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吴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继续深化中轴线景观治理的提案》我局已收悉,经过多次沟通中轴申遗办、城管委,了解情况如下:
中轴线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古都标识,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汇集了城市建筑精髓,见证了古都历史变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东城区文物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为落实中央指示精神,2020年以来,东城区持续推动“崇文争先”创新实践,出台《贯彻落实“崇文争先”理念 进一步加强“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年-2025年)》,系统构建“一轴、两区、五带、五城”文化格局,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注入力量;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展示空间,带动文物、历史建筑开放展示与文化设施共享;策划推出“中轴线上”系列活动,通过举办“永定门光影秀”“古建音乐季”“唱响中轴”等广泛热烈的特色活动,不断加强中轴线文化形象塑造,全面增强文化感知力、影响力。
一、环境整治推进情况
东城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历史文化街区管控导则,推动历史建筑、城市水系和传统四合院民居整体保护,有序实施中轴线申遗保护项目。完成太庙、天坛等文物腾退和文物保护修缮,开展钟鼓楼、万宁桥周边综合整治,提升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环境,持续开展正阳桥遗址考古,推动永定门城楼、永定门公园古御道、正阳桥疏渠记方碑保护展示。推动皇史宬等文物活化利用,北大红楼周边环境实现整体提升。崇雍大街恢复“文风京韵、大市银街”古都风貌,前门三里河和玉河故道重现“水穿街巷、绿树成荫”历史景观。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印发《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以来。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市申遗办的工作部署,全力做好中轴线申遗文物保护工作。
(一)分片推进老城街面恢复及重点区段的街巷胡同整治
分片推进老城街面恢复及重点区段的街巷胡同整治。近两年,配合属地区城管委、区住建委、区规自分局、东四街道办、朝阳门街道办落地东四南、北大街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持续有效开展崇雍大街风貌恢复及街巷胡同整治,
东四南、北大街(以下简称南北大街)位于雍和宫大街以南,北起簋街十字路口,南至干面胡同,全长2.74公里。工程主要包含大街沿路建筑风貌提升以及全段的景观、交通工程提升。南北大街环境整治的设计风格在雍和宫大街的基础上,复制、推广“街区更新”经验。以“京味文创”展示胡同特色,以“赏游中西”展示民国风貌,以“国风静巷”彰显四合院风貌,以“大市名街”展示东四地区历史商业特点,以“礼乐文坊”形成社区文创展示与精品文化商街,将南北大街全段打造成胡同生活体验区和多元特色商业区。
1.在恢复、呈现街面风貌“原真性”的前提下,注重“和而不同”的原则。协助调查历史影像资料,参照1960年代、1990年代等各时期的街面老照片,在保留现有老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结合沿线不同时代、不同功能的建筑外形,梳理保留传统、民国、新中式、现代等四种建筑立面设计风格。参与各委办局协调会,借助实施主体聘请的设计单位及责任规划师,与其磋商操作思路,针对街面肌理的历史建筑资源进行了整体探勘和把关,采取配套性宏观设计模版,即对沿街建筑逐一制定精细化织补方案,落实“一家一设计,一户一方案”。
2.针对老城保护中比较棘手的旧建筑抢险问题,在组织结构检测单位对房屋安全性进行危重等级分析的基础上,实行结构设计“一户一案”,采用掏换柱、落架、挑顶等多种方式进行抢险加固。三方面,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拆除了影响风貌的违法建设190处、9950平米,拆除违规广告牌匾800块,封堵整修开墙打洞59处、258平米。借助资质施工队伍落实建筑修缮,与区住建系统的历史风貌办及区规划部门形成工作联动,确保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工作科学实施。协调对大街原有的铺地砖、瓦、墙砖、木构件等进行回收再利用,对工作范围内400多栋建筑立面进行改造提升;保护性修缮永安堂药店、大兴公寓、广义修笔店等几十处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重新剔出其立面的特色牌匾,如大吉祥古玩店、东四南杂粮店、永明油漆商店等,让整个街区恢复昔日风貌。
(二)钟鼓楼紧邻地区及东南望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按照区委区政府及区申遗办工作部署,钟鼓楼地区环境整治共分为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安定门片区和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鼓楼东南角、鼓楼南眺视线范围)两个项目,主要对钟鼓楼俯瞰视线内较大范围进行环境整治,包括部分区域第五立面整治、市政工程更新改造、功能更新改造、景观环境工程、广场及胡同品质提升、景观照明提升工程等,恢复胡同肌理、院落格局和传统风貌,整体提升钟鼓楼周边地区的环境水平。
(三)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安定门片区
区城管委负责组织实施区域内钟鼓楼广场及周边9条街巷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包含配电工程、通信线缆整治、路灯照明、公安交通综合杆改造、市政道路铺装等市政基础设施类改造和钟鼓楼广场环境提升等内容)。
安定门街道负责安定门街道负责改造区域内第五立面整治(拆违和屋面整治)、沿线建筑立面提升、公共空间绿化景观提升等工作内容。
