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势下对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意见报告如下:
一、东城区现代服务业基本情况
按照统计分类,现代服务业包含商务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东城区商务服务业包含九个中类,分别是组织管理服务、综合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人力资源服务、安全保护服务、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其他商务服务。从近年的发展情况看,组织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在商务服务业中占比靠前,发展势头平稳。
商业服务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2021年一季度,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9%,排名全市第二。其中批发业和零售业仍占主导地位,百货业增速转正,在北京消费季及“燃购东城”消费季各项活动带动下,行业整体呈现回暖趋势。住宿业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稳定,在今年首次出现正增长,餐饮业呈加快复苏态势。
目前国内面积最大、产品最全、服务标准最高的全球级别耐克旗舰店,在全球范围内设计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总营业面积3500平方米的亚洲首家ZARA全球旗舰店相继落户王府井。乐高全国旗舰店、NBA区域旗舰店、ONITSUKA(鬼塚)全球首家精品集合店等相继亮相。同时,王府井引进哈姆雷斯、阿迪达斯、和平菓局等首店、旗舰店、网红特色店95家,占现有存量的63%,经营面积合计5.6万平方米。
二、产业政策情况
“十三五”期间,东城区坚持“高精尖”发展导向,以“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为主线,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导产业发展平稳。文化及相关产业、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稳步壮大。2018年,我区构建“1+5+N”产业政策体系。“1”指《东城区加快文化创新融合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实施意见》这个统领文件,明确金融、信息服务、文化产业为我区重点产业,同时深入推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商务、文化商业、文化体育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5”指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空间利用、人才保障以及营商环境5个方面的支持。“N”指涵盖各类要素的具体支撑政策。按照此内涵,梳理了当时已出台政策,并制定了信息服务业等缺失政策。
政策体系出台后,全区各部门达成了共识,继续制定各类产业政策,并形成了标准统一、梯队扶持的特点,助力高精尖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已制定产业政策24项,较2018年,增加了《东城区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东城区提升民营经济活力 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东城区支持引入京外重点企业的若干措施》《东城区促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东城区人才引进办法(试行)》《东城区人才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和《东城区促进中介服务机构招优选强工作的若干措施》。
三、“文化”产业
2020年,东城区文化产业收入绝对值位居全市第三位,次于海淀区和朝阳区。东城区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总数居全市首位。锋尚文化成为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上市企业,也是同批上市公司中唯一的文化企业。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光线传媒、中文在线等多家国内主板上市文化企业。
从2016年到2020年,东城区每年安排6000万元项目补助资金。通过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贯彻落实“崇文争先”理念。五年来,共有两百余家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打造良好内容口碑和市场化效果的精品力作,助力“大戏东望”品牌建设发展,打造“戏剧之城”。支持王府井书店、三联韬奋书店、更读书社等驻区特色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打造“书香之城”。支持嘉德艺术中心“嘉德典亚艺术周”、希肯琵雅公司“北京流行音乐周”、东方文化公司“全国话剧展演季”等重点品牌文化活动,构建“文化东城”品牌矩阵。
(一)文化金融
2019年12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
部正式批复同意东城区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目前,已建立国家相关部委、北京市、东城区三级联动机制,抓住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政策编制契机,争取中央层面的政策突破和支持。发布《东城区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行动计划(2020年-2021年)》。设立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4亿元的“文菁”文化+产业基金。推出“文创保”“票房保”“税易保”等文化金融产品。引进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东城。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合作举办“2020中国文化金融峰会”。在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银行业的文化专营支行、文化产业管理部、文化金融事业部,以及多家文化担保公司、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文化金融服务平台纷纷落户东城。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是北京市乃至全国文化与金融合作发展的先行区域。
(二)文化消费及项目情况
1.文化消费。以“数字王府井·冰雪购物节”为主题的数字人民币冬奥消费场景试点落户王府井,活动实现了“报名人数、测试次数、执行次数、消费比例”四个全国第一。举办2020“故宫以东,一见如故”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故宫以东”美团旗舰店上线,“故宫以东,一见如故”聚合页在携程推出,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百万粉丝量级大v走进东城重点片区旅拍并发布游记等,带动区内百余家文、商、旅企业联动。
