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东城区第十五届一次会议第178号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A类)

日期:2022-06-21 15:48    来源:

字号:        

张志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东城区如何在中轴线申遗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申遗背景概况及东城区在全盘格局的关键地位

北京中轴线形成于元代,后经明清两代赓续、发展和完善,形成世界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纵轴。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建筑,它是七百多年来作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古都北京选址、规划、建设的轴线,据此确定了城市的几何中心、布局方向。自永定门发端,由南向北贯穿至钟鼓楼,把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统筹联携;全城富集的各种品级、类型、功能的构建对象,均围绕此轴的线位来规划营造,以趋向东西对称的秩序,来勾勒全城功能、资源、市政空间和环境的合理布局,也体现了市政优化配置与资源深度整合,以此塑造理性、秩序、和谐、韵律的城市风格。

早在2012年,国家文物局就正式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预备名单》。全市层面自2017年起就在全力部署申遗的各环节工作,目前整体已步入“冲刺”阶段,按计划准备在2023年自国家层面正式提交申报文本,争取在次年的世界遗产大会讨论该项目是否具备资格列入世遗。

经市文物局代表市委、市政府委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机构编制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和中轴线申遗申报文本,调研明确了申遗对象是北京老城7.8公里长的传统中轴线脉,其范围包括线位核心遗产及周边地区;初步测算,遗产申报区域面积468公顷,缓冲区区域面积4674公顷,总计5142公顷,涉及核心遗产节点14项。据此,东城区相当广袤的辖界面积和数量庞大的史迹都被纳入进来,其中又以永定门、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社稷坛、太庙、故宫、北京鼓楼及钟楼11项核心遗产节点都统属于东城,可谓自战略层面来权衡比重之重、责任之大,东城的作为势将影响申遗成败,立足区情为此发挥关键作用,是长期以来东城区政府关注、研究、攻坚克难去落实的重点任务。

二、立足区级事权加强区属自管核心遗产保护和开发

1.推进永定门城楼修缮和活化利用

永定门城楼是区自管产的未核定等级不可移动文物,自区层面落实行政具备较高的自主权、操作权。作为支持申遗的重点工作,区文旅局现正牵头推进“永定门城楼保护和展示利用项目”,自2020年已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着手编制城楼的展示利用初期方案;2021年组织古建专家对城楼整体结构安全进行详细的现场踏勘,形成专家意见并融入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承担的保护利用方案;同年,正式将两方案整合为一套整体向上级汇报,现已征得北京市文物局原则通过。

1)城楼修缮养护:本着将现存建筑形制、结构体系总体得以保持的原则,对屋面、墙体、大木梁架、门窗装修、楼地面、台基、油饰彩画等各个部位进行局部修缮保护。基于该方案,永定门城楼将在不损伤本体结构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采用传统修缮工艺保持古建筑原有的美学意蕴和历史信息。为还原其真实性,在此次修缮过程中将拆除城楼后期搭建的二楼夹层,同步完成公共空间提升;改造电力系统,解决夜景照明及多媒体展陈用电需求;完善配套设施,更好保护建筑安全;揭露局部建筑结构,展示出古建筑传统工艺做法,既为文物活化创造条件,又落地于配合更高层次的展览展示要求。

2)展陈设计提升:在中轴线整体定位的基础上,将深入挖掘城楼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使其具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对公众长期开放的接待能力。创新思考市场化运作模式,统筹考虑城楼本体、南北广场以及永定门公园的综合利用,做足“夜地标、夜经济”文章,确保活化利用可持续发展。城楼内部展示方案将紧密结合中轴线申遗主题,以城楼整体作为一个“原大”模型,重点展示古代建筑的建造技术、工艺和材料,兼顾阐述文物本身的历史脉络,以体现古代城楼营造之美与社会地位。规划打造五大主题内容:永定故事、中轴展望、永定技艺、传承体验和书香永定,即分别围绕:展示永定门的历史沿革及重建过程;展示北京当代中轴线上各重要节点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城楼本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工艺技艺作展示;依托多功能空间,富集临时展览、会议及古建筑工艺技艺传承活动;为游客提供文化阅读休憩空间与公共服务。

