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街道、社区成立家长学校,为立德树人营造社会环境”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东城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正如您所提出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面向社会开展家庭教育,普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提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5〕10号)指出,要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地教育部门要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实施办法。
2017年,市妇联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北京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京妇发〔2017〕21号)指出,妇联、教育部门、文明办等要落实部门职责任务,着力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家庭教育工作均衡深入发展,为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创造条件。
东城区教委一直坚持以“大教育观”“终身教育”“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方面教育资源,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方面教育力量,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2013年11月东城区教委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面向学校、教师、家长需求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级家长教师协会,将家校协作、合力育人纳入了制度化的轨道,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协同教育模式。2016年,东城区教委联手区妇联和社会公益组织东城区家庭教育文化推广中心,在区级家长教师协会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为学校及不同年学段的孩子及其家长,提供科学的、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家长教师协会组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学校的教育活动和管理,保证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规范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使家校合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
一、东城区家长教师协会工作介绍
(一)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家长教师协会由东城区教委领导、各社会资源单位、各校德育干部、优秀教师代表及家长代表组成。协会定期召开工作会,完善家校联动机制,通过家校平等对话、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家校活动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力以赴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教育先行。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夯实和谐社会基石,通过与关工委合作举办“区级家长学校”辅导培训班,邀请各方教育界专家为参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辅导工作;与东城区妇联合作,开展百名“双合格好家长”的评选与表彰活动,在全区范围内树立和宣传好家长典型;开展进学校、进社区百场系列(家庭教育方法、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安全与健康教育、科普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公益主题讲座。东城区家长教师协会各项工作均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广泛支持及广大家长的普遍赞誉,通过各级家校活动使家长受教育率达到95%以上,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家庭教育方式得到改进,家庭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三)教育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东城区教委指导各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讲座或召开家长会;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深入学校观摩教育教学工作,与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座谈;成立校级、年级和班级的“家长委员会”,明确职责,形成制度,使得学校和家庭间的关系越发和谐,在吸纳来自家长的愿景的基础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发展规划越发详实,定位愈加准确。
(四)建设家校网络平台。借助“东城区数字德育网”,开办“网络家长会”,打破空间的限制,加强家校沟通。规范微信群、校园热线、校长信箱、数字德育网等“家校电子平台”的使用,真正做到家庭、学校的即时沟通,高效促进家校的合作。
二、家长教师协会工作深化与优化的迫切性
(一)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通力合作在促进学生成长中起着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家长教师协会是提高家长家教水平,提升家校合作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如何探索适应教育新格局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如何有力地推进东城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如何给每一个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及家庭的健康生态环境,如何充分发挥家长教师协会的作用,促使家庭教育更好地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纽带,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新体制,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家庭的需要。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如何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是家庭、更是国家的责任。如何利用家校协同平台,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如何切实满足家庭的需要,不同的家庭需要不同的文化载体,有的家庭需要展示提升,有的家庭需要成长助力,有的家庭需要解决问题。很多家庭成员改变意愿强烈,但苦于找不到适合的有效方法,需要给予持续深入的系统性指导。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三、进一步推进家长教师协会工作
(一)深化实践东城区家、校、社协同教育模式
进一步探索家校社合作新规律、新方法、新途径。如何让家长教师协会真正成为家长、教师、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发挥家校社协同教育的纽带作用。首先明确工作目标,以学校及家庭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亲子教育为抓手,以家长及教师的成长带动孩子的成长,促进整个家校社系统积极健康发展,让每个人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其次,树立工作愿景,通过协会工作的创新与深入,让家校社协同教育环境更健康、让家庭更和谐、让孩子更快乐。
