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09号提案的办理答复意见(A类)

日期:2019-10-09 11:12    来源:区教委

字号:        

 

谈国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将中医文化的传承纳入东城区中小学生课堂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东城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中医药学不仅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宝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东城区内的中医药院所资源丰富。既拥有全国一流的三甲级中医临床医院,也有国家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和科研教育培训单位。区属内中医专家云集,还有中医药博物馆等良好的科普资源。

正如您所建议的,我区充分挖掘和利用了辖区优质的中医药教育资源,如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2009年,东城教委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与卫生局等相关委办局协同配合,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在中小学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使祖国医药发展史、中医药文化知识得到普及,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提升国家认同及文化自信,增强健康的生命认知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养。

一、设立实验单位,构建“六个一”工程

东城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等七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设立11个中小学、幼儿园等实验单位,形成在学区中的带动作用,持续、深入、广泛的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活动,并实现向全区的辐射。截至目前设立实验单位40个,为中医药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深入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率先推出独具特色的“六个一”工程,即:一经(《中医启蒙三字经》)、一书(《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一园(校园“百草园”)、一操(中华传统养生健身操)、一网(东城区数字德育网)、一班(杏林实验班)。一年一个台阶,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完善、拓展、提升“六个一”工程,传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彰显区域特色品质。

(一)开展“中医启蒙三字经”诵读活动

全区多所小学开展了“中医启蒙三字经”诵读活动,利用语文、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的课前三分钟进行诵读活动。宏志中学进一步落实“经典诵读修身工程”,建设班级图书馆开展活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教育;还开设了系列“杏林”大讲坛活动,邀请北京中医院教授走进学校,让学生感受大师的风范和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二)用好《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

各校认真使用此读本,带领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贴近生活”。中医是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瑰宝,同时更有无限的实用性,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的医学界,有这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东城科技馆激发学生搜集、整理自己身边的中草药植物,正在整理汇制“东城区中小学生中草药图鉴”手册。

2016年7月12日,在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召开了“东城区中草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推进会,中国科技教育促进会丁琛秘书长,北京市中医药局罗增刚副局长,东城区政协委员李胜,东城区教育委员会王梦娜科长,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周心悦馆长和东城区十余所基地校的主管领导参与此次会议,会上各基地校汇报了各校在2015—2016学年度开展的相关中草药方面的工作,会上出台了《“中草药校园行”科学实践指导丛书》(简称丛书)的提纲,向各基地校发布了此套丛书的意义和目标以及征稿要求。

东城区中草药项目将加强东城区及周边区县青少年对中草药知识的了解,增进他们对祖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热爱,进而加强中国青少年同世界青少年在中草药文化上的交流,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灿烂中医药文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全程跟踪,指导学校活动的开展。各学校积极配合,上交作品已达到百余件,包括和中草药相关的论文研究、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多种类型作品,目前正在资料整理中,中医药大学的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推广“中华传统养生健身操”

定安里小学、171中学、宏志中学在师生中推广中医药养生操,宣传中医药文化。学校利用课间操时间,开展“课间操特色做”活动,并在全体教师中推广养生保健操,工会还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为所有教职员工们教授了中医保健健身操。

(四)加强“百草园”建设

在“百草园”建设中,各实验校整合了校内资源,积极开展中草药的种植活动,把学习了解中医药文化和校园绿化、美化结合起来,同时将民族教育渗入其中,让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同时,提升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素养。史家小学还利用自己在中医药文化体验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挑选了多种花茶作为礼物赠送给老师,并制作温馨提示贴,从性味、功能、主治几个方面阐述自己挑选该花茶做礼物的原因。