2.落实钟鼓楼结构安全检测、木构抢险工程,推进文物展陈提升

北京钟楼、鼓楼是在市文物局产权下、交由区属的专门文保所管理开放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由我区驻原址开发、使用近40年,行政具备较高的话事权、决策参与权和操作权。近年来,我区为争取向好的申遗前景,在保障文物本体安全、优化固有展陈升级等方面持续做实了多项工作。

1)落实钟楼、鼓楼结构安全检测:委托第三方资质单位,根据对两座古建筑前期病害的初步踏勘和分析情况,对其实施基于高新科技保护技术植入的勘察检测和结构稳定性评估。主要包括建筑资料收集梳理和踏勘、本体现状测绘、材料强度检测、主体结构病害调查及病害分析与评估、重点细部构件的检测、地基与承重基础检测评估、建筑结构体系分析与整体结构稳定性评估等。在科研基础上,又组织服务单位对文物保护工程提出适修性建议,及对钟楼自动化监测与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勾画可研思路。

2)对安全隐患突发恶化的木构组织抢险修缮:2020年,鼓楼一侧屋面翼角下方擎檐柱旧有安全隐患发展趋重。经区文旅局紧急组织部署,委托第三方资质单位开展擎檐柱抢险加固工程。在时间紧迫的逆境下攻坚克难,优化方案中关于拉杆、抱箍的节点设计,使抱箍受力更为合理;在满足结构要求前提下,尽可能避让人行高度,以利开展巡查检修;强化柱根、栏板易腐部位的防腐处理;施工前不忘对平座层木结构采取防护措施,避免连带性振动损伤,稳妥又及时地化险为夷。

3)启动鼓楼展陈提升项目:区文旅局于2020年牵头成立区层面的鼓楼展陈提升项目工作专班,后续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设计方案评审会,确定由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鼓楼展陈提升方案的深化设计。该项目现已由市文物局统筹指导,将依托司时中心的古建本体,以“时间的故事”为主题,利用多媒体沉浸投影、VR虚拟漫游、透明互动屏等潮流展示活化手段,让游客更加深入体味古都发展的历史,依托高新科技植入的沉浸式体验领略皇家建筑及传统司时文化的魅力。

二、挖掘南中轴历史文化遗产要素,丰富轴位载体内涵

1.提升永定门城楼北侧出土御道的保护地位

早在2004年,随原崇文区选址永定门遗址北侧实施南中轴路改造工程的推进,出土了两组沿南北分布、以花岗岩条石铺就的原始市政路面。经考古报告初步推断,此系清代营修的永定门御道石板料遗存,历后世破改形成散乱格局。次年经永定门城楼复建面世,该石板路面经过简单修葺清整,一直保留在发掘原位接受社会观瞻而保存至今,但长期并未落实对其进行系统性学术考据研究,也并未按南中轴重要遗产节点的附属构成,赋予其为法定文物身份。

为有效补充和保护南中轴文化遗产要素,解决前期研究停滞的遗憾,区文旅局正式于2021年初启动针对该石衢残址的文物价值评估认定项目,并于是年3月完成认定分析报告,最终确认其系由始建清雍正年间的永定门北段御道演变而来,历清末民初修葺改造了部分形制,又在1924年至1930年代初因市政铺设有轨电车轨道而被翻动、破改至中央线位两侧。经业内专家审核判定,其符合南中轴线位的历史文脉,并呈现了民国时期市政道路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吻合文物五大价值中的若干标准,结合申遗工作意义,建议提升为等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年秋,经区文物部门借助市文物局正当开展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遴选工作,在主动反复沟通争取提名,配合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落实现场勘查、采集信息、参与完成申报文本编制,遂经呈报市政府核定公布,以“永定门御道遗存”为定名,成功将其新晋为一项独立的市级法定文物。

2.完善对正阳桥疏渠记方碑的文史挖掘与保护利用

正阳桥疏渠记方碑,刊立于清乾隆年间,现为市级文保单位。经我区文物部门考证,碑文记载了乾隆皇帝整治天桥以南河渠工程的经过,方碑最初设于天桥桥面东南侧,嘉庆时被向东挪移至红庙街原宏济寺保存。该石刻文物最初位于北京中轴线,从碑文内容和位置关系来看,是与南中轴天桥地区道路和水系的历史环境紧密联系的重要实物见证。我区响应市政府部署,遂将方碑的保护展示与寺庙旧址的环境整治纳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目标即“实施正阳桥疏渠记方碑保护与展示,同步开展所在院落空间及周边环境整治,形成联系天桥文化景观的探访路线”。

