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耕细作,大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方面”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十三五”以来,东城区坚持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以“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为主线,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文化及相关产业、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平稳。但仍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传统产业低效率、产业空间载体运营低效益等问题。2022年,区委区政府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增强大抓经济意识,成立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从项目评估、空间活化、政策集成、服务优化四个方面深耕细作,大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一、产业发展增速稳定向好
(一)明确产业发展目标
2021年11月18日,东城区人民政府印发了我委编制的《“十四五”时期东城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暨抢抓“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以文化为底色,以金融为引擎,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推动产业融合下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更新优化产业空间。一是明确“一体两翼一核”金融产业发展战略。稳定发展传统金融,大力支持金融创新,设立智能金融产业基金,发展国际金融。二是打造“一主三副”文化产业格局。做强内容创作生产主业,做优创意设计服务业,做精文化传播渠道业,做专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业。通过科技赋能、金融加速、消费促进、贸易提质,打通文化链与价值链联接。三是构建数字经济繁荣典范城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经济基础建设,做优数字经济关键产业,加速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数字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二)主导产业发展稳定
一季度,全区经济总体实现良好开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5%,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比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提高2.5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46.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32.5%,占比稳居各行业之首,同比增长 3.3%,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收入合计同比增长12.6%,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7%,收入、利润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108.8亿元,同比增长4.7%,收入同比增长16%。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6.9%,优势地位突出。受头部企业批发业务结构性调整以及疫情的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一季度东城区文化产业收入持续下滑,为303.7亿元。
(三)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一是出台了《东城区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东城区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东城区关于鼓励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建设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集聚区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一次性补助、购房或租房补贴、上市奖励、人才引进等多种形式,鼓励东城区驻区金融机构发展。二是出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导则》,系统性指导园区提质增效,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发展。三是出台《“十四五”时期中关村东城园发展规划》《北京市东城区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东城区推进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4年)》,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构建数字经济繁荣典范城区。
二、产业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十四五”时期东城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产业空间定位。通过城市更新挖掘存量产业空间潜力,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5号线”“东二环”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带,建设“王府井”“前门”“东城园”三大重点功能区,围绕中轴线两侧,布局“金宝街”“永外”等多个重点产业集聚点。引导新兴产业向南部集聚,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功能互补、特色彰显的“两带、三区、多点”的产业空间新格局。
构建王府井独具人文魅力的国际一流步行商业街区。围绕首都改革开放成果展示窗口的总体要求,建设大国风范和人文风采展示窗口、国际交往和扩大开放服务窗口、国际化高品质市民休闲目的地。推动王府井地区城市更新,优化重要节点设计,实施主街景观综合提升工程、西街片区更新工程,加强王府井小吃街改造提升。以东安市场、新燕莎金街购物广场、好友世界商场、新中国儿童用品商店、利生体育商厦、外文书店等改造升级为示范带动,“一店一策”推动传统设施提质升级。推动辖区重点商务楼宇开展定向招商,打造主题楼宇,形成楼宇生态圈。推动东方广场写字楼优化楼宇租赁结构、推进产业聚集,打造金融中小企业特色楼宇、商业商务服务主题楼宇。支持吉祥大厦写字楼等楼宇依托传统商务空间改造,优化招商企业画像定位,聚焦引入金融、科技企业,形成产业聚合,塑造高端商务地标新形象。
重点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城园。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打造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标杆、构建宜居宜业的新典范。积极实施一园区多基地战略,以中关村雍和园、东二环总部经济集聚区、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为抓手,加快建设东城园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依托胡同创意工厂、文创园、创业园、孵化器等“微型”园区,打造线上虚拟产业园,建设中关村东城园小规模创新发展区,打造无边界创新园区。推动园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信息服务业,培育壮大文化科技特色产业,引导以研发创新为核心的总部企业入驻。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打造园区建设运营平台,统筹空间利用。健全创新生态体系,培育创新成长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多点集聚打造发展新亮点。逐步推动金宝街及延长线、周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释放新空间,推动金宝大厦和华丽大厦改造升级,着力打造金宝街高端金融聚集区域。推动东直门交通枢纽新地标建设,开展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先行试点,打造金融机构总部、创新型金融业态聚集的东直门现代金融聚集区域,并带动周边服务业协同发展。发挥中粮置地辐射效应和头部企业示范作用,优化利用安定门外存量产业空间资源,逐步形成安外国际金融聚集区域。构建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打造国家文化消费地标,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政策引导加快实现南北均衡发展。深入谋划南部地区产业发展,发挥国药集团、盛世源康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药品零售、智慧健康、科技研发等健康产业企业向永外集聚。积极推动央企与市属国企合作,将永外城打造成零碳园区示范标杆项目,形成城市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展示中心,助力核心区城市更新,并通过中化系列企业入驻建立环保产业链条,活跃永外地区周边配套发展。
三、产业载体品质持续提升
(一)夯实基础,摸清底数
收集空间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走访调研空间项目,持续完善产业空间台账,制定东城区空间资源梳理分析报告和活化利用方案。梳理出可承载重点产业项目的建成商务楼宇名单、需持续跟进的已启动并且产业定位相对明确的项目名单、产业定位不清晰需进一步谋划的项目名单以及存在一定基础可打造“四巷”的特色胡同名单等。针对我区空间零散分布特性,探索区属国企联合专业运营机构打造运营平台,将空间连点成面,创新提出空间、服务联动一体的“星创”空间概念。
(二)出台政策,加强支持
东城区辖区面积有限,低效楼宇和老旧厂房改造将会成为我区下一步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市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加强腾退空间和低效楼宇改造利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试行)》(京发改规〔2021〕1号),利用市级资金支持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区低效楼宇和老旧厂房改造品质,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拉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结合楼宇工作重点难点堵点,我区出台《东城区促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提高楼宇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工作的规范性、严谨性。鼓励低效楼宇改造升级,打造主题特色楼宇,提高楼宇综合贡献,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资金扶持,兑现楼宇合作及改造升级补贴超千万元。
(三)推动改造,提升品质
在2021年30栋改造升级楼宇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明确2022年改造升级楼宇30栋,目前均在有序推进中,力促打造一批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益的精品楼宇。鼓励楼宇从百货商场、公寓楼、老旧楼宇等低效空间腾笼换鸟转型为高品质写字楼,注重导入金融、科技、文化等主导产业。泓晟国际中心、雪莲亮点文创园、天鸿宝景大厦、公交1921项目全新亮相,相继引入中闻律所、中泰证券、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及商务服务优质企业,公交1921花园胡同文化产业园项目更是达到满租状态,实现楼宇品质与效益双提升。
下一步,我们会将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融入东城区产业发展工作,不断提升经济工作统筹能力,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劲”字文章,确保主导产业扛起大梁、新兴产业锦上添花,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而努力奋斗。
北京市东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7月5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