东城科技馆,创造性的进行“百草园”建设,在中科院的指导下,在“垂直种植”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建立“百草园”——“我和草药共长大”的实验基地。学生在此实验基地学习中草药相关知识、开展幼苗培育、生长观察等种植实验,通过开展种植实验,学生不仅能更直观的学习药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了解、掌握不同中草药的种植习性,对种植环境的要求等,激发学生对中草药的科学兴趣和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1)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感恩意识和奉献意识,帮助学生丰富人格。(2)开拓学生视野,植物学、栽培学、生态学、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交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认知能力。(3)丰富学生的科研经历,培养青少年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五)建立东城数字德育网专门栏目

在“东城区数字德育网”设置“中医药知识宣传”栏目,通过“东城数字网”链接“北京市青少年近视健康管理平台”,继续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治疗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科研项目,传播护眼知识,指导学生安全用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六)办好“杏林实验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宏志中学共同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联手创办中医药“杏林实验班”,培养有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人才,这是全国首个中医高中实验班。杏林实验班的教学由中医药大学与宏志中学共同承担,学生除了需要完成普通高中阶段全部课程以外,特别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础知识等课程的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专门为杏林实验班编写相关教材。高中课业成绩合格的实验班学生,有机会被推荐至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测试,高考成绩达到一本录取分数线,即可录取。目前该班已经连续招收三年,首个杏林实验班学生已经毕业,28个学生中有3人进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班学习。

二、探索实践途径,拓展育人途径

通过近年的不断实践,我们确定对各个阶段学生达成的教育目标,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教育。

(一)丰富教育形式,全面开展普及活动

各个试验学校、园所,将“中医药文化教育”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利用旗前讲话、红领巾广播、电视台、橱窗等宣传阵地,因势利导,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推出班会、校会、知识竞赛、征文、演讲、辩论会、养身操评比、清明诗会、经典诵读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从了解中医到对祖国辉煌中医药文化充满自豪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各个实验幼儿园,把中医药文化融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入脑入心,实现教育效果。

1.开展主题教育。定安里小学,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为契机,倡导“生命自主”,“健康自助”的理念,实现“三道合一”:做人之道,健康之道,成才之道。在引领学生学习、了解、初步掌握中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平台,学以致用,关爱自我,服务他人。史家小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联合举办“关爱青少年眼健康”主题活动,专家团队为部分师生进行了电脑验光、弱视筛查、护眼知识答疑。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开展“学长讲堂”,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北京中医药大学的90后女博士杨星哲每周二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上选修课《走进中医》。

2.开展实践活动。宏志中学,每年12月份开展中华传统知识竞赛,每年4月份进行中草药采制小竞赛;学校成立了“本草社”特色社团,主动宣传中医药文化,如炮制雾霾养生汤和八宝茶,为老师进行按摩等;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中医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推拿手法、刮痧手法等技能的表演活动等。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积极主动与中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已建立中医药大学、安国药材基地、广州药用植物园、地坛养生园、同仁堂、鼓楼国医馆、和平里医院中医诊室、河南南阳西苑制药厂、医圣祠、河南邓州花洲书院10个基地。东城青少年科技馆与中国科学促进会合作,举办了围绕中草药文化知识的冬令营和夏令营,联合开展了江西资溪珍稀药用植物科学考察,带领青少年们探访生态极为丰富的资溪县,徒步考察了马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探寻当地珍惜的药用植物——铁皮石斛。了解了铁皮石斛的生存状况,中药药性,以及人工培育铁皮石斛的生长条件的探索。和平里第一小学还与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签约实践活动基地开展中医药海洋科考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价值观。

3.融入日常生活。第三幼儿园、第一幼儿园、大方家回民幼儿园、东四五条幼儿园,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季节特点,将中医药知识用于学生生活,创新食谱,在“吃”中了解中医。其中大方家的清真特色食谱17例,四季养生食谱50多例,雾霾食谱14例,使幼儿的餐饮系列化、科学化、特色化。为使中医健康养生走进幼儿生活,大方家回民幼儿园创编趣味小游戏、创设互动式环境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健康养生好方法,了解穴位按摩,了解健康饮食并引导幼儿自主体验。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设定了不同的健康教育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创设了护眼、疾病防控、安全保护等互动环境,使幼儿不断了解中医健康养生的意义和作用。目前,该园创编了健康养生过渡环节小游戏20余个,互动环境16个。此外,各实验单位通过健康月报、手机APP网上平台、健康宣传栏等方式,定期向家长宣传中医健康养生常识,如非药物治疗、穴位按摩、养生食谱等,提高家长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文化自信。

