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东城区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提案》我局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注。现将有关事项汇报如下: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部署,东城区充分贯彻“崇文争先”理念,做实“六字文章”,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文物活化利用顶层设计出发,聚焦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多元文物产权资源主动性,形成东城文物保护利用“一盘棋”,加强释放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东城范式,为全国文物活化利用探索新路径。
一、我区文物活化利用总体情况
(一)我区文物开放基本情况
目前东城区辖区内有不可移动文物357项374处,实现开放的文物有100处,占全部文物总数的27%,其中按照文物等级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30处;按照权属分:中央产权的文物17处,市级产权的文物30处,区级产权的文物38处,宗教产权的文物11处,社会企业产权的文物2处,另外还有混合产权的文物2处。
(二)全区文物活化利用情况
我区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1.配合中轴线申遗,加大重点文物开放和展陈提升
1)鼓楼展陈提升项目
鼓楼位于中轴线北端,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我区启动鼓楼展陈提升工作。2020年初成立鼓楼展陈提升项目工作专班,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设计方案评审会等,确定由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鼓楼展陈提升方案的深化设计,将在今年完成布展并向社会开放。鼓楼展陈将依托建筑本体,以“时间的故事”为主题,利用多媒体沉浸投影、VR虚拟漫游、透明互动屏等展示手段,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钟鼓楼的历史文化,沉浸式感受报时文化和钟鼓楼魅力。
2)永定门展陈设计项目
永定门城楼位于中轴线南端,属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永定门城楼展示方案将以中轴线申遗为核心,以城楼整体作为一个“原大”模型,重点展示古代建筑的建造技术、工艺和材料,以及文物本身的历史脉络,以体现古代建筑之美。
3)正阳桥疏渠记方碑保护展示项目
正阳桥疏渠记方碑位于红庙街78号,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结合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有关要求,我区于2020年启动了正阳桥疏渠记方碑的保护展示项目,目前市文物局委托天津大学编制双碑迁移论证方案,最终结论是否挪移需等天桥考古结束后,才能有定论。我区承担的方碑病害评估及修复试验报告已结题,为下一步保护方案编制提供依据。
2.以开放利用为导向,推动重点文物修缮和利用
1)中法大学旧址修缮开放项目
中法大学旧址在2017年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修缮项目,按照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的整体部署进行修缮和布展。去年十一期间,首次以红色展览的形式向社会开放,接受预约参观。
2)东堂子胡同4、6号开放利用项目
东堂子胡同4、6号文物保护工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我区历经数年并投入9000余万元对该文物建筑实施腾退修缮工作。在今后的活化利用上,一是深挖活化利用潜能,形成概念规划。以“伍连德中国疾控文化传播基地”为核心,从基础情况、发展定位、功能板块、空间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就东堂子4、6号院落利用做了探索性规划。二是广邀社会单位参与,形成利用范式。以“揭榜挂帅”的形式面向意向合作机构发布了《东堂子4-6号大健康文化传播基地招募合作机构方案》。收到包括中国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华盖资本等多家社会单位提交了项目运营策划方案,听取各方针对东堂子4-6号利用保护的初步工作方案,并分别给予了修改意见。三是考量赋能潜力影响,达成战略协议。经充分调研和论证方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医疗卫生产业转化、科研创新、公共卫生宣传与科普等内容,助力东城提升医疗水平、赋能健康文化产业发展,搭建科技学术创新平台、拓展社会公共服务、助力城市保护更新、拓宽国际交流合作。
3)宏恩观活化利用项目
宏恩观原为道教寺庙,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京诚集团管理使用。宏恩观主体所在的张旺胡同4号、豆腐池胡同21、23号院已完成腾退,京诚集团正在对其进行环境整治和保护修缮工作。待修缮完成后,计划将宏恩观打造成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主题书吧和文化沙龙四个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场所。
3.拓展文物场所的使用方式,探索引进新文化、新业态
1)古建音乐季
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电影局及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协会、北京古建馨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北京古建音乐季”,选取了八处(其中东城区6处)文物场所,以“古建+音乐”的新型消费形式,支持社会多元力量利用古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音乐产品与文化服务。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跨界演出,形成具有活力、传播度的内容矩阵,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引发行业内外的一致好评,该项目已入围第九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文化品牌榜。
