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将东城区打造成对外文化交流旅游高地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举办第八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第八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从2021年9月23日持续到28日,设立了主分会场,推出了国学大典、国学讲堂、国学体验、国学传承等多种形式共23场精品国学活动。据统计,现场活动累计吸引了1200余人到场参加,300万人次通过网络观看直播。
在扎实推进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工作,尤其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大背景下,近些年城市文化空间快速增多,为大众提供了阅读、学习的新场所。本届国学文化节届尤其注重与文化空间的深入合作,比如与布衣古书局合作的“找胡同,摸古书”活动,从了解、学习、翻看更多元的角度来增加参与者对古书的认知,切身体会古籍之美。在紫金城市书院分会场,邀请到梁大成老师教授国画绘画技巧。另一场《穿越千年·甲骨文书法》活动则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与书写更好的认识先民的文化与智慧。在阔别28年刚刚重张不久的吉祥大戏院,不仅上演了昆曲经典剧作《牡丹亭》,还为现场观众讲解了角色、妆扮以及如何欣赏昆曲,帮助观众细品清雅唱词,充分感悟昆曲的艺术魅力。分会场体元书院推出的“善爱小国医培养计划”课程,主要面向家庭,通过有深度又趣味盎然的内容设置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着眼于中医启蒙教育,以中医经典精神为宗旨,把中医思维深植到生活中,并形成生活习惯与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连续举办多年的国学文化节,在引领大众认识国学、了解国学、体验国学、热爱国学的过程中,不仅成为北京乃至国内、国际国学领域最具品牌号召力的系列文化活动,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文化+”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符号
2019年,在西北五省旅游营销大会上,北京京城非遗人才创新联盟成员参与作品展示和“丝绸之路非遗文化大师对话”和非遗展示,发布了非遗扶贫和非遗进景区倡议书。非遗人才联盟和青海省文旅局非遗处在会议期间签署了推动非遗参与一带一路推广活动合作协议。
2019年西北五省旅游营销大会,北京京城非遗人才创新联盟与意大利米兰一带一路办公室主任梅比娜进行了洽谈,达成共同推进非遗文化向意大利传播交流的意向。2020年初,双方组建工作小组,共同拟定了东城区非遗项目传承人赴意大利罗马、米兰两地进行交流展示的意向行程,后因突发疫情中止。待新冠疫情后对外交流逐步放开,非遗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将继续开展。
2020年七夕节,北京京城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了一场名为“相约跨越大海星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七夕会”活动。活动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行。非遗人才用他们的巧手借“鹊桥之期”,展示超凡绝技,抒发与世界相约的情怀。非遗人才联盟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倡议书》,呼吁非遗传承人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携手相伴,在国家战略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寻找更广阔的空间、更澎湃的动力、更雄厚的市场。线上同步一直播平台观看人次达163万人次。央视新闻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北京旅游网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非遗人才联盟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合作,持续开展下去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
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工程以来,非遗传承人陆续创作了一些相关作品。北京泥人张代表性传承人张錩的《丝绸之路》组塑,曾应邀参加多个展览活动,赢得广泛好评。北京蒙镶、北京玉雕、北京绢人、雕漆技艺、内画、北京毛猴、北京扎燕风筝等项目传承人都有作品问世。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增6项,市级新增8项,中国非遗协会落户咏园,文旅部“非遗在社区”试点落地东城。多措并举构建非遗普及矩阵,系列短视频《非遗智造局》在线上实现千万量级传播,举办“心手相传”等各类非遗主题活动共276场次,累计受众超200万人次,“非遗之城”建设实现飞跃发展。完成北京冬奥村、冬奥主媒体中心非遗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市主场活动等重要项目。
3、建立完善外事接待资源库,对外文化交流场地有保障