2.文化项目。以打造“故宫以东”文旅品牌为抓手,形成“寻迹”“跃动”“腔调”“骑迹”四大系列 ,22个主题的“故宫以东”系列主题产品包。在场景创新上,与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动漫平台“腾讯动漫”的头部IP《一人之下3》联合打造以“传承经典,寻味北京”主题活动,将东城区文旅地标天坛、王府井、前门大街、南锣鼓巷、五道营胡同在动画中进行还原和呈现。与完美世界公司联合主办“故宫以东,有梦有趣有你”全国校园文创大赛。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北京2022官方特许商品旗舰店在王府井工美大厦隆重开业。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与《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立足“四个中心”,提升“四个服务”,把握产业发展中的新需求、新变局、新特征、新趋势,以“五个东城”建设为指引,构建“1+5+N”产业政策体系4.0版。进一步体现政策的统筹性、协调性、全面性和针对性,加大统筹整合,通盘谋划;做好政策衔接,全局把握各政策口径、门槛;保证重点领域全覆盖,兼顾重点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兼顾短期效果和长期发展;避免相互“踩脚”,加强政策针对性。“1+5+N”产业政策体系4.0版,“1”指《东城区构建新发展格局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个统领性文件。“5”指将原有支持产业发展的5个要素调整为东城区重点发展的五个产业方向,分别对应文化新业态、智能金融、数字经济、智慧健康、新消费。“N”指重点产业发展措施以及其他涵盖各类要素的具体支撑政策。
以“1个统领性文件+5个产业方向实施文件+N项具体措施”构建的“1+5+N”产业政策4.0版,其优势在于:一是重点突出,指明我区重点发展的五个产业方向,即延续了原有的三大产业,又突出“两区”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和内涵,有助于落实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二是层次清晰,实施意见搭配具体措施,即有宏观方向,又有具体落实。
深入实施文化创新工程,培育“文化+”融合发展新生态。坚持“崇文争先”理念,优化提升“一主三副”文化产业格局,支持文化企业申报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和游戏版号。对区内影视类文化企业制作的影视作品,优化审查流程。推动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消费,打造文化与数字融合的标杆。在故宫—王府井—隆福寺地区构建形成“文化金三角”,打造最美“文化+”街区。创建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联合市金融局、市银保监局、人行营管部出台《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文创专营组织机构认定与评估方案》。加快推进文化金融扶持政策落地实施。加快推进示范区服务总中心建设,打造“1+6”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文菁基金启动投资,发挥基金引导作用,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成长性的文化贸易企业。
塑造东城产业特色品牌。以故宫、前门、王府井、隆福寺等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区为核心,整合东城区具有老北京特色的文化、商业、旅游资源,引入多元市场运营主体,打造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的商业店铺、特色活动等。搭建政府、行业专家、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常态化活动社群。聚焦文化传承发展、文娱品牌打造、文旅资源转化,塑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金融特色品牌。抓住“冬奥社区”创建契机,打造东四“文体双奥社区”生活风貌,组织好“东四奥林匹克社区运动会”、“健康东四 运动出彩”全民运动健身健步行、“东四胡同迷你马拉松”等传统品牌,创建“老北京的冰雪节”等特色活动。探索东四“文体国潮街区”规划运作,将“体育特色+文化传承+商业运作”植入东四街区,从内容、形式、传播、节点上进行创新性的深度融合,挖掘街区独特的商业价值,激发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活力态势,打造标杆范本。
高端发展商务服务业。支持市场主体高端化升级,积极落实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等相关政策,重点发展会计、法律、咨询、广告、会展等专业服务,积极培育为新场景新业态提供信息、法律、财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创业孵化等专业服务的机构。对接重点产业协会,积极引入区域型国内外总部企业。探索建立东城区商务服务业运行监测机制,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向,打造高端化商务服务环境。一是提质升级传统消费。以精细服务为抓手,稳定头部消费企业基本盘;以“一店一策”为抓手,推动核心商圈有机更新;以业态更新为抓手,加快重点商业街区品质升级;以品质提升为抓手,促进便民消费提质增效。二是加速培育新兴消费。以品牌孵化为抓手,拓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开展新消费品牌孵化工作,推动商业空间结合自身特色资源,建设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并实现挂牌运营;以科技赋能为抓手,壮大“互联网+零售”新模式;以场景布局为抓手,推动文商旅融合消费扩容;以行动计划为抓手,激发老字号品牌焕新活力。三是持续激发消费活力。以品牌培育为抓手,优化提升服务消费。落实品牌提升计划,抓住后疫情时代和冬奥等契机,提质服务消费供给,培育一批健康、体育、教育等领域服务消费品牌。做好“文化旅游”文章,研究推出文化、旅游、娱乐业优质项目和产品,做强“故宫以东”文旅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拉动服务消费增长。以消费活动为抓手,打响“燃购东城”消费品牌。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统筹全区促消费活动进度和节奏,围绕餐饮、零售、文旅、体育等消费领域,配合“北京消费季”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设置“美食东城、韵味东城、品质东城、悦动东城”四大板块,打响“燃购东城”消费季品牌。四是营造优质消费环境。以服务质量为抓手,营造一流消费环境。鼓励商业主体对标国内外一流服务标准,传承“一团火”精神,提高服务品质、优化服务体验,高标准高品质做好“东城服务”;以营商环境为抓手,释放商业主体发展动能。深化落实新一轮“放管服”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化创新示范项目。
北京市东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6月2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