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东城区委:
您提出的“关于在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中要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北京老城是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年建都史的精华汇聚之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随着中央和北京市对核心区工作要求的逐步落实及核心区“疏整促”工作的纵深推进,保护古都风貌、彰显老城魅力、改善人居环境已成为老城园林绿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老城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生态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是城市中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载体,生物多样性是促进公园绿地趋向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供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城市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可以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趋向复杂化、多样化,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维持城市空气中碳氧平衡,植物多样性还可以起到缓解热岛效应、防风治沙等作用,同时还为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
2、历史文化意义
东城区是北京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总面积的74.2%位于老城范围之内。北京老城的园林绿化历史悠久,物种丰富,影响着古都的城市格局、精神气质和市民生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国槐、银杏衬托下的北京中轴线,以及以天坛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景观,是古都文明的缩影和城市内涵的象征。以环二环绿廊、皇城根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墙遗址园林景观,是古都格局与园林绿化的结合。散布在老城中的古树名木和老北京四合院中的石榴、海棠、玉兰,尽显古都精神气质。这是老城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特有历史与文化意义。
因此,老城生物多样性保护应把握好“城”与“绿”、“绿”与“人”的关系,在保护历史名园、古树名木以及现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营造更多绿色生态空间,创建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更好地发挥老城绿化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历史文化效益。
二、老城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情况
1、结合规划,建设多类型绿地,搭建生物多样性生态网络载体
结合《东城区绿化系统规划》,丰富绿地类型种类,建设大尺度公园绿地、带状绿地、小微绿地等不同类型的公共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有机网络,有利于物种迁移和能量交换。另外,多样的生境为更多的物种提供栖息场所,有利于招引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入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近年来,绿地建设情况如下:
一是以大尺度公园建设为抓手,秉持“城市森林”、“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打造城市森林和公园绿地为主体的城市绿化体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彰显古都文化魅力。建成了大通滨河公园(一期)、西革新里城市休闲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北绿地、景泰休闲公园、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园、安德城市森林公园、燕墩公园等5000平米以上的大尺度公园。
二是充分利用拆除违法建设、疏解区域性低端市场腾退出来的用地,以及边角地、废弃地,开展口袋公园建设。2018-2019年,建设了香河园口袋公园、东四块玉西侧绿地、东四地铁口规划绿地、磁器口西北角绿地等36处口袋公园。
三是围绕“九横八纵”主干路网,以植物调整为重点,加宽加厚现有道路绿化,形成带状廊道。2018-2019年,完成两广路、光体路、王府井主街绿化景观工程等道路景观改造提升,完成筒子河精品街区绿化提升工程。
2020年,东城区计划新建绿地1.8万平方米,改建绿地10万平米。计划完成龙潭中湖公园改建工程、龙潭三湖水系连通、柳荫湖及青年湖水系连通、大通滨河公园二期等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王府井北延绿化景观工程、亮马河(东城段)景观提升工程。
2、运用生态学视角,合理制定设计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园绿地建设既要具有观赏性,提供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又要兼顾内部结构和功能符合生态学原理,构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近年来,在公园绿地设计中,运用城市森林、海绵城市等设计理念,采取了多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是以群落演替和近自然理论为基础,运用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的种植手法,丰富绿地内植物的多样性、优化群落结构,增加植物季相变化,模拟自然群落的乔、灌、草的复层结构及形态。这种丰富的层次增加了园林环境的多样性,为动物、昆虫、微生物等拓展了生态位,提供食源蜜源,使野生动物在城市中有更广阔的自然栖息场所,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绿地的异质性,提高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如病虫害发生将有所减少等,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
