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拓展居民区儿童公共活动空间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东城区第一时间落实国家、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相关工作要求,坚持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自觉”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结合东城区实际,制定了东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方案针对拓展儿童活动空间,从城市规划编制、街区更新方案制定着手,系统全面的将统筹优化儿童活动空间到街区社区、公共空间、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建设之中。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将儿童友好理念和要求纳入各类规划、计划的编制执行全过程
东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从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健全社区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体系、开展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试点、探索解决0-3岁儿童托育问题、加强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等方面细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求。
东城区“十四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提出“探索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工作”,社会治理规划提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率70%”。王府井商业街区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全市首个儿童友好型街区”等目标指标。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全龄化公园建设”。住房保障规划提出“盘活腾退空间、房屋及公共区域等小微存量空间,加强建筑空间的复合利用,鼓励各类设施时空共享。因地制宜建设轻量化的休闲运动场地、儿童游戏场所等尺度亲切、实用有趣的公共空间,提供全龄关怀服务”。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面贯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东城区落实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实施方案》提出“建设营养健康环境、呵护儿童青少年成长、助力母亲守护行动、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等任务。《东城区健康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0—18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为切入点,提出开展具有东城区特色的健康联合体试点。《2021年东城区提升“七有”“五性”工作推进方案》提出要“统筹资源支持学前教育,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继续推进教育改革,扩大教育改革成果”“加强社会救助力量,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儿童友好工作组织机制
区委区政府从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始终把儿童事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以颁布实施妇女儿童规划为重要保障,定期召开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常态化研究部署妇女儿童工作,各成员单位严格落实妇女儿童工作责任制。
为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城市治理水平和人民群众幸福感,东城区进一步提出创建国家级儿童友好城市试点目标,成立东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周金星同志担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妇儿工委主任李妍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常委、副区长、区妇儿工委常务副主任郑晓博同志担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发改委、区妇联、区住建委、区规自分局、区城管委、区园林绿化局、区教委、区卫健委、区民政局、王府井管委会等36个区委区政府职能部门及17个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妇儿工委办公室,负责推动日常创建工作。
截至目前,围绕普及儿童友好理念、申报国家级儿童友好城市试点、编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工作,东城区已召开儿童友好联席会议3次,创城小组分批次到8个街道、34个点位开展拉练式调研,召开座谈会等15次,充分挖掘东城区域优势和特色,形成10余万字《北京市东城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路径探索》调研报告。
(三)儿童活动空间日渐改善
体育资源供给方面,区属4家公共体育设施挂牌“健康·成长2020工程”体育活动基地,优先保障学校体育活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其中,东单体育中心面向青少年的体育项目有室外篮球、足球,收费标准为每人20元,举办2021年东城区中小学校园篮球3V3精英挑战赛,来自小学、初中、高中的104支队伍参加比赛,共有2000余人次参加,培养了青少年浓厚的篮球运动兴趣爱好;地坛体育馆常年开展面对中小学生的击剑、跆拳道、保龄球、羽毛球、棋类、体能等各类体育培训班;地坛体育中心开设篮球、羽毛球、艺术体操、笼式足球、跆拳道、游泳、滑冰等体育项目;天坛体育活动中心与多家专业的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了儿童、青少年足球、田径(体适能)、羽毛球、网球、游泳、滑雪等项目的培训。日常开放中天坛游泳馆对儿童实行6折优惠。每年春秋季运动会为周边学校降价1至2万元提供场地及器材保障等。2所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高水平奥运后备人才基地”称号。建设儿童友好型体育活动基地的基础良好。
休闲资源供给方面,东城区充分发挥天坛公园、柳荫公园等4个“首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和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龙潭公园等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在9所区属公园开展“乐享自然 快乐成长”系列的互动体验活动,以自然游戏、自然笔记、自然观察等形式,为少年儿童讲好公园里的自然课,6年来举办活动近600余场,参与人次超过4万。建成柳荫公园区级“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接待市民群众就近就便开展义务植树尽责活动。建成东四“园艺驿站”,为社区花友汇及周边群众提供了园林生态学习、交流活动的场所和平台。完成鼓楼中医医院、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分校等55处6万平方米屋顶的绿化建设。完成地坛园外园、亮马河公园的适儿化改造。在建设儿童友好型公园方面具备天然的红色基因和面向广泛受众的科普基础。
社区建设方面,作为“国家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东城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北京市东城区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指南及工具手册》,引入社会专业资源,支持185个社区儿童之家建设,联动市区资源,打造市级示范儿童之家协作者“童缘”,服务辖区困境儿童;成立少儿剧社“戏剧摇篮”、提供“快乐三点半”放学后托管服务,开展家庭教育、亲子阅读等各类活动万余场,近38万人次受益,切实增加社区儿童及家长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龙潭街道左安浦园社区通过首批“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预审,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的儿童友好社区。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东城区将积极申报全国首批儿童友好城市试点,起草《北京市东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尝试开展以下几项试点工作:
开展儿童友好型街区试点建设。统筹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公园等各类儿童服务资源,通过对居住小区环境、室内外公共空间、交叉口和道路空间、信息标识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和适儿化改造,提升各种设施的服务水平和儿童参与程度,营造符合儿童身心发育特点、满足各年龄段儿童成长需求、绿色繁荣和智慧共享的儿童友好型街区。到2025年,建成1-2个全国一流水准、具有示范效应的儿童友好型特色街区。
推广儿童友好型社区试点建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市民文化中心等,建设能独立占地的儿童之家,为儿童提供专用的文体活动和娱乐场所。扩展儿童之家的实际服务功能和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覆盖范围,满足儿童多样化需求。通过党建带群建联动机制,把儿童之家纳入社会治理范畴,提升儿童之家管理和使用效能。强化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中的儿童服务职能,为属地育儿家庭提供0-3岁托育、课后托管等服务。到2025年,社区儿童之家覆盖率巩固100%,建成50个以上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率达到70%。
拓展室内外儿童游戏场地。在居住小区、公园、城市绿道、街道广场、公共设施内合理增设游戏活动设施,打造儿童“游戏角落”,通过适龄儿童步行路径联接成“东城儿童游戏微空间网络”。探索适用于胡同平房区、老旧小区、传统商圈、低效产业园区、棚户区等城市存量地区的适儿化更新改造标准、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到2025年,通过盘活闲置房屋、疏解腾退用地、改造公共空间及共享属地资源等方式,建成100个开放、普惠、优质的儿童游戏和健身场地。
开展儿童友好型公园试点建设与推广。在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带状公园中考虑儿童需求、融入儿童元素,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和科普实践活动,增强公园绿地的体验感和参与性。建设区级公益性儿童公园,依托各级公园绿地,逐步完善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分级配置体系。到2025年,建成儿童友好型公园10个,体现儿童友好理念的开放绿地占比达到70%。
东城区还将结合总规落实和控规落地,进一步加强公共空间的统筹规划,在改善居民生活和提升环境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儿童公共活动空间,为儿童营造安全、贴心、人性化的使用环境。同时兼顾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使用,满足小区居民在休闲、健身、娱乐、儿童户外活动等方面的多重需求,努力建设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王玉中委员,再次感谢您对东城区儿童公共活动空间相关问题的关心,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市东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6月22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