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东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关注,现将有关工作事项汇报如下:
一、东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东城区是全市历史文化街区最多、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和现存胡同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区域面积41.84平方公里,其中74.2%在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18.5片,除东交民巷外,其它历史街区均为居住功能的平房区,空间形态、建筑格局、建筑风格主要是传统胡同四合院。
东城区辖区内有不可移动文物357项(374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7项(53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75项(76处)、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53项(53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项目)192项(192处)。
老城仅有的3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和大运河遗址都位于东城区内。从永定门到钟鼓楼7.8公里的传统中轴线贯穿全区,天坛、地坛交相辉映,皇家、佛教、儒家、国学、会馆等文化多元,底蕴深厚。
二、目前正在推进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
一是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着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东城区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大力推进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工程,稳步落实中轴线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陆续完成了社稷坛、太庙、皇史宬等文物腾退工程,有效改善了中轴线遗产区内遗产保护状况;完成了钟楼修缮工程,消除了钟楼楼体安全隐患;积极推进宏恩观、永定门城楼等文物的修缮工作;同时,加强对文物利用工作的研究,完成了鼓楼展陈提升项目和正阳桥考古一期项目,目前正在推进永定门展陈提升工作和正阳桥考古二期项目。
二是加强对历史风貌保护,逐步恢复“水穿街巷、绿树成荫”的历史水系。
2007年,东城区启动了玉河北区景观恢复工作。以东不压桥遗址为界,玉河故道分为南北两区。北区自地安门外万宁桥至地安门东大街。玉河是北京核心城区保留的为数稀少的大型古河道,又是承载北京历史水系规模、流向变迁,城市漕运与排污功能的实证。其周边密集分布着大量中式传统建筑,多是根据河道变迁而衍生出来的,不论是宅院、衙署还是寺庙,都反应出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精神依托,汇集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2014年,在完成玉河北区景观恢复工作的基础上,东城区启动了玉河南区的景观恢复工作。南区自东板桥街至北河胡同东口。现状堤岸两侧树木掩映,花卉绚丽,时见几竿修竹,堤下玉河水蜿蜒而过;通过周边环境整治、河道景观绿化,使遗址区绿植与街区风格和谐相融,为市民呈现了一组连贯的“什刹海-玉河故道-皇城御河”的京城水环境新景观。
2016年,东城区启动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建设。北起西打磨厂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门东路、东至长巷二条、正义路南延。总长约900米,占地约1.3万平方米,设计水深平均为0.4-1.0米。项目注重恢复河床自然形态,依据四合院的平面走向,原汁原味还原了自然水系,避免新建设性破坏,并保留了香椿、国槐、榆树、旱柳等老树。2017年4月底,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全面亮相,通过水系治理和生态修复,重塑了三里河河道景观,并注重修补完善街区功能设施, 修缮居民房屋,延续历史文脉,提升街区活力。
三、未来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做好中轴线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东城区在做好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剩余项目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开展中轴线沿线环境整治工作,打造美丽的周边环境。2021年东城区启动了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及恢复性修建工作,在市级部门的支持和兄弟城区的配合下,东城区钟鼓楼周边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同时,根据北京市要求,东城区与兄弟城区合作开展正阳门箭楼南望永定门景观视廊整治工作,开展了前门大街北段整治设计方案的编制,并与兄弟城区合作开展对天桥百货商场外立面的整治。
二是进一步做好三里河水系保护工作。
在三里河水系保护方面,东城区计划依托“河长制”加强水环境的保护治理。通过完善巡查制度,每周开展至少1次巡查,汛期每周2次巡查,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三里河管理保护存在的问题;由党政一把手主持召开联席会,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统筹协调责任部门落实解决;在社区招募志愿者,对河水净化、河面清洁、河岸绿化以及整个河道生态景观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
同时,三里河景观水系每年承担着大量的接待、调研工作。东城区在做好接待工作的同时,一并了解三里河水系的管理情况,以优质、专业、生动的服务管理,受到了各级单位、周边居民和来往游客的高度好评。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东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关心,在未来的工作中,希望进一步得到您的关注与支持。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