结合中轴线申遗工作具体要求,区文旅局现正牵头持续推进方碑的保护展示项目。已委托第三方资质单位,先后完成针对经幢型石碑本体的结构安全检测、基于病害评估及修复实验的科研项目,相关报告均已结题,既为下一步研提具体的保护和展示方案提供依据,又借助数字化测绘、字口虚拟复原等高新科技,考补出曾因历史沿革风化漫漶的东、北立面大部分文字刊刻,成功以创新手段再现了遗失的大量满文,以目前掌握的碑文信息量,确认超过昔日打造在天桥路口绿化园带的碑刻复制品(并纠正了其复刻讹误),即将大幅提升原碑的文化内涵。目前依托市文物局委托天津大学编制双碑迁移论证方案,最终结论是否挪移、如何斟酌展示方式和定位,需等天桥考古任务有所结论后才能续行。

3.开展正阳桥遗址考古

正阳桥在历史上位于正阳门外、箭楼本体南侧,是南中轴线靠北的一处重要遗址。遗址考古已纳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对于补充完善南、北中轴线两段结合点位的关键遗产节点,和打造中轴线南段文化探访路线有着重要意义,对研究京城护城河及防御、水利、交通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我区积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正阳桥遗址考古为主动考古,按照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2021】第7号专题会议纪要推进。区文旅局牵头落实第一期考古时,三次组织现场工作推进会,协调前门街道、绿化二队、天街集团共同配合市文研所进场考古发掘,同时协助部署了现场的安全、环保、渣土防尘、人员管控等相关作业。去年一期成果出土原桥体东南方向的大型镇水兽石雕一座,经与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通过“北京时间”客户端,在前门考古现场进行了面向社会的宣传直播,取得了来自民众的良性评价和高度关注。

在新冠疫情控制开年不利的局势下,区文旅局再次鼓足动员,已充分做好开展遗址二期考古发掘的筹备,前后共组织五次现场踏勘,与考古项目涉及单位进行充分沟通,联合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总结结合前期工作特点与操作经验、确定二期考古点位,敦促其制定二期考古方案,并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目前正阳桥遗址二期考古项目已取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发掘证照,并借助市文物局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确定工作方向、落实了资金渠道。

四、抢救与预防性保护并重,提高文物精细化管理水平

东城区数量庞大的法定文物是老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分布在中轴线核心区、缓冲区的资源占比较大。近年来,区文旅局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理念已实现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维护”并重。

2021年,启动对区属所有区级文保单位开展现状复核,统一配套实施结构安全检测评估。模仿 “中西医结合”诊断病例,工程师除根据保护工程经验进行肉眼判断,如观察木结构梁架、屋檐是否有水渍来判断老建筑屋面渗漏情况;也使用阻力仪探击木柱,判断内部是否空朽,或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扫平仪、红外热成像,进行数据化的检测方法来辅助判别深度病害;汇总分析时,结合卡尺测量数据再拍照记录,绘制成为具象化的病害图,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理念,将“文物病历本”数据同步云端管理,实现一物一档,一物一套全景VR数据,即“一图三库”的监测管理档案。58项区保就此建立了动态化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病例”,包含钟楼西北角墁坡道存放的成寿寺皇帝敕谕碑(明正德成寿寺敕禁碑),相关风险点信息均已纳入数据台账。下一步计划分批普及至其它等级文物,将含盖更多区属产权的中轴线缓冲区遗产,预期可与一定周期后的采集进行监测对比,区分轻重缓急、分类施策,按照风险、区位、权属三个筛选原则,便于优先解决相对危重对象的风险;在实现属地文物安全责任的科学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下,也能有效提升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管理水平。

五、配合区政府落实中轴线周边非首都功能疏解整促

中轴线遗产可持续保护和建设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首都社会发展问题,应放在首都核心区建设的高度,放在事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大局的高度,逐步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或改善。