2)会馆有戏
由市委宣传部主办,东城区委宣传部、北京演艺集团承办,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前门街道、天街集团协办的“会馆有戏”,利用会馆资源优势,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通过注入文艺院团资源,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系列演出,探索会馆活化利用的新机制,彰显会馆文化的新时代价值。目前汇聚北京演艺集团各院团的优秀中青年力量,已推出多场精品演出节目。
3)宁郡王府活化利用项目
宁郡王府由国家话剧院和京诚集团管理使用。其中国家话剧院管理使用部分的腾退修缮工作已于2019年完成,并计划将该部分打造成为国家话剧院戏剧馆。戏剧馆集戏剧创排、交流、普及、孵化等功能于一体,整合资源,融合发展,以满足艺术生产、艺术教育和市场运营需求,形成戏剧生产基地。
4.引进社会力量开展多方共赢合作模式
1)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是我区首次引进社会力量进行文物的活化利用,创新引入社会资本设计可持续的多方合作模式,尝试市场化运作的文物合理利用新路径。(1)由第三方出资运作。以“委托经营管理”的方式与新世界集团K11合作,K11 在合同期限内出资独家运作,实现IP影响力扩大与增值,合同期内运营方需接受政府绩效目标考核。(2)“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互利模式。项目名称、标识,故居IP所有权均归政府所有,合同期内运营方需接受政府绩效目标考核。政府给出三年涵养期使其孵化品牌,之后每一年度向政府捐赠人民币100万元整,专项用于东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3)政府承担公益布展文化普及职能。区文旅局承担设计制作馆内《曹雪芹故居陈列》,对院落公共空间进行文化艺术性布展,打造建构性、知识性、智慧性和心灵性的展览。
2)智珠寺属佛教协会产权,是北京市首家引进企业自筹资金进行修缮并进行运营的文物单位。2012年,作为亚太地区古迹保护的典范,智珠寺古建筑群保护工程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这也是北京建筑首获此殊荣。智珠寺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用全新的业态,比如沉浸式光影艺术、瑜伽、古典音乐会、中外文化交流等,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点。我区相关职能部门对智珠寺予以大力支持:(1)对文物保护修缮方案予以审批;(2)对于文物利用方式的探索,给与政策上的最大支持;(3)每年对智珠寺的文物保护和安全工作进行监督与支持;(4)对智珠寺周边环境进行优化、整治、提升,改善活动场所环境和安全设施。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物建筑开放导则》等文件精神,做好我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
(一)高位统筹我区文物开放利用工作
充分利用好首规委协调机制、市级全国文化中心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央、市级文物产权单位的统筹协调工作,同时在区级层面成立全区文物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利用区外联办等部门,与相关中央、市属、部队等产权单位建立文物利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会沟通问题,完善全区文物利用工作的顶层设计。
(二)研究出台《关于促进东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合理利用的专项政策》
2017年至2018年我区聘请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编撰了《东城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利用策略》报告书;目前正在编制《东城区文物建筑合理利用专项政策》,将结合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开放导则》的精神,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全区文物利用工作。将明确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准入门槛、退出机制、业态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以及监管机制等内容。
(三)加大开放力度
将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有序推进,计划利用15年时间(2021年-2035年),以5年为一阶段制定各项开放利用项目,逐步提高文物开放率,最终实现“应开尽开”的目标。
我区计划结合中轴线申遗三年行动计划、平安大街环境整治、长安街南北纵深一公里环境提升等工作,推动实施各项有关文物开放利用项目,力求在我区形成“一轴两线多片”(即中轴线、平安大街沿线、长安街沿线和前门、东四、东交民巷、北大红楼等多个历史文化展示片区)的文物开放整体格局,推动文物开放利用示范性标杆项目落地,强化文物开放利用的聚集效应。主要计划开展以下工作项目:
1.重点打造四个历史文化展示片区项目
一是前门会馆历史文化展示区:前门地区是我区会馆类文物较为集中的区域。计划在前期已实施开放利用的临汾会馆、贵州会馆、吉州会馆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福建汀州会馆北馆等前门地区会馆类文物利用工作。与天街集团等区属企业配合,进一步加强空置会馆的利用力度,增加该地区文物开放率。
二是东四胡同历史文化展示片区:东四地区是我区传统民居类文物较为集中的区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胡同文化。近几年的街区整治工作效果卓著,近期计划通过现场设立说明牌、网络云等手段进行外观展示和线上展示。
三是东交民巷近现代历史文化展示片区:东交民巷地区是我区近现代西式建筑文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大多建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清晚期,是天然的爱国主义教育地。计划在立足国家博物馆、法院博物馆、警察博物馆三处现有开放文物单位的基础上,通过探访路线设计,将东交民巷地区各文物建筑和历史事件有机串联起来。考虑到东交民巷地区各文物建筑以中央和市级单位办公为主的使用形态,近期暂不在该地区推动更多文物建筑的内部开放,游客参观时,以参观街区风貌和了解历史事件为主,以建筑物内参观为辅。
