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东城区健康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十分感谢您对我委工作的支持与关注。委领导非常重视,经过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东城区高度重视健康产业,“十四五”时期,健康产业已逐步向支柱型产业转型。东城区立足“两区建设”、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发挥辖区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促进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和信息、文化、科技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东城区健康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政策保障
“十四五”时期,东城区出台《东城区加快创新融合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东城区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明确区域健康产业及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布局,积极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平台。
东城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将中医药“杏巷”工程纳入到重点工作,区卫生健康委牵头拟写《关于健康产业细分领域定位的研究分析报告》《东城区健康产业评估实施细则》《“杏巷”工程建设方案》,组建“杏巷”工作专班,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打造健康产业品牌矩阵,形成连线成片、融合发展的东城模式。
二、因地分类施策,推进东城特色“杏巷”成效初显
“杏巷”是东城区结合各区域资源禀赋,分类施策,打造的承载着中医药医疗服务、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国际交流、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健康产业集聚区。东城区作为首善之区,力争通过“杏巷”吸引产业资本,整合胡同四合院和腾退空间资源,形成区域特色,促进健康产业与文博、养老、养生、旅游、医疗等业态联动融合发展,打造“游、养、食、药、医”五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模式。在第十四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上,北新桥街道、景山街道、建国门街道正式挂牌东城区“杏巷”工程试点单位。
一是打造“医产学研”融合“杏巷”。在北新桥街道“北新仓-东直门南小街-东四十条”片区打造“医产学研”融合“杏巷”,营造良好的健康服务业营商氛围。片区汇集中国中医科学院、东直门医院、首都名医研修院等30余家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健康类企业。名师名医名家荟萃,院士5名,国医大师5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80余个。区卫健委搭建“政医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引进健康服务类企业入驻北新桥片区,构建新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及人才体系。
二是打造“故宫以东”文化“杏巷”。在前门东区以“北京中轴线申遗”、“建设文化金三角”为依托,融入四合院、会馆、中华老字号等传统文化元素,聚集同仁堂、广誉远、长春堂、片仔癀、以岭药业等10余家老字号企业和龙头医药企业。构建“名医堂”生态圈,鼓励开发“中医药+故宫以东”等系列文创产品和服务项目,创新“高端中医养生+文化展览展示+文创办公”模式,打造核心城区的精致健康新形态。
三是打造“科技转化”特色“杏巷”。在景山街道“美术馆后街”片区打造“科技成果”特色“杏巷”。区域内汇集北京中医医院、明医馆、明懿轩、77文创园等企业,依托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北京中医、中西医结合知识产权转化基地,实现区域院内制剂、名医验方的有效转化。据统计北京共有1000多种院内制剂、名医验方待转化开发,不断完善东城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筹备第二届“紫金健康”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
四是打造“健康理念”回归“杏巷”。在东花市片区打造中医药食疗药膳、养生保健康复特色“杏巷”。花市片区聚集同仁堂、康诺亚、力品药业、科伦药业等龙头医药企业,西花市大街集聚养生保健类中医药企业10余家,还有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和中国中药协会,将以北京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规范试点建设为契机,推进中医药“健康”理念回归生活,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医药养生文化科普宣传,营造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推广中医治未病及健康科普知识。
三、支持科研创新,搭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区内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单位的科研、教育实力雄厚,拥有一批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辖区内协和健康科技公司、道朴文华公司、北京首都中医医疗科技开发公司等科技成果转化型企业颇丰。
东城区充分结合属地资源优势,积极搭建中医药领域医疗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学会及有产业建设能力的大型药企、投资机构、创业团队等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22年9月2日,东城区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首届“紫金健康”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圆满召开。会上成功发布《东城区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北京中医、中西医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基地信息管理平台上线启动,搭建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现场展示了17个特色院内制剂和名医验方,视频路演展示13个成果,60余家中医药企业200余人参加,2项研究成果分别与加拿大马普文化企业公司、江苏康缘药业转化签约。计划每年定期在东城举办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
四、整合资源配置,打造中医药靓丽风景线
东城区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中医药资源单位、旅游企业及社会单位联手打造中医药旅游融合项目,重点培育健康旅游服务业态,整合优化中医药旅游资源,推出更多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项目。
一是推进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目前,东城区共有十家单位被评为“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有一家单位被评为“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建设基地”,其中同仁堂、广誉远均拥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形成以中医药历史文化博物馆非遗产品展示为主的中医药特色文化体验,东城区中医药文化旅游的规模优势逐步显现。
二是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2022年2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发布了5条北京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我区的屠呦呦研究院工作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博物馆室、故宫御医药馆、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广誉远中医药历史文化博物馆、鼓楼中医医院京城名医馆等6个景点纳入其中。
三是引入健康文化产业项目。2021年9月,区政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委托运营东堂子胡同4、6号项目,发挥协和引领带动作用,围绕医疗卫生、产业转化、科研创新、公共卫生宣传与科普、城市保护更新、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有效推动双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助力东城提升医疗水平、赋能健康文化产业发展、搭建科技学术创新平台、拓展社会公共服务、助力城市保护更新、拓宽国际交流合作。
五、下一步重点工作
东城区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首都核心区功能定位,在医疗健康领域,努力打造成为创新主体活跃、国际要素集聚、产业优势突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是以发展健康产业为契机,提升“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内涵建设。持续创新驱动,将“两区”建设、国际要素为“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等老品牌注入新动力。坚定不移打造东城特色“杏巷”,促进健康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东城模式。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走访座谈医疗机构、重点企业,完善重点企业的紫金服务,积极引进符合核心区战略定位的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项目。创新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
2023年4月20日
主要领导签发:曾文军
承办人及联系电话:李莉莉,64023444
委员意见:非常满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