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145号提案的办理答复意见(A类)

日期:2021-10-09 13:45    来源:

字号:        

   

李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东城本土文化校园课程体系’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您的提案与东城的远景规划及我们正在推进的东城区学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不谋而合,我们认为东城应有东城的育人特色,东城学生应有东城的印记,我们将把您的建议纳入工作计划,逐步建立“东城本土文化校园课程体系”。

一、我们认识相统一

文化是东城发展的根基,而作为校园作为培养学生的沃土,传统文化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一个国家、民族,只有知道了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继承、维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我们华夏民族的“根”和“魂”,才是这个国家、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这个民族发展繁荣的最深沉的力量,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我们的实践与您提案相吻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东城区传统文化的教育被称为“底色工程”,通过东城区教委的推广,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

例如:

(一)史家胡同小学的博物馆课程

充分利用北京市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向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课程目标——开放性

博物馆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在时空上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边界,并向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无限延伸。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和个性的创意表达,促使其在无边界的课程中获得思维和眼界的拓展,目标锁定的是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核心素养的发展问题。

2.课程框架——系统性

1)《漫步国博》系列课程框架结构

《漫步国博》系列课程,定位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进行学习的课程。该课程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能够直面真实的文物,能够通过文物看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生命繁衍等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展进步的历史脉络,并而完成从认知到规则的学习过程。该系列课程共分为四个单元,34个教学主题,课程整体设计遵循了工具性——功能性——工艺性——文化性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课程把博物馆里一件件冷冰冰的文物生活化,让它们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贴合,赋予博物馆课程一种生命力。渗透与传达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德。

2)《博悟之旅》系列课程框架

《博悟之旅》系列课程是以学校20余年“和谐教育”理念实施为依托,以“种子”计划中五大意识培养为内涵特色的课程。该课程透过博物馆内的文物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诠释创造、尊重、责任、生命、规则五大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文物背后的内涵故事,紧紧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该系列课程以文物为载体将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汇其中,实现教育的“润物无声”。

该系列课程五个主题在编写时都遵循“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进行,并将每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体现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具体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系列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系统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培育学生价值观的一种教育探索。更是“双核”教育落地的有效措施。

3.课程内容——民族性

作为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博物馆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博物馆课程”在内容与资源构建上,凸显了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尊严、民族自信、民族智慧、民族艺术……

课程内容的民族性直接指向的就是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我们从凝固的中华文明物质遗产中汲取营养,开发课程,从家国情怀、民族根脉的角度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具备了坚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4.课程实施——综合性

“博物馆课程”涵盖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品生、品社、劳技、信息、综实等小学阶段的12门学科,覆盖学科率为92.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全学科介入,打破学科边界,以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学科的知识的联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学科教学内容实现有机整合。综合性的课程实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中得以发展。

5.课程评价——发展性

评价是促进课程改革的一把标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系列课程》是全国首例,现有的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量规与量表均没有完全适用的。我们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与课程理念等,研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系列课程》的评价体系,其关注的是学生发展与获得。

(二)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故宫课程群

学校充分利用东城区的文化资源故宫,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充分融合,形成故宫文化有机融入各学科的故宫课程群,为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了解东城文化,深刻东城烙印提供平台。

1.故宫课程群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方面是“故宫”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故宫的景观、历史等;

第二方面是“故宫”拓展课程,主要内容是各个学科与故宫博物院相结合,比如《故宫双语导游》《故宫中的对联》《故宫中的书法》《故宫中的瓷器》《故宫中的几何》《故宫中的物理》《故宫中的化学》《故宫中的环保》《故宫中的历史人物》等;

第三方面是“故宫”融合课程,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综合,比如《故宫与中华文化》《故宫与现代科技》《故宫与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保护与开发》等。

目前,故宫课程群已经构建成“三层次、四领域”的立体课程架构。“三层次”是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融合课程;“四领域”是指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生活与健康,艺术与审美。

2.故宫课程纲要

(1)一般项目

1.课程名称

2.开发教师

3.教学材料(改编、创编、选编)

4.课程类型: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或综合课程

5.授课时间:指完成课程内容需多长时间

6.授课对象

(2)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一旦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依据。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下列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回答后,才能开始确定课程目标。

目标是有层次的,通常依次分解为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是比较笼统的、宽泛的目标,教学目标是具体的、细化的目标。它们还可以继续分解成若干层次,如单元目标和课程目标。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者对有关社会、学生和知识的信息掌握的越全面,教育目标就越全面、越恰当、越细化。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及活动安排。课程内容的成果通常包括教学大纲、内容主题、练习等。课程内容必须重点明确、从易到难、并具有针对性,要避免不加选择地采用外来课程内容及方案。

还有很多学校都在推进的京剧课程、中轴文化课程、御河文化课程等等,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都是建立东城本土文化课程体系的基础。

三、未来的布局

文化是东城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东城区有博物馆之城、戏剧之城、非遗之城、书香之城、中医药之城之说。未来35年东城区教委将引导学校、直属单位以属地内博物馆、文化馆、剧场、展馆乃至非遗传承基地为资源,围绕文化东城即一轴两区五城五带的文化布局开展东城本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以上是我委对“关于建立‘东城本土文化校园课程体系’的建议”的答复意见,有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202169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