(二)开发校本课程,实现多元体验

实践中,我们倡导各个实验单位基于学校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将中医药文化渗透于美术课、体育课、语文课等各个学科,逐渐实现多元的、深度的认知与体验,收效良好。

史家小学引入资源单位北京市中医研究所,联手开设“中医药文化体验课”校本课程,加入在课程资源中心的课程菜单由学生选修,学生们在中医研究所中医专家的指导下,辨识体质,辨识中草药,对症熬制药茶;以眼保健操为例认识穴位,体验艾灸、埋耳豆等等中医疗法。320名学生完成了共计96课时的学习,在课堂上,孩子们从厨房中的中药、花园中的中药等方面了解中药知识,通过埋耳豆、艾灸等了解穴位和中医治疗方法。卫生室配合课程开展全校性质的眼保健操大赛,作为奖励给大赛的优胜选手拍摄了《史家小学眼保健操示范图》,在全校推广。

定安里小学的《中医与健康》课程,对促进学校礼仪教育特色建设和建设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们懂得了解自己、关爱他人。为通过学习做人篇、医道篇、医者篇和实践篇,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的理念,认识并了解中医传统文化,为做好终身的健康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和平里一小中草药趣味种植课程,织染局小学农时课、府学胡同小学国学项目、25中学和国子监中学中医草药识别与种植课程中都融入了中医药文化,激发了学生兴趣。与门头沟大峪中学、171中学及东城区其他中小学联合,组成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协作体,共同开设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实现优秀课程资源共享。

帽儿课程资源中心依托园艺课程,将中草药趣味种植融入其中,将与中草药的教育点与媒介素养课程、版画课程相结合,形成课程联动。

和平里四小开设了中医药文化的实验班和兴趣小组,在班主任和科学老师的带领下,种植中草药,每个班级根据班级特点制定研究方案,坚持定期观察管理。

目前,宏志中学的“杏林实验班”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授课模式,由“必修课程+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医特色基础课程+传统文化延伸拓展课程”构成,构建一个有特色、重体验、能选择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专业培训,注重科研引领

为了能够更好将中医药文化教育在学生中传授,各学校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如:组织青年教师去中医药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开展不同形式的校本培训,专业书籍的阅读、种植实践等,提高教师专业指导能力。171中学在中医发展史、基础理论、中药知识积累等方面开展了更深层次的普及和培训。宏志中学中医药协作体的教师代表,一行30余人到广西药用植物园进行考察,为各校中医药文化教育师资培养打下了基础。

依托课题研究,我们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各实验校自身特点及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申报了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构建“本草四季花卉”校本课程体系,探究培养创新人才幼苗模式课题;教育部中医药文化领域“创新人才培养” 课题研究;北京市航天植物种植栽培研究(中草药种植)等。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教师、学生对中医药探索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课程,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激发了社会关注度。

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效果

(一)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从上课听讲的效率到下课后的一言一行,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日生活、运动、学习、作息安排尊重规律;孝敬长辈,心怀感恩之心;用学到的中医药知识服务他人。定安里小学在二年级2个班开设了每周一节的《中医与健康》课程,学生问卷调查中有7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有助于自身和家庭健康。该课程不仅带给同学们观念上的改变,更带来了他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学生们改掉了以往不好的习惯。在探索、认知、体验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二)中医药兴趣显著增加

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中医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北京宏志中学的问卷结果显示,74%的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课程感兴趣,26%的学生有一些兴趣;81%的学生认为中医药文化课程对自己的未来有帮助;63%的学生希望进入“杏林”实验班;100%的