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医改中实施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作用的建议”收悉。我委领导非常重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 搭建东城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互联互通
2016年,东城区启动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在全区已有卫生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托东城区资源中心云平台和电子政务外网,在全市率先联通全部区属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家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采集、医疗业务协同(诊间预约挂号、双向转诊、电子病历调阅)及决策支持功能,消除了机构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互联互通。
2018年,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北京医院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在全市实现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北京医院三级架构互联互通,开通预约挂号功能。计划在2019年推动双向转诊、电子病历调阅功能开放。
二、 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功能,解决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1.推行“1112”服务模式,实施家庭医生精准服务
优化“互联网+”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针对重点人群推行“1112”服务模式,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精准履约。
建立一个平台,通过建立“佳医东城”健康管理平台,丰富线上线下签约服务方式,实现健康管理的连续性、实时性、有效性。打造健康助理精准服务模式,由健康助理专职人员为居民和社区医生提供精准的对接服务,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建立一个机制,按照“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街道牵头,部门协同,开展精准履约服务。在景山街道景山东街社区试点街道牵头、部门协同,面向辖区托底扶助老年人开展精准履约服务。
建立一套个性化签约服务包,精准对接社区人群需求,分类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包括失能医养护综合服务包等。
建立两张网,即建立“物流网+互联网”两张网,创新服务手段。通过互联网及政务专网的互联互通,实现部分三级医院、区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健康信息共享调阅,实现社区双向转诊及远程会诊全覆盖。通过物流网,引入大型药品供应公司,设立“虚拟库”,实现社区药品配送到家服务,为患者提供“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
2.运用远程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居民健康信息自动上传
运用远程无线通信技术,借助便携式“移动医疗箱”,实现居民健康信息自动上传,同步更新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数据。社区医生通过携带便携式“移动医疗箱”,可深入到社区、学校、家庭、老年公寓等场所,为社区居民采集常规健康信息。该项目已经列为市卫生健康委2019年惠民服务项目向北京市民推介。
3.开展共建共享,打通绿色转诊通道
东花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联体北京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合作,开通绿色转诊通道,签约居民凭家医团队长签名的就诊卡,随时可加挂专家号。依托心律失常中心,为签约居民开展云心电服务,即远程心电图和动态心电检测,已为1050名签约居民提供云心电服务。发现问题及时通过绿色通道转诊,签约医生对转诊后出院的患者进行随访和后续管理。
4.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服务模式
充分整合驻区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建立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内二三级医院之间资源共享的服务模式。与东直门医院间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调阅、历史电子病历调阅、代开检验检查单、代开处方等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与北京中医医院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代开检验检查、影像检查等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
三、 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补齐短板
加强基础信息设施建设,逐步对区属医院的机房和网络实施改造,实现医院的机房建设符合相关规范,网络建设满足使用要求。
推进医院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优化总体架构,完善系统功能,实现从以核算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换。门诊分时段预约挂号(实现分时预约、分段看诊,时间段精确在1小时之内)、电子病历(提高病历合格率和病案质量,避免医疗差错,提高服务效率)、合理用药(及时提醒、警示用药问题,减少因配伍禁忌等原因引起的不当用药)、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实现诊疗标准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处方点评与抗菌药物管理(实现处方和抗菌药物使用的事后分析、点评,通过技术点评—行政干预—再培训模式,减少不合理处方)、手术与麻醉临床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手术麻醉和监护设备数据规范化采集和完整手术流程管理,提高手术室麻醉质量和医疗安全环节质量控制)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服务水平。心电信息系统和影像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一方面实现影像和报告的集中存储和全院共享,另一方面也为医联体成员单位之间医疗业务协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了医院可信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等方面的信息安全需求,统一了身份认证方式,实现了从用户名、密码向数字证书的转变。
方便群众快捷支付,实现委属医院微信、支付宝窗口结算全覆盖。
四、 建设区级医疗业务平台,打造特色医院
1.东城区医养护一体化平台
以隆福医院为核心,构建东城区医养护一体化平台,打造全区老年人口医疗标准化覆盖的“医养结合东城模式”,实现对隆福医院三个院区及已签约14家养老院服务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平台支撑评估管理、上门护理服务、慢病护理等多种服务形式,实现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的全面覆盖。依托平台,已完成评估4817人,入户服务8030人次。
2.东城区慢病管理平台
以居民慢病管理及全程健康服务为目标,以普仁医院为核心,搭建东城区慢病管理平台,探索东城区慢病管理新模式。东城区慢病管理平台可有效组织专科医生、社区医生和社会医疗资源,向居民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健康服务,实现远程监测-智能评价-个性干预-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形成动态、长期、闭环管理模式。依托平台,已对157名慢病患者开展管理工作。
3.东城区远程门诊平台
以区社管中心为远程会诊中心,搭建社区卫生服务远程会诊系统,覆盖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社区站,通过视频会议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远程视频会诊、在线培训、病历讨论、病历质控、视频会议等功能,为东城区居民提供优质快捷的专家会诊会商服务,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以和平里医院为核心,试点建设区级远程门诊平台,通过高清视频系统、便民医生工作站,实现信息共享调阅、远程会诊、专家会诊、技能培训等功能,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加快实现分级诊疗。
五、 实施东城区健康信息互联互通行动方案
2019年,围绕《北京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与大数据应用行动计划工作方案》“325”工程,立足我区卫生健康信息化实际需求,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
1.移动互联网应用(“健康信息惠民工程”类)
开通健康东城APP,整合区属医院信息资源,提供预约挂号、自助查询、智能导诊等服务,实现面向居民健康的信息惠民便民,提升居民健康服务获得感。
区属医疗机构开通微信公众号、自助服务设备等多种方式,实现预约挂号、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便民服务,改善就医体验。
2.“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平台 (“健康信息惠民工程”类)
建设社区卫生“互联网+健康”精准服务应用平台,整合现有系统数据,为互联网应用提供集约化数据支撑,实现智能健康咨询和智能设备标准化接口服务,推动健康数据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
3.精准化健康服务系统(“健康信息惠民工程”类)
建设东城区社区卫生精准化健康服务系统,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服务能力,实现智慧临床决策、智慧上门、慢病风险评估等信息化支撑功能。
4.健康医疗协同(“健康信息协同工程”类)
建设区域PACS和区域心电系统,实现区属医疗机构影像和心电数据的互联互通,满足多种类型医疗数据共享需求。
以第六医院为核心,搭建东城区医学影像协同业务平台,实现远程影像和远程心电诊断。以普仁医院为核心,搭建东城区医疗检验平台,建立区域内一体化的检验中心资源集成服务模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以和平里医院为核心,建设上联东直门医院,下接和平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紧密型医联体信息系统,实现行政管理和业务开展的信息化支撑。
六、 积极开展医改数据监测
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东城区卫生健康委遵从北京市统一工作安排,对辖区内包括协和医院、东直门医院在内的25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数据日、周、月监测,并定期分析监测数据,形成分析报告,目前共撰写发出报告60期。
随着医改不断深入推进,信息化技术支撑、科学决策的辅助作用重要性不容置疑。区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大投入,支持区属医疗机构、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建议,早日达到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共通共享。
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4月3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