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东城区政协第十五届一次会议第152号提案的答复意见(A类)

日期:2022-06-30 16:17    来源:

字号:        

张松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提案》已收悉,现将答复意见汇报如下: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在中央、市级部门的领导下,东城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物活化利用的政策要求,充分发挥东城区文物资源禀赋,创新工作思路,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出现了一批文旅融合性强,空间利用率高,消费模式新的多元示范样本,但也面临一些“堵点”“难点”问题,不可移动文物的合理利用存在进一步挖掘和开放的空间。

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东城区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上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拓展“文物+”模式,探索小空间文物利用

2021年9月底,“会馆有戏”系列演出拉开序幕,以“古建+戏曲”的模式,对以会馆为代表的小空间文物利用进行探索。首次尝试在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开展,以“遇见颜料”为主题,串联民乐、京剧、唢呐、舞蹈、杂技等多种“小而精”的艺术形式,代表前门东区会馆进行活化利用尝试,拓展文物利用新形式,打造演出新业态。

2021北京古建音乐季以“古建+音乐”的新型内容消费形式,在智化寺、智珠寺、宏恩观等古建场地完成8场演出活动,每处古建按照“一处一策”的原则,精心定制与古建历史人文背景相契合的艺术项目,如智化寺开展非遗音乐节目专场演出,宏恩观打造古建音乐季会客厅等,分别以音乐和古建为媒,为京城百姓、古建和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一系列沉浸式跨界演出。

“文物+”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将作为小微型文物利用的路径继续探索,2022年的“会馆有戏”和“古建音乐季”也已经在筹备中。

二、博物馆为载体,完善街区记忆档案

东城区各街道以博物馆为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留住胡同记忆。

朝阳门街道依托史家胡同博物馆,初步形成了以社区营造和胡同保护相结合,自下而上探索实现古老街区复兴,渐进式实现老北京、静胡同目标的保护发展理念。博物馆为居民自治提供了平台,开展文化沙龙、主题展览、口述史挖掘、社区营造等,吸引了诸多用心于老北京文化的志士仁人,也引发了居民的乡愁情怀和文化自觉。

东四街道通过发掘整理胡同历史文化资料,收集口述历史,梳理街区历史文化脉落,修缮东四四条77号四合院,打造原生态东四胡同博物馆,馆内不仅通过声光设备展示了东四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还展出了从社区居民家里征集到的老照片、老物件,许多曾经住在东四的老居民专程回来参观留言,成为东四地区文化符号和和传承老北京、东四地区历史记忆的载体。

三、依托社区博物馆,弘扬传统文化

博物馆一方面吸引居民及单位前来参观、体验非遗文化,另一方面,也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与居民、学生进行互动,既在群众中普及了非遗保护知识,也满足了群众渴望了解本地区非遗手工艺技艺的心情。

2020年,东城区成为文旅部“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之一。东城区遵循非遗发展传承的自然规律,尊重社区居民主体地位,坚持九字原则——“有基础、有场地、有群众”,在全区范围内遴选了首批6个非遗氛围浓厚、工作机制健全、保障工作到位的“非遗在社区”示范点。

如东四胡同博物馆,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金马派风筝”长期扎根在社区,建立工作室,定期给社区居民举办风筝制作体验课程、风筝起源等科普讲座等。今年,东四某社区居民自己种植的葫芦也有了新的使命——“火绘葫芦展”在东四胡同博物馆举办。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葫芦与“火绘葫芦”非遗技艺相结合,被赋予了色彩、花纹等装饰,在胡同博物馆举办了成果展示,展览结束后,居民还可以将葫芦悬挂在石榴树上,寄托美好的祝愿。

四、利用数字化科技手段,促进文博智慧升级

(一)依靠VR数字云技术,建立文物数字全景档案。

2021年,东城区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专业设备开展文物建筑数据化检测,编制风险评估报告白皮书,并将数据同步云端管理,形成“一图三库”监测管理档案,完成58处区属文物“体检”,优先解决重点区域高风险项目,逐步形成完整的“全生命周期”文物台账和数据库。此外,通过VR技术建立文物数字全景档案,以云电子档案管理形式,形成动态化风险管理的预防性保护台账,包括文物基本信息、历史地图、历史图档等模块内容的录入,不仅能全方位分析记录文物的本体与环境,也能够通过数字化沉浸的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远程“云游”。

(二)科技赋能,促进沉浸式展陈升级。

钟鼓楼位于北京传统中轴线北端点,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也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2021年,东城区完成钟鼓楼保护修缮及展陈提升项目,鼓楼展陈提升项目主要依托鼓楼建筑本体,以“时间的故事”为主题,将其划分为一个沉浸式展厅+六个主题展厅,利用多媒体沉浸投影、VR虚拟漫游、透明互动屏等展示手段,让游客更加深刻地了解钟鼓楼的历史文化,沉浸式感受钟鼓楼报时文化的魅力,将其打造成中轴线上第一个遗产展览展示示范项目。

(三)创新数字讲解方式,提升观众多元体验

数字讲解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近年来,为提高讲解服务能力,切实满足观众需求,北京地区各博物馆除大力培养志愿者讲解员外,还开发并提供了多种数字化讲解方式。如提供手持语音讲解器,通过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下载收听讲解,现场扫描二维码收听,部分博物馆安装自动红外讲解设备,观众到达特定区域即可听到语音讲解,个别博物馆还提供机器人讲解,能够与观众互动。2021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局与市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有声博物馆”项目,免费为有需求的博物馆制作语音导览系统,观众扫码即可以听到市广播电视台金牌主持人的讲解,目前已为10余家博物馆铺设了该系统,计划今年年内完成50家博物馆的铺设工作。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为解决在文物活化利用上的一些堵点、难点,区文旅局正在制定东城区文物“活历计划”,鼓励社会参与,激发文物“自造血”功能,实现文物保护投入与收益的平衡;成立东城区“活历”联盟,由东城区文保协会牵头,成员由文保、文化、商业、旅游、科技、金融、数字、传播等产业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组成。主要负责建立多层次文物人才合作机制,形成统一的“文物+”融合发展平台;发挥智库作用,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带来鲜活理念和智力支撑等。结合地区资源特点和文化特色以及街区更新改造计划,积极推动重点文物的腾退,在文物利用上优先考虑博物馆建设或自身历史文化的展陈,鼓励文保单位免费对市民开放或择时择地局部预约开放,在运作模式、运营机制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