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常青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关注老年人健康服务管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卫健委高度重视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协同推动东城区老龄事业发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不断提升老年群体对“健康东城”、“幸福东城”、“智慧东城”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 充分认识国家、市、区老龄化人口形势
(一)坚持开展老龄人口监测,做到“底数清”
国家在八十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了人口数量,提高了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自1999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标志着中国正式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7%,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2020年,我国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近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截止2019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已达371.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7.2%,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367.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6.4%,北京市城区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口的2/3,北京市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是82.2岁,预计到2035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要超过600万人。
根据《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数据,近十年,东城区人口老龄化比重持续提升,2011年60岁以上人口16.6万人,占比全区常住人口18.2%,65岁以上老年人口11.9万人,占比13.1% 。2019年,东城区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7.4万人,占比达21.9%,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5万人,占比17%,老年人口增速加快,老年健康和社会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二)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实现“情况明”
老年期是身体机能逐渐衰弱的特殊时期,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变化以及老年多种慢病共存,老年人缺乏关注与慰藉,会产生机能丧失感、生存孤独感和患病无助感, 易引发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心理健康问题,造成一些老年人生活质量变差,发展成心理精神疾病,导致身体其他病变。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还可能产生负面情绪,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按照北京市卫健委提出的“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东城区已经建立了一些为老服务的机构和各种福利设施,如东城区精神保健院,养老院,托老院,养老驿站,老年公寓,老年大学等,解决老人的生活困难,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享受集体生活的欢乐,去除老年的孤寂,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让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老有所居、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是理想的养老模式。老年人拥有健康身体的“老本”,有适合养老的“老窝”,有日常关照的“老伴”、有金钱储备的“老底”、有与社会关联的“老友”社交圈,是晚年幸福生活的保障,老伴贴心、老窝舒心、老底安心、老友交心,子女有孝心,这样的晚年生活才有安全感和幸福度。人生所愿,理想常在,但缺憾也常在。为此,东城区积极推动“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加大对老年人生活便利设施改造,出台为老年人服务的帮扶、暖心制度,让老年人体会到政府公共服务的温度。
(三)发挥老龄委成员单位整体合力,促进“服务好”
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在全区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区民政局、教委、老干部局、妇联及17个街道,围绕“孝老爱亲向上向善”主题,举办了200余场敬老月活动,6650余人参与,借助孝老宣传,促进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各街道邀请社区志愿者开展为老志愿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理发、量血压、测血糖、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等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服务。东城区精保院开设“心理援助热线”,为老年人的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相关主题,在辖区街道、社区开展义诊、宣传活动,为居民广泛宣传、普及老年心理健康知识,为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开展培训。全区各个街道开展的“心理健康快车进社区”活动,历时8年,共举办讲座136场,其中针对老年人举办了“老年退休生活知多少”、“记忆衰退的信号”、“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空巢老人如何应对焦虑抑郁”等多场讲座,受到了老年人的广泛好评。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老年抑郁症、焦虑症科普宣传,如:针对老年人推送了“老年人抑郁症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有什么”、“老年痴呆家庭护理注意事项你知道多少?”等,营造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辖区老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义诊咨询、健康促进等各种活动150余场,试点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提供专业健康指导,满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
今后,我们将加强部门和社会协同,着力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健康老龄化。
二、 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做实老年心理健康服务
东城区委区政府积极应对区域人口老龄化,出台了《东城区关于推进医养结合的实施意见》、《东城区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方案》等文件,重视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构建了以老年医疗康复护理指导中心为依托,区属二级医院为支撑、辖区三级医院为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一)倡导老有所学,助力老有所乐,普及心理健康
一是东城区广泛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市情、区情宣传,积极倡导敬老,孝老、助老文化,提升大众对健康老龄化的认知度。倡导毕生发展观,推动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培育积极的老龄观,二是北京市在全市33个社区试点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依托街道、社区对辖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进行深入了解和排查,侧重精神健康,突出心理关爱,开展生命教育,完善老年人心理帮扶机制,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娱乐环境。东城区天坛、东花市作为试点社区,对65 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开展了心理健康评估,对心理和精神问题严重的老年人重点关注,建立健康档案并跟踪服务。通过项目实施,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针对评估结果开展必要的干预和转诊推荐,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三是鼓励老年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引导老有所学,参与社区活动,拓展人际交往,充实老年生活,融入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实现老有所乐。四是通过街道组织构建社区支持体系,借助老年健康咨询大讲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普及,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人性关怀和温情志愿服务,让老年人的生活,感受到健康在东城,便利在东城,幸福在东城。
