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99号 提案的答复意见(A类)

日期:2023-08-25 16:14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金融服务办公室

字号:        

余国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新兴金融产业落户东城的建议”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东城区金融产业发展的关注和关心。您的建议与东城区委、区政府对东城区金融产业发展的思路不谋而合,也正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为金融尤其是新兴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东城区已开展工作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驻区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东城区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城第一大支柱产业。2022年东城区金融业增加值历史性地突破了千亿元大关,金融业占全区经济总量(GDP)和财税贡献均为三成,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东城区围绕产业发展“劲”字文章,充分发挥金融引擎作用,紧密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依托区位优势和独特资源禀赋,在稳步发展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大力支持金融创新,推动文化金融、金融科技等新兴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发展路径

紧密围绕东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着力推动首善金融生态圈建设,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深化落实“一体两翼一核”金融产业发展战略,以传统金融稳定支撑为“一体”,以国际金融和文化金融特色发展为“两翼”,以智能金融为核心引擎,构建产业生态丰富、优秀人才集聚的“首善金融生态圈”深化落实“一横一纵、一城多点”金融空间布局战略,结合东城区优质资源禀赋,聚合优势金融业态依托金宝街布局高端金融集聚集聚带,打造“国际金融+现代服务”产业组团,依托东直门信达中心项目布局新兴金融集聚区域,以及与安外、前门等重要节点联合辐射,打造经济发展增长极和现代金融新高地。紧抓“两区”建设政策机遇,促进外资金融机构在实现聚集式发展。

完善配套政策

为更好的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立足东城区特色资源优势,促进国际金融、文化金融、新兴金融业态聚集,打造基础设施REITs集聚区,东城区不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陆续出台《东城区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东城区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支持建设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集聚区的若干措施》《关于鼓励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的若干措施(试行)》等产业支持政策各类金融支持政策涵盖内容全面,实行质效明显。

营造发展空间

东城区持续统筹空间整合利用,对区内空间资源梳理分析、活化利用,商务楼宇、腾退平房院落、产业园区等空间增量富足集聚。前门、故宫周边、钟鼓楼、南中轴线等地区腾退平房院落236处,总面积10.7万平米,空置四合院148处。上述空间织补东城特色空间资源,成为打造金融经济的重要支撑载体。东直门交通枢纽信达中心总建筑面积51平米,南中轴线地区未来两年新增总建筑面积60万平米,办公、商业、住宅配套完善,我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融入东二环金融业区总部聚集带,落地“两区”政策,积极打造国际化金融中心。

构建文化金融生态

2022年,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带动社会资本积极投资文化产业,形成产业链的互补和协同,共同搭建“1+6”服务功能体系,为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文化金融服务。发挥北京文创板平台作用,线上汇聚文化企业1万余家,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公司超千家,全年举办各类活动共计32场,服务东城文化企业500家。推进组建“文菁”文化+产业基金,完成首笔5225万元资金实缴工作。落实北京市24条先行先试政策,与市委宣传部、北京银保监局开展文化企业“白名单”机制研究。以“元宇宙”形式举办2022中国文化金融峰会,打造文化金融“东城模式”。

   (五)创新金融赋能产业发展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提质增效,成立投融资联盟直接间接融资双路进击。在间接融资方面,以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成立文创专营支行;出台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贴政策,解决文化、科技等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难点问题,累计支持304家企业获得贷款42.7亿元。在直接融资方面,与深交、上交、北交所加强联动合作,建立上市企业培育库,分梯次为驻区企业提供全方位上市服务,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发展。目前东城区共有上市企业33家,储备企业643家。

、持续跟进实施计划

新兴金融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较大,未来将通过金融+文化”、“金融+科技”等融合的方式,全力支持具有总部经济效应、新型发展平台、多元消费模式、服务创新等特点的新兴金融产业机构落地东城。

一是增强品牌效应,打造产业发展新空间。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总部经济提质增效,更好地发挥总部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华夏银行等总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品牌作用。深化落实“一横一纵、一城多点”金融空间布局战略,促进空间和产业深度融合,形成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立足“小而精”的城市经济,统筹用好腾退空间,在前门、鼓楼、南锣鼓巷等区域打造极具特色的“银巷”。

二是谋定发展方向,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在文化、科研、信息等优势行业推动产业发展。瞄准大资管赛道,以新兴业态拓展为增量发力点,抓住银行、证券、保险等设立衍生金融机构的机会,吸引各类资管机构落户。在保障房、消费类基础设施等方面,充分梳理东城区资源,挖掘优质资产,力争在REITs产品发行上有所突破,吸引公募基金REITs专业子公司等机构聚集。

三是抓牢东城特色,打造文化金融新高地。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优化文化金融“生态圈”,高标准完成文旅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对东城区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验收工作。推动市级部门对首批示范区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的支持,出台文化企业“白名单”政策,不断深化差异化监管。启动东城区“文菁”文化+产业基金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我区文化产业投资规模。发挥北京“文创板”平台作用,推动市区国企携手,深化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文化金融“国家队”。

四是创新服务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充分发挥东城文化特色资源优势,持续创新服务举措,完善专业服务体系,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推动消费行为和场景的多样化。建设利用紫金服务平台,及时为金融机构提供各类精细、精准、精致的政务服务,引导市场主体聚焦文化体验项目、艺术品交易和拍卖等,丰富消费品结构,扩大文化影响力。

五是搭建新型平台,支持实体经济出新招。依托投融资联盟,搭建新型融资对接平台,瞄准文化、“专精特新”企业,用好北交所为重点的各类资本市场,充分发挥政企联动和服务企业上市机制的保障作用,建立符合东城区企业特色的上市企业培育体系。加强与监管部门、交易所、券商机构间的互联互通,保持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助推更多优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创新发展,打造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支持东城区新兴金融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再次对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表示衷心感谢!

 

                                                                                                                        东城区金融服务办公室

                                                                                                                                2023年6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