四是北大红楼革命历史文化展示片区:东城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发源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大批革命先辈,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高君宇、瞿秋白、何孟雄、王荷波、陈毅等都曾在东城这片热土上留下过深深足迹。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通过红色文化探访线路设计,以北京大学红楼为核心,串联起陈独秀旧居等众多革命文化遗存,打造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展示区。
2、加大区属产权文物的开放力度
结合落实北京市新总规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我区不可移动文物腾退修缮力度,加强对散落无主文物的有效管理,减少文物空置数量,提高文物利用效率。力争在2035年底前,实现我区区属(含混合产中有区属部分的)非涉密、具备开放条件的不可移动文物100%以适当形式开放。
一是加大文物腾退力度。区属文物中还有居民居住的44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京诚集团和天街集团管理的直管公房,因此需要合理规划文物腾退和修缮计划,为进一步开放利用创造条件。
二是落实迁建未实施文物。目前我区区属不可移动文物中有6处迁建项目尚未落实,包括武圣禅林、安徽太平县会馆、湖北会馆、崇恩观、财神庙、古刹白衣送子禅林。为实现区属文物的开放目标,需督促相关单位落实迁建工作。
3.协调推进央产、市产等非区属文物开放利用工作
以“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北京市新总规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要求,统筹做好文物保护、腾退开放和综合利用工作。对于教育、办公使用的不可移动文物,可创造条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办公秩序的前提下,划定开放时段和开放区域,实行限时限区域开放。
(四)拓展文物使用方式
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创新与完善,适度拓宽文物场所进行商业活动的标准,选取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允许举行一定规模的活动、演出等,举办方须向相关部门报备,文物部门就使用过程中文物的安全与保护制定规范、推进地面建筑使用用途变更;消防部门就场景布设、敷设线路、安全标识、灯光等方面出台标准,。充分利用“故宫以东”品牌平台,实施“文物+”战略,促进文物与教育、科技、旅游、传媒、设计、游戏等产业合作,将文物的物理空间、数字化虚拟场景、无形资产、文化价值等与新业态、新消费结合,最大可能地展现文物建筑的多元价值。将持续开展“会馆有戏”和“古建音乐季”活动,将更多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纳入其中,扩大文物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五)带动周边连片开发
结合街区更新,将文物的活化利用与周边建筑、街区定位进行统筹考虑,通过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带来的人气集聚与创意聚集,带动文创产品、相关产业的入驻及规模化的经济发展,通过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相关要素的业态组合,创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并打造一站式的消费服务 。
在文物相对聚集的区域,比如前门地区,可将周边临近的几处文物打包,共同开发利用,实现连片开发。
(六)拓宽渠道,鼓励社会力量进入
一是建立数字化文物资源共享平台,包括文物资源情况、展览展示活动、文创产品、政府采购信息、拟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筑名单等,方便公众和企业查询相关信息和参与。
二是成立专业运营平台统筹全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负责与有意向参与活化利用的企业进行信息对接、政策咨询、项目受理并预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等。
三是成立文物保护基金。平台社会化运营的收入可纳入文物保护基金,充实文物保护基金池,再由文物保护基金出资支持文物后续的修缮和保养维护,形成“自造血”功能,实现文物保护投入与收益的平衡。同时接受社会捐赠、公益募捐、金融手段等多种形式引入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文物腾退、修缮、开放利用等不同环节中来,以解决单纯政府投入,导致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运营平台与文物保护基金之间的正向联动。
四是以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平台,及时总结提炼文物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加大与流量平台的合作,吸引更多人参与活动;发起文物守护人计划,选择文化价值高、具备活化利用条件的文物场所,由运营平台向社会公布,招募文物守护人,组织专家成立推荐委员会,遴选合适的人选担任,向社会募集资金并参与文物活化利用工作中,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北京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东城区地据老北京城的核心位置,是北京市文物古迹最丰富,分布最集中,历史文化保护区数量最多的城区之一。作为北京古建筑最为集中的老城区,东城区历来重视文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我局将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指示精神,“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打造东城区历史文化保护的“金名片”,为申请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东城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心,在未来的工作中,希望进一步得到您的关注与支持。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