹区域管理,区教委德育科带领研修学院德育部通过下校调研、筛选合作单位,专家评议并审核合作单位资质及软件证书认定,组织学校主管领导、心理教师前往机构实地体验考察等流程,与阳光易德心理平台、智为心理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
目前,我区绝大部分中小学均可结合学校情况选用适当的心理平台,为学校师生提供专业资源支持。学校可通过测评数据及时了解并记录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能力、个性特长、同伴关系等多个维度和多级指标,全面客观地采集、积累和沉淀学生的成长数据,将学生的学习、解决问题过程、测试反馈等整个学习链条,以及在各个年级阶段的心理成长轨迹,形成系统化记录,促进学生信息管理的精细化、结构化、模型化。通过大数据模型的构建,找到需要帮助的学生,既包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也包括身心健康存在风险的学生,依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在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中匹配适当的学生服务方案,通过学生援助中心做好帮扶或防治工作。心理健康大数据工作案例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国际智慧教育展组委会评选的“2018智慧校园优秀示范校”称号,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为“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我区多所学校被评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二、建立学生援助中心,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与学生不良行为伴生存在,为了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对学生心理现状进行干预,我区积极发挥专门教育学校工作职能,与学区化管理相适应,组织成立了学生援助中心,完成援助中心实施指导意见、工作制度等机制建设。为全面覆盖、统筹管理,援助中心在八个学区对应设置了分中心,掌握全区学困生、特需生情况,对学生行为偏差进行提前干预和有效矫治,通过每学期的特需生工作研讨会,加强对学生个性化的支持和管理,保证学生完成各教育阶段学习生活。援助中心积极对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和不良行为矫治,2019年以来累计帮助、辅导学生千余名。
三、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开展特色专题活动
我区将“心理健康教育周”“5·25心理健康活动日”“心理教师基本功展示”等内容打造成东城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在今年的5月25日我区针对学生居家学习的特殊情况,邀请专家,分家长、教师、学生三个群体,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学生、家长、老师顺利渡过居家学习时期。全区开展心理健康基础性课题研究项目,针对学生开展特色团体心理拓展活动,针对教师开展团体拓展活动,28个学校开设有心理课或校本心理课程,特别是一六六中学编写了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全区各中小学交流使用,得到了各学校一致好评。各学校通过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排演心理剧,部分学校利用广播、电视台、公众号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特别是在每年的入学季、毕业季,各学校都通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缓解焦虑,迎接新的环境。
四、建立医教联盟,形成家校合力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专业化很强,需要广泛参与的工作,区教委与区卫健委、区妇联等多家单位联动,助力我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区卫健委组织相关医疗机构,聘请北医六院、安定医院的专家在东交民巷小学、培新小学、前门小学、史家小学分校、汇文中学等中小学校为家长和教师开展“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如何提高儿童专注力”“与多动症面对面”等多个方面科普讲座。2022年,区教委将与安定医院签订医教联盟协议,为东城区中小学生开辟就诊绿色通道,邀请安定医院专家与学校心理教师交流互动,提升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
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有着很大影响,为更加有效地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2019年区教委召开家校社共育工作推进会,会上改选了东城区家长教师协会,并聘请北师大、首师大、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家庭文化与家长教育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成为“东城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顾问”。家庭教育服务指导顾问定期为我区教师、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提高面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的甄别与疏导能力。
五、加强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面对近几年抗击疫情、居家学习的特殊时期,区教委积极主动作为,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减少居家学习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线上平台、邀请区心理骨干教师讲授针对亲子沟通、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专题课程。与此同时,各学校积极开展各类线上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疏导学生的紧张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我区师生平稳渡过居家学习时期,保证学生成长不停步,教师发展不间断。区教委坚持依托东城区数字德育网,配合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专栏,邀请专家撰写相关科普文章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并针对学期伊始、复习备考、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学习习惯养成、缓解身心压力、合理分配时间等相关专题内容的宣传,帮助学生、家长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生活。
六、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区教委将继续指导学校开展面向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一方面,加大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力度,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人数,提升心理健康教师辅导水平。另一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保障心理健康课程正常开展。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程,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深度及广度,让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纾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此外,教委将要求学校继续切实关心教职工心理健康,定期组织形式适宜的教师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拓展训练等,缓解教职工工作压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观和工作观,提高生活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对于心理压力大或需要疏导的教职工,提供相应帮扶与支持。
七、今后工作安排
(一)积极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局面
东城区将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创设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东城区教委将积极促进学校和专科医院、心理专业机构的沟通对接,在青少年出现严重心理疾患需要转诊和专业治疗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科学干预,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后续治疗不断规范化。
(二)加强数据分析深度,解决学生潜在心理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区教委德育科将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平台功能,持续对平台进行升级,不断细化分析内容,加强数据分析深度,引用更多平台资源,完善对学生的支持和关注力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加强医保支持力度,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
按照《关于调整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最高支付限额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医保发〔2019〕14号)文件规定,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最高支付限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和报销比例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明确。
按照《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规范调整影像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京医保发〔2021〕17号)文件规定,自2021年7月24日起,本市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治疗(家庭)等临床非手术治疗精神心理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范围。
以上是我委对“关于建立中小学‘家校医社协同’多层级的心理评估与干预支持体系,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的答复意见,有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2022年6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