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琛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二、三级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医院出诊增加社区医院医疗水平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完善医联体建设,推动建立分级诊疗
医联体建设是推行分级诊疗工作的重要抓手,可以有效整合区域医疗资源,促进诊疗水平同质化发展,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规范有序”的就医新格局。根据《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京卫医字〔2013〕182号)、《北京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京卫医〔2017〕122号)等文件精神,我委积极推进辖区医联体建设工作。
(一)医联体建设情况
东城区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医联体,分别是:东直门医院医联体、北京医院医联体、协和医院医联体、同仁医院医联体、原陆军总医院医联体和北京中医医院医联体。于2017年开始,先后成立了6个专科医联体,包括:精神专科医联体、儿童专科医联体、口腔专科医联体、神经专科医联体、眼耳鼻喉专科医联体和妇科专科医联体。辖区全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纳入医联体建设框架。通过发展医联体建设,形成了以三级医院发挥辐射作用为主要途径,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核心,以改善医疗服务水平为目的,适合我医疗环境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二)医联体运行效果
各医联体内以学科为合作单元,形成了以专家坐诊、查房、手术等模式下沉合作医院及社区,满足更多患者的医疗需求,畅通医联体内转诊绿色通道,完善多渠道沟通协作,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医疗健康服务。另一方面,医联体内专家到基层实地带教,有效提升了委属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及救治能力,更带动了委属医务人员开展学术及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医联体建设中重要一环,承担着慢性病患者管理,急性病、术后恢复期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继续治疗和康复的工作。一方面,通过医联体内专家门诊、授课培训、技能带教等形式合作,以及开展对居民健康宣教、组织义诊等项目活动,切实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信任度,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定期派送医务人员前往医联体内医院参加短期学习、长期进修、跟师出诊、参与查房等项目,全方位多方向扩展了基层全科医生诊疗思维。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常欢迎二、三级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医院出诊,并积极沟通联系,增加二、三级医院医生出诊的人员和次数,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目前,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花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北京医院,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华门社区卫生服务与同仁医院签署医联体协议,三家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出诊;第一人民医院、第六医院、隆福医院、鼓楼中医院、东直门中医院、和平里医院等二、三级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定期出诊,并有出诊公示,便于患者就诊。2018年,二、三级医院累计1394人次到社区出诊,累计服务3815天,门诊服务36129人次;2019年第一季度,各二、三级医院医生积极到社区出诊,其中鼓楼中医医院46人次,和平里医院65人次,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7人次,普仁医院43人次,第六医院157人次,隆福医院326人次,同仁医院372人次。
(三)建立医联体建设考核机制
为进一步鼓励医联体内优质资源下沉,2018年度,我委向区财政申请了800万元医联体建设经费。根据制定的《东城区医联体“双下沉”(学科建设)经费分配方案》和《东城区医联体体系建设经费分配方案》,分学科建设300万元与体系建设500万元两次拨付,并建立“东城区医联体建设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办法”,规范专项经费用于下沉人员补助、运行体制建设等工作。
自2019年度,我委将依照《东城区医疗联合体建设考核方案》,通过体系建设、运行机制、优质资源下沉、双向转诊、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及创新项指标对综合医联体进行年度考核,特别在创新项目中,增加了“建立鼓励上级医院医务人员下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奖励机制”的加分项目,引导大医院医生走下来服务基层。考核结果将作为每年医联体建设经费的分配依据,一方面激励医务人员对医联体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科学掌握各医联体实际运行情况。
二、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一)积极培养社区中医名师。自2015年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合作开展“社区中医全科医师能力提升项目”,已完成两批,共20名社区优秀中医师到东直门医院“师带徒”跟师学习,2019年计划培训10人;自2015年与鼓楼中医院以《燕京医学传承与社区卫生人才培养》项目为平台,合作开展“东城区中医名家社区师带徒”工程,完成12名中医骨干在鼓楼中医医院开展一对一跟师学习,2019年计划培训2人。2016-2018年完成2人北京市“双百工程”三年师带徒培训,2016-2018年另有8人参加东城区卫计委中医适宜技术岗位能手培训、3人作为东城区卫生计生委中医经验继承人跟师学习。
(二)打造精品人才培训项目。自2016年与协和医院合作,共选送35名全科医师去协和医院进行全科医师“雏鹰”、“精鹰”培养,2019年计划培训15人。2016--2018连续三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开展“东城区社区卫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完成《东城区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培训班》、《东城区社区社区护理实用技能培训班》、《东城区社区防保人员岗位胜任力培训班》、《东城区社区卫生管理干部领导力培训班》四个培训班共600多人的培训。
(三)重视社区“十百千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东城区在2017年7月进行“十百千社区卫生人才”确认资格及增补工作后,现有1名社区卫生首席专家、5名社区健康管理专家、61名社区卫生业务骨干。2017年组织参加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培训活动3次,共有39人参加,2018年组织参加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培训5次,共67人参加。
(四)重视科研工作,支持鼓励业务骨干积极申报课题。2018年东城区社管中心获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研究课题一项,课题项目负责人周源入选北京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扎根基层五联动示范工程人员。通过医教研综合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水平。
(五)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00%完成继教培训。
三、加强专项经费支持,保障基层人员待遇
2019年,区财政积极参与支持我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继续加大医疗卫生资金投入,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支出结构,财政资金投入继续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切实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与区卫计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东城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的通知》(东财发〔2017〕423号),通知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照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允许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收入扣除成本后用于人员考核奖励等方面的经费支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管理,促进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在2019年部门预算中,安排“2019年大医院下基层医务人员补助经费”59.2万元、“全区社区卫生服务高端人才培养”60万元、“绩效、家医考核及能力提升工作经费”80万元、“东城区社区药师服务综合能力提升项目”80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1799万元等专项资金,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对接二、三级医院,不断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持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
四、努力方向
下一步,东城区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做好医联体工作的区域统筹管理、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进一步探索在医联体合作中,符合我区发展的新形式、新模式。另一方面,东城区财政局将根据医改工作部署及市有关财政卫生健康投入政策的要求,认真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政发〔2017〕11号)、北京市东城区关于落实《北京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8—2020年度重点任务》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继续做好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和管理工作,促进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东城区卫生健康委
2019年5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