京诚集团负责组织实施申请式退租范围内的第五立面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范围内4259.15平方米违法建设拆除,剩余161.11平方米,根据居民搬迁进度持续跟进。
(四)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鼓楼东南角、鼓楼南眺视线范围)
按照工作部署,该项目由交道口街道负责组织实施鼓楼南眺250m视线范围的第五立面整治提升(楼体粉刷、重点第五立面整治等),对涉及整治改造工作的违法建设、违规广告牌匾进行拆除
万宁桥东北侧的国话高层住宅楼严重影响中轴线景观,东城区已经开展对该建筑的腾退前期准备工作,该建筑拆除后,对钟鼓楼南望中轴线景观视廊的观感会得到较大提升。
二、万宁桥镇水兽展示规划
2021年2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风貌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出台了《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其中涉及到《万宁桥本体保护及展示提升》和《万宁桥两岸滨水空间文化体验提升》内容。通过以上提升措施,将实现对桥体、桥体雁翅四角镇水石兽及澄清闸的闸板遗存等历史遗存进行完整的展示。具体包括:更换镇水石兽外部护栏,增加指示说明设施,完善展示阐释系统。提升万宁桥东侧两岸景观品质,丰富滨水休闲景观层次,打通桥体东西两侧慢行系统,并营造沿河建筑的门前精致小景,烘托万宁桥节点历史氛围,改善区域游览体验。加强人行引导,与中轴线游览体系搭接串联等内容。
三、配合中轴线申遗,加大重点文物开放和展陈提升
(一)鼓楼展陈提升项目
鼓楼位于中轴线北端,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我区启动鼓楼展陈提升工作。2020年初成立鼓楼展陈提升项目工作专班,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设计方案评审会等,确定由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鼓楼展陈提升方案的深化设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布展并向社会开放。鼓楼展陈将依托建筑本体,以“时间的故事”为主题,利用多媒体沉浸投影、VR虚拟漫游、透明互动屏等展示手段,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钟鼓楼的历史文化,沉浸式感受报时文化和钟鼓楼魅力。
(二)永定门城楼保护和利用项目
永定门城楼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是北京城市中轴线的起点,是明清时期从南部进出京城的通衢要道,在城市交通和军事防卫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堪称北京南大门。永定门自明嘉靖年间建成后,便取代正阳门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南端点,并将中轴线向南延长了3公里左右,总长达到7.8公里,奠定了北京中轴线作为城市中轴线世界之最的基础。
永定门作为北京中轴线的起点,对于传统中轴线的完整性、有效衔接南中轴线意义重大。永定门城楼的保护展示将以传统工艺为核心,阐释其独特的遗产价值。将永定门城楼本身视作古代建筑传统工艺的实体博物馆,基于建筑营造工序及城楼空间特点组织游线、布置展陈内容。传统工艺技艺展示包括地面基础、木构架、屋面等大木作技艺,地仗油饰和彩画等装饰装修技艺,以及城台城墙修筑工艺。深入挖掘永定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统筹考虑城楼本身、南北广场以及永定门公园的综合利用,使其具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对公众长期开放的能力,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文物活化利用途径。
(三)推进正阳桥遗址考古工作
正阳桥位于正阳门外,与正阳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古都中轴线上的一处重要遗址。正阳桥遗址考古工作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点工作,对于补充完善中轴线上的点性遗产和打造中轴线南段文化探访路线有着重要意义。
2021年9月,考古现场发掘出正阳桥遗址东南侧的镇水兽“霸下”,石兽头朝东北,尾巴内卷,身披鳞甲,俯卧于石条之上,形态生动、浑厚大气、纹路清晰。一般古代重要桥梁在四个方向的燕翅上均设置一具镇水兽,此次发现的遗存应该是正阳桥东南侧的镇水兽,时代推测为明代。本次发现对研究北京城护城河及防御、水利、交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了解正阳桥的地理方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北京中轴线的物质实证。
三、老字号方面工作
东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城区,传统文脉、商脉交融汇聚,孕育和发展出一批匠心独具、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企业。东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老字号工作,近年来不断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在落实国家、市级层面老字号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出台区级政策,支持助力老字号品牌守正创新发展,开展系列老字号宣传和交流推广活动,助力老字号企业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搭建政策体系促进老字号行业发展