1.建立区级家长教师协会长效机制。结合各校家长学校、开展工作,成立校级、年级、班级家长教师协会,班级家长教师协会是各级协会组织中最基本的单位。成立执委会,执委会是区协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策划者,各种家校之间相互联系开展的活动都由执委会负责组织策划和安排,校协会及班主任在其中发挥协调、沟通、支持、指导和建议的职能。
2.分层组织培训:(协会成员-教师-家长-学生、区级-校级-年级-班级)
(1)家长的认识决定孩子的生活态度、家庭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修养、生活动力、学习成绩、幸福指数与事业成就。依托家长教师协会开展家长课堂,提供持续系统的家长教育、家庭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将各种项目教育的单一性、短期行为,转变成综合性、长期、科学、有效的系统教育模式,融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指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协同一致,形成家校互相了解、理解、合作的良好氛围,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2)在培养身心健康方面,为中小学、幼儿园各学科教师开办系列课程,(压力情绪疏解、形象礼仪、家居美艺等)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组织专家团队支持学校校本心理课程研发,加大心理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力度。
(3)开展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健康教育活动,推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体制健康的互相促进。
(二) 创建家校“会客厅”,丰富家校活动
1.创建“家长教师协会”会客厅。定期组织各种文化沙龙、家校联谊活动;为家长、教师、学生提供零距离、一对一、互动式的家庭教育指导与心理咨询服务;打造家校协同互动平台,秀家庭才艺、分享家校故事、家庭互动展演。
2.充分发挥家长教师协会的作用,丰富家校活动内容,以德育活动、教学活动、培训活动、文体活动等各种活动为载体,为学校提供各种有效支持与服务,使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志愿者和管理者。
3.组织家长定期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安排等,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积极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定期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引进社会资源,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定期调整家长教师协会成员,定期总结经验,提高工作实效,切实发挥协会促进学校民主管理、支持教育教学、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积极作用。
(三) 优化“家校平台”,拓展家校社沟通渠道及方式
利用移动家校互联网平台,开发家长使用的智能终端,邀请专家利用微信开展线上微课、读书会、互动等形式,共同探讨家校建设话题,推动家校社协同教育,把线上线下的事情串联起来,为学校及家庭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高效实现家校社之间的互联互通。
(四)夯实家庭教育工作阵地建设
1.依托社区,延伸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触角。依托社区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阵地建立家长学校,建校率达100%,利用寒暑假、六一儿童节、“我们的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2.立足学校,推动家长学校规范有序发展。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建立家长教师协会及家长学校,建校率达到100%。同时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管理,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学校和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师资培训和教师考核工作,指导家长学校做到有师资队伍、有教学计划、有指导教材或大纲、有活动开展、有成效评估。
3.注重培育,吸纳指导服务机构专业化力量。加大推进政府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力度,积极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指导鼓励社会组织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常态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进家庭教育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积极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资源,探索家庭教育等多种创新形式,推动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产品和服务惠及更多家庭。
(五)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1.细化服务,加强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家长学校和0-6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探索建立0-6岁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中心支持模式,鼓励幼儿园与辖区街道、社区密切合作,优势互补,面向社区和家庭开展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2.关爱帮扶,做好特殊困境儿童群体家庭教育支持服务。积极培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广泛开展适合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需求和特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关爱帮扶。注重强化父母对儿童的监护主体责任,指导父母创设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
四、对今后工作的设想
1.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在我区选取的8所成员校为试点,成立“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站”。重点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然后再通过8所基地辐射全区其它学校,由骨干带全员,分批次为全区各学校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
2.吸引、接纳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家长、志愿者、“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教育和心理专家”进入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不断增强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的力量。
3.与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学生援助中心等形成联动机制,做好学生问题收集、整理、形势研判工作。为家长教师协会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咨询服务。
东城区政府、区教委及各部门的协调领导下,在更多的社会资源单位共力协作下,在各学校大力支持配合下,在广大家长的期待与共建下,形成“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的家庭教育新格局,使此项工作以更系统、规范、专业的服务及活动,惠及学校及家庭,营造与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进、互助互利、分享生活、传播智慧的创新教育模式与健康生态环境,打造家校社生态共同体。
以上是我委“成立家长学校,为立德树人营造社会环境”的答复意见,有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2019年5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