中轴线地处老城中心,是首都功能最集中的核心地带。东城区在中轴线申遗发挥关键作用,在顶层决策面离不开按照京津冀“一核两翼”的战略布局,实现非首都功能向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城区外围转移。北京中轴线那些破坏历史景观和历史环境的建筑属于有必要疏解的对象,应争取在一定时期内连贯编制中短期任务,解决一批拆迁腾退的老大难问题。

近年,东城区政府已在市政府指导下,陆续有效实现了就天坛、社稷坛、太庙等高等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局部区域、或周边地段疏解人口的计划。以区文旅局配合区房地部门、安定门街道办负责疏解整促的钟鼓楼周围地区为例,无论是从古建筑俯瞰,还是深入街道院落,都落实了大量需要整改的目标。在区域功能上,削弱现在过度发展的商业功能,除了保留历史上传统商业格局,其它分布在街巷的商业经营网点要撤出,只保留为生活服务的便民商业网点。恢复文化和居住功能,设法降低人口密度,释放大量人口聚集占用的城市环境资源。在此基础上,街道、胡同、院落分布、走向、都要根据历史原貌或风貌进行调整、改建、改善,建筑物的项部、外立面、材料、颜色也要一并进行综合整治,达到与传统中轴线风貌相协调的境界。

这类情况还有天安门广场东侧地区、正阳门至天桥两侧周围地区,也要纳入恢复中轴线历史环境的范围,完成深化整改。这样做,不仅恢复中轴线的历史文化环境,还对城区生活环境的全面优化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六、发挥市场主体能动,开创中轴线及周边文物活化利用新空间

2021年秋,我区协助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的主办的“会馆有戏”系列演出拉开序幕,利用位于前门鲜鱼口历史街区的青云胡同颜料会馆云集了北京演艺集团各院团的青年艺术家进行常态化演出。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颜料会馆以国风舞台形式回归人们视线,探索前门地区会馆空间合理有效利用,拉动前门三里河一带文化消费,为中轴沿线增加品质文化内容。同期,“2021北京古建音乐季”落地百年古建智珠寺旧址,这也是东城区“中轴线上”系列文化活动植入知名遗产平台的精彩呈现。活动策划也充分选取钟鼓楼等中轴线遗产点位,及轴线北端外延的宏恩观等文物资源来打造演出场地,邀请知名音乐家和文化学者,以古建空间为舞台,以音乐为媒,用艺术手法讲述中轴线故事,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添彩助力。如在钟鼓楼邀请尹飞与进击打击乐团进行表演,让老百姓置身体会钟鼓楼24节气击鼓仪式感及“暮鼓晨钟”的市井烟火气息;在宏恩观开启古建会客厅,邀请音乐家与建筑师即兴表演,探讨古建空间承载艺术形式的多种可能。

七、重视中轴线活态遗存打造文化品牌矩阵

北京雨燕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是古都独特的乡土记忆,也是首都文化符号与中轴线上的活态遗存。正阳门作为古都北京标志性的历史建筑,是中轴线上重要的遗产点,也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北京雨燕族群繁殖地。结合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正阳门着眼探索中轴线遗产资源特色,强化文化内涵发掘与资源活化利用,借助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点“正阳门城、箭楼”以及栖息正阳门上的活态文化遗产“北京雨燕”等文化元素,充分激发中轴线遗产活力,在新媒体时代与5G新生活的大背景下,尝试打造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

就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正阳门多年来开展北京雨燕栖息对木质古建影响的量化研究,多措并举助力北京雨燕生物多样性保护,截止2021年10月,已取得近10万小时的珍贵数据,为日后国际性研究与保护积累了大量科研数据;文创品牌开发方面,一是强化公众传播,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手段,借助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利用跨界融合的创新形式,扩大北京雨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前,依据“北京雨燕”的迁徙习性,结合申遗保护,正阳门推出了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雨燕精神为核心的青少年教育课程与博物馆精品研学活动,以及雨燕相关的文创产品,并始终以国际化视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轴线文化遗产内涵,助力提升中轴线的国际认知。

相关情况汇报完毕。衷心感谢您对我区在中轴线申遗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期待和工作建议。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