二是在植物配置方面,坚持“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原则,突出彩叶观果、蜜源招鸟、地被覆盖等森林特色。以优良乡土植物为主,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适生树种,合理搭配部分新优彩叶树种丰富植物群落色彩,突出群落季相变化。选择委陵菜、崂峪苔草等节水耐旱型乡土草本作为主要地被植物。
三是为鸟类、昆虫等营造多类型栖息环境。通过木材、瓦片、干草、麻绳等材料循环再利用,搭建“昆虫旅馆”、鸟窝,为多种鸟类和昆虫提供居住和越冬场所。同时,在“昆虫旅馆”和鸟窝附近种植海棠、山丁子、山楂等食源植物,山桃草、松果菊、紫菀等蜜源植物,可以招引鸟类,以及蝴蝶、蜜蜂等昆虫。进一步有利于提高绿地生物多样性。
四是结合全区“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南锣鼓巷四条胡同整治提升等工作,对街巷胡同环境整治绿化方案、四条胡同绿化景观提升方案等进行把关,在古树名木保护、植物选择、空间布局等方面给予园林绿化方面的建议,确保绿化品质,使之与老北京传统风貌协调统一。
此外,区规自委于2016-2017年,先后编制了南锣鼓巷、皇城、东四三至八条等11片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管控导则,实现我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的全覆盖。2019年3月,市规委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主要从建筑的风貌保护考虑,并未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今后,在街区风貌保护工作中,区规自委将结合自身职责,在不违背现有工作原则、规则的前提下充分考量生物多样性保障的可能性。
3、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情况
为野生动物创造栖息地,提供食源蜜源,是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最为直接的途径,与此同时,加强执法,及时制止人为猎杀售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也是从源头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园林绿化局负责陆生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工作,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是严格审批流程。按照市区要求,做好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工作,2019年完成办理2件行政许可审批。疫情发生后,暂停行政许可审批。
二是加强日常检查。以集贸市场、宠物商店等场所为重点,严厉查处违法出售、收购、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等行为,强化市场开办者的经营管理责任,切实规范经营秩序。2020年,园林绿化局自查出动执法人员10人次,未发现非法收购、销售野生动物行为。自疫情以来,先后接到20余次野生动物举报,我局及时开展现场勘查、情况了解、法规及专业咨询等工作,相关问题均得到妥善解决。
三是多部门联合执法。与市森林公安、朝阳区园林绿化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公安分局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香河园三角地、龙潭早市、区内各大菜市场等地点进行了30余次全面检查,坚决禁止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同时督促市场主办单位健全管理制度,增强责任意识,杜绝违法经营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发生。
四是加强疫源疫病监测。全区共有市级监测点1个(柳荫公园),区属监测点3个(潭西湖公园、青年湖公园、龙潭公园),用于日常监测了解野鸭、候鸟等野生动物的数量及生存状况,有利于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自疫情发生以来,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监督管理,增加检查频次和覆盖面,根据野鸭、候鸟的数量及情况,组织人员不定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与出没之处进行检查,加强管理。2020年1月24日至4月21日期间,每天出动巡查人员30余人次、出动车辆2车次,对野生动物栖息地消毒2次。累计消毒面积1040余公顷,监测野鸭9800余只,麻雀等小鸟13万余只,发现死鸟5只、死猫2只、死狗1只,均已按照《突发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流程》妥善处理。
五是加强宣传。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进公园、进社区、进学校的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标语、主题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市民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消费者和经营者知法守法,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自觉抵制购买销售食用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在全区积极创建关心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
4、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古树名木是古都文明的见证,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东城区现存古树6735株,其中一级古树2295株,二级古树4440株。其中4187株分布在天坛公园、中山公园等市属公园及市属园林专业管辖道路内;315株分布在地坛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等区属公园及区属园林专业管辖道路、绿地内;1345株分布在故宫博物院、劳动人民文化宫、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雍和宫、柏林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另外888株分布在全区17个街道办事处。
根据2017年—2018年全市古树名木普查数据统计,全区濒危衰弱古树共计750株,分别散落在东城区街道区域内,周边生长环境恶劣,养护难度大,生长势呈濒危、衰弱状态。为确保古树名木恢复良好生长势,通过地上和地下生长环境改良、围栏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树冠整理、树洞修补、支撑加固以及宣传标牌设置等措施,2016-2019年,全区累计完成533株濒危、衰弱古树名木复壮工作任务,2020年计划完成170株复壮工作目标。