(二)借助家医签约,落实健康指导,促进心理健康
东城区以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宗旨,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不断丰富健康管理工作的内涵,让辖区老年人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
一是在充分告知并尊重老年人及亲属意愿的前提下,引导辖区老年人签约享受家庭医生服务,做到“愿签必签、应签必签”。在国家、北京市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东城实际,本着更好为居民服务,让居民更多获益的原则,制定了包括老年人在内的12类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内容。居民在签约后,可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同时还可获取东城区特色的远程健康监测(云医疗服务)、佳医东城微信服务等。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与社区养老驿站对接,在社区养老驿站为老人开展免费讲座,进行健康指导。开展心理关爱、慢性病的咨询、常见病的护理、用药指导、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临终护理等健康指导等。定期对健康体检的结果提供医疗咨询、用药指导等技术支持。对未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老人进行签约,按照签约协议内容提供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对于病情需要的提供上门服务。三是以“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建设工作为契机,通过科学、权威、综合、便捷的生活化中医药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慢病患者提供“送药上门”服务,保护老年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签约老年慢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满足“最后一公里”用药需求。
(三)加强区域统筹,完善医养结合,提升老有所医
东城区通过区域统筹,建立了“1234多元立体”的服务格局即:“一个体系、两条主线、三个中心、四层保障”,提升老有所医。一个体系:通过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形成集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保健、临终关怀六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三级网络体系。二条主线:一是围绕不同养老形式(居家、社区驿站、养老机构),二是根据老人分型(托底、扶助、普惠),保障医养结合服务对老年人的全覆盖。三个中心:成立东城区老年医疗康复护理指导中心,组建区域专家库,开展辖区医养结合人才培训、技术指导及质控;成立东城区老年医疗综合评估中心,对老年人失能情况、需求情况、医疗分级情况进行统一评估;成立东城区老年医疗服务中心,按需为老人提供医养服务。四层保障:一是隆福医院老年医院专科特色的技术保障;二是鼓楼医院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治未病特色保障;三是社区卫生基本网底保障;四是社会力量补充保障。
隆福医院晋升为中西医结合三级老年医院,建立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老年健康研究所;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向康复机构转型;打造“一中一西、一南一北”两个养老精品特色驿站,通过二级医院增址,实现医保实时结算,打造老人家门口的健康港湾;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身边工程,组建中医健康养老联合体;发挥国家级中医药示范区、医联体优势资源等,为实现老年人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健康东城”建设,营造关爱老年人环境
(一) 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
为更好地满足区域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东城区努力在医院形成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尊老、爱老和孝老的老年友善文化氛围。2020年,卫健委整体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将争创“老年友善”医院列入区折子项目,纳入对委属医疗机构的年度考核,促进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00% 创建成为“老年友善”医院。要求医护人员用尊敬的态度、易懂的语言文字或图片与患者、家属及其照护者沟通,向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就医指导与健康宣教,应用老年人及其家属便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服务信息的公示。要求向老年人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者服务,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老年友善医院”创建活动的开展,将有效推动区属各医疗机构形成老年友善文化,完善老年友善管理,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营造老年友善环境。通过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更为人性关怀的温情志愿服务,尽政府管理的职能,体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老年人在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卫健委将不断加强对老年友善医院的动态管理,巩固建设成果,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医疗机构以“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为契机,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就医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二)开展适老化设施环境改造
老龄委成员单位持续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加大对托底保障、困境保障、重点保障群体中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支持力度。一是继续推进老楼加装电梯工作,预计为老旧房完成安装200部电梯,使老年人出行更便利。二是东城区养老服务驿站重点针对智慧养老进行系统部署,依托智慧服务云平台,打造“智能终端+服务响应”的服务模式,传递科技养老和智慧服务新理念。三是多家驿站配备健康筛查机,可快速为老人提供初步健康诊断,并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四是为独居老人配备一键呼叫系统,保证即刻应答,10分钟内上门救治,形成高质高效的应急救护网络。五是持续推进“智慧家医”建设,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信息化技术与医疗服务流程深度融合,为老人建立线上健康档案,实现线上+线下高效配合的老年人健康管理,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三)制定老年人办理政务服务帮代办和暖心服务制度
东城区政务服务局出台了《东城区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制度》和《东城区政务服务暖心服务制度》,印发到全区各政务服务专业大厅和各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落实执行。为老年群体提供“一对一”贴心帮办代办服务,减少老年群体跑腿次数,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贴心服务”为核心,为老年群体提供暖、快、优的政务服务。
“帮办”是指在接受申请人咨询、协助准备齐全材料后,帮办人员带领申请人到相关窗口办理业务。“代办”是指申请人在准备齐全材料并完成材料交接手续后,由代办员全程代替办理。帮办代办人员及中心引导员都佩戴明显标志,负责协调解答咨询、受理代办申请、指导和督促审批部门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审批服务事项,协调解决帮办代办服务中遇到的审批问题。设置帮办代办服务窗口,负责解答咨询、协助准备、代收申请材料,代替老年群体办理手续,实现让老年群体办事少跑腿。“暖心服务”要求接待老年群体要热心、了解情况要细心、聆听诉求要耐心、情绪疏导要知心、帮助帮忙要贴心、服务办理要精心、排忧解难要真心、处理问题要公心,用“东城温度”提供“满满的暖服务”。提供老年服务的内容包括:一是提前30分钟开放休息等候区域迎候群众,遇大风、降雨、降雪等极端天气时,再提前开门时间;二是提供饮用水、办公用品、急救箱、爱心轮椅、老花镜、充电宝等便民服务;三是提供专业的服务团队,包括但不限于“移动咨询员”、“线上辅导员”、“窗口受理员”、“政务专员”等服务人员,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政务服务。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内设立意见簿或意见箱,征集意见和建议,接受老年群体对政务服务的监督,增强老年群体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主要领导签发:王建辉
承办人及联系电话:曾敏 64078758
代表意见:非常满意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