为助力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对外交往工作大局,区外办牵头对我区文旅、体育、商务、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外事接待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重点调研走访,东苑戏楼、古观象台、红桥市场、三里河、时间博物馆、皇城艺术馆、北京会馆博物馆、孔庙国子监、隆福寺、前门大街等十个代表性场所经我办推荐纳入了市外事接待资源库。同时,区外办牵头围绕我区在老城保护、城市治理、“两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挖掘了一批能够代表东城特色、展示首都形象,小而美、雅而秀的外事活动场所,对和平菓局、南阳共享际、书香世业、美后肆时等“网红打卡”文化新业态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各场所外事接待的安全性、环境整洁度、特色亮点等进行了评估,重点了解掌握了各场所外事接待能力如贵宾室、停车场等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和外语标识规范化程度等,建立外事服务保障能力评价体系,细化考核指标,统筹考量软硬件环境,建立了我区的外事接待资源库,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场地保障。
4、以举办冬奥会和友城交往为契机,对外文化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是服务保障北京市外交人员服务局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举办“探史家胡同古韵无限,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活动。2021年4月26日,共有43家使团、67名外交官及家人出席活动,参观史家胡同博物馆,了解北京传统胡同文化,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
二是组织我区国际友城、国外友好校参与由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北京市友协等单位主办的“祝福冬奥·圆梦冰雪”迎冬奥倒计时100天国际青少年绘画邀请展活动,向我区18个国际友城、国外多所友好校发送邀请函,启动绘画作品、冬奥祝福征集活动。共征集作品164幅,其中东城区选送作品137幅,国外友好校选送作品27幅。国外友好校共有4幅作品分获二等奖、三等奖。
三是参加2021年首尔友谊节。韩国首尔市是北京市传统友城之一,参加首尔友谊节是我市一项传统对韩友城交流活动。受疫情影响,2021年首尔友谊节活动改为提供视频的形式参加。文旅局参加线上2021年首尔友谊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演出团体进行表演并录制视频,拍摄了歌曲《爱上北京》、舞蹈《北京北京》、歌舞《故宫以东》三支作品,展现北京市良好风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区外办也向韩国首尔的三个友城发去信件,宣传我区在首尔友谊节上的节目,加强与各区联系。
四是促进我区学校与友城友好校开展线上交流活动。2021年10月,时值汇文中学建校一百五十周年校庆之际,法国友城友好校伊西市尤尼斯库中学通过线上视频向汇文表示了热烈祝贺。校长DURST TAILFER女士录制了贺词,中文班学生演唱了中文歌曲《祝你生日快乐》。
5、以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为抓手,对外文化交流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强化统筹,推动重大项目竣工验收。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项目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重大项目,也是我区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区外办牵头,会同区住建委、城管委、规自分局等相关单位,陪同主管区领导多次赴北京人艺现场调研,实地察看项目工程施工情况,听取相关单位情况汇报,多次组织召开专项工作会,对存在问题专题研究,研究推进项目的具体措施,2021年6月中旬,该项目完成竣工验收,为优化国际化服务环境,加强国际交往综合功能配套,提升对外交外事、重大国际活动服务保障能力,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深入调研,为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撰写《伦敦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金三角的启示》、《关于“文化金三角”与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如何衔接建议》,为东城区“文化金三角”建设路径和策略研究课题组提供国外城市发展参考范例、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思路建议等。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以城市有机更新、中轴线申遗保护、“博物馆之城”建设为契机,疏解腾退资源,深入挖掘皇家园林、特色胡同、传统院落、主题博物馆等空间潜力,统筹历史文化内涵、建筑空间条件、区域环境特点,前瞻打造一批能承办非正式元首外交活动的“小而美”“雅而秀”的高层级外交外事活动场地。
二是落实“崇文争先”理念,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戏剧演艺与文旅消费融合互促,促进国内外演艺资源在东城交流对接。加快建设“文化金三角”,形成潮流文化消费带,构筑国际化文商旅消费新地标。加强文物活化利用,试点以文物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国际交流、国际推广,实现文物场景资源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推动国际友城务实交流合作。积极推动疫情常态化模式下,与传统友城开展“云交流”“云会议”等多领域友好交流,推动对外交往提质增效。
四是借助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
五是推进“故宫以东”IP形象和城市文化互动平台,短视频讲好东城故事,组织“故宫以东”IP图片库影像大赛活动,推出“骑迹东城”骑行线路产品。发挥“故宫以东”文商旅联盟的组织优势及优质资源聚合效应,积极推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29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