5、行道树树池和裸露地生态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绿化带作为带状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将城市绿地连接成网,有利于物种迁移和能量交换。近年来,为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出行环境,本着利于树木生长的原则,对全区老旧街道的行道树树池和裸露绿地开展了生态治理工作。
在实施阶段,现有街道均为老街改造,现状树池尺寸不一,形状不规则,情况复杂,因此从风貌统一、成本控制和可实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坚持以生态的手法解决生态问题的设计原则,对于裸露树池的治理方式主要采用铸铁箅子、金属网格箅子、复合材料箅子、弗维木树池覆盖,其间填充卵石、加设透气孔,所有树池治理确保透气、透水,满足树木正常生长需要,便于后期养护管理,同时兼顾便民、安全、美观、耐用的原则,消减人行步道高差变化,行走更加舒适;对于局部裸露绿地、树堰的主要治理方式为采取苗木补植、覆盖生态环保材料,如火山岩、卵石、树皮等,施工中不断提高施工工艺,多方对比施工材料,使治理过的道路街巷及绿地的整体面貌都有显著的改善,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东城区的扬尘问题。两年来,累计完成完成树池箅子安装16691套,完成苗木补植24742平方米,树堰覆盖60648平方米。
6、科普宣传开展情况
在传统上,很多人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对保护区的保护,不可否认生物栖息地的源头保护至关重要,但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不可忽视,一是因为城市人口众多,宣传教育意义影响深远;二是城市运转强大的驱动力,使得城市活动往往成为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源起之地,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宣传有助于从根本上阻止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无序蔓延。近年来,东城区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动植物科普宣传,具体如下:
一是大力开展公园特色文化活动。在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爱鸟周、科技周、8.18公园节、湿地日等重点时段,组织开展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活动。举办地坛、龙潭春节文化庙会。打造公园文化品牌,开展柳文化节、明城墙梅花文化节等特色园林文化科普活动。在青年湖、龙潭西湖、南馆、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公园针对学前和小学生开展“乐享自然 快乐成长”系列活动。举办东四花友节和首届“菊香东四—胡同菊花节”,为群众提供了一场以菊花为主题的精神盛宴。提高人们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二是公园积极打造家门口的自然课堂,内容涵盖鸟类、昆虫、植物、原生鱼类、岩石等方面。此外,公园将园内现有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本底调查,形成公园自己的科普资源数据库,并据此打造公园专属的科普课程。在活动形式方面,通过自然游戏、自然观察、自然笔记、绘本剧等形式,引导大家在掌握动植物等自然知识的同时,提高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是公园还与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北京林学会、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宣武科技馆等多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举办“森林大篷车”和青少年体验营等。例如,龙潭西湖公园与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宣武科技馆一同启动了鸳鸯人工招引项目,在湖中心岛上安装6个鸳鸯巢箱,在岛上加装云台监控,在每个巢箱内安装萤石监控摄像头。成功记录了两窝鸳鸯的孵化过程,纪实成文创作了《鸳鸯的隐秘生活》系列科普,并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连载,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到身边鸟类的生活情况。
四是区教委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其中,国家课程涵盖历史、生物学科,这些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认识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生态环境保护等意识打下了基础;地方课程通过“学院制”改革,以课程为载体,带领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植物园等,感受地方特色和文化。青少年科技学院多年来持续开展观鸟课程,并承办北京市中小学生观鸟比赛,积极推动普及鸟类科普知识,提高学生对鸟类的保护意识;校本课程层面,东城区已有部分中小学积极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生态保护、生物物种等课程。例如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开设《天坛野鸟寻踪》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天坛公园认识公园常见鸟类,学习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定期到景山公园开展定向越野实践,认识公园里的动植物。
未来东城区将继续积极探索运用生态学视角开展绿化美化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网络,创建多类型生境,为动植物提供近自然栖息地和食源蜜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开展各类专项行动,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开展科普宣传,使古都风貌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举,让每个文化遗产融于它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熠熠生辉,和谐相处。
北京市东城区园林绿化局
2020年7月2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