为更好落实北京市总体工作部署,促进老字号传承和发展,区内相关部门通过持续与老字号企业、外脑智库、行业协会走访、交流,了解企业一线生产经营情况及行业发展动态,开展了系列政策促进体系研究工作。2015年印发了《北京市东城区促进老字号发展实施意见》高位统筹全区力量促进老字号传承保护工作。2018年发布《北京市东城区老字号发展白皮书》,在总结东城区老字号发展成果、发展环境、发展瓶颈的同时,为今后一段时期老字号创新经营、文化保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思考。2020年结合王府井申报全国示范步行街契机,针对老字号集聚区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王府井地区老字号发展导则》,指导属地部门和商会在著名商业街区加强老字号引进与评价管理工作。2021年以来,着重加强老字号与新消费相结合,在我区《东城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老字号传承保护、集聚发展等重点任务,调动全区资源推动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
(二)积极引导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
推介老字号企业对接区内二十余处疏解空间备选开店,近3年积极协助区内8家优质老品牌申报通过北京市老字号资质认证。支持辖区老字号企业申报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项目支持,近三年来共支持东城区老字号企业门店建设、创新开发等项目1000余万元。老字号企业创新能力和收益逐步提升。东安市场定位“北京最潮的沉浸式买手制百货”,创新特色消费场景。北京稻香村在创业原址挂起“零号店”招牌,提供新中式糕点、京味茶饮和文创周边产品。东来顺携手盒马鲜生打造联名款年味水饺在线上线下进行售卖。吴裕泰自主开发上市19款有机茶,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萃华楼利用新店实现品牌复张营业,并取得米其林一星评价,成功进军餐饮中高端市场。
(三)搭建多元交流展示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
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协调优势,结合王府井国际品牌节、消费启动季等大型活动,搭建老字号宣传展示平台,拉近老字号与消费者距离。先后组织举办王府井中华老字号技艺展、老字号篆刻艺术展、老字号进社区、进科技园区等活动。通过现场展卖、非遗技艺体验、直播互动等综合手段,激发市民关注老字号、喜爱老字号,增加老字号受众群体。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老字号线上宣传推广量超100万人次,为老字号企业新增点赞关注人群近3万人。联合区老字号协会推动非遗+老字号产品服务管理平台入驻微拍堂APP,加强老字号线上商城平台的对接及产品推广,目前合作产品已超过130个。
(四)广泛宣传推动老字号文化挖掘与消费提升
充分整合各类宣传渠道资源加强老字号企业社会曝光度,提升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先后与北京电视台《北京议事厅》《这里是北京》栏目合作推出老字号专题节目,讲述老字号与东城区共荣共生历史故事。拍摄鲜鱼口美食、景泰蓝制作工艺宣传节目上线歌华数字频道。在前门步行街开展老字号探店直播活动等,引导老字号探索直播等新兴传播渠道。疫情发生以来,老字号企业求新求变,积极发力线上营销。珐琅厂组织企业员工探索大师直播带货。东安市场2020年参与市商务局主办首届北京网络直播大赛,并获得“老字号”组冠军。吴裕泰2021年正式组建直播小组,探索“老字号+文化+体验”新营销模式,老字号传播宣传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反响良好。
下一阶段,我区将在鼓励老字号企业传承发展的同时,结合“两区”开放及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历史机遇,进一步探索引导老字号与新消费相结合,与国潮复兴相结合,开发创新单品、丰富营销渠道、创新消费场景,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为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供给,助力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努力方向
讲好中轴故事不但要保护和展示城市历史遗存,展现文化价值,更要吸引民众知晓、参与、监督、受益,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依托数字科技让文化遗产在更大范围活起来、动起来、响起来,能够让千年文脉历久弥新,从而进一步推动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东城区还将继续肩挑老城保护历史新使命,着力发挥中轴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独特的标识作用,持续推动中轴线社会价值创新,打造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发展轴。结合中轴线周边业态整合提升和新文化功能引入,实现传统魅力的展示与旅游体验、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等功能的融合发展,打通文化链与价值链的联接,让文化既开花又结果,为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申遗工作步履不停,老城保护未来可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城区将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握好古都保护“接力棒”,跑出中轴申遗“加速度”,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做好中轴线文物保护及宣传工作,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持续发挥中轴线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的“硬支撑”,做实做好文化文明“敬”字文章,努力实现市民崇文礼敬、老城焕发新生。
衷心感谢您对东城区文物保护事业的关心,在未来文物保护工作中,希望进一步得到您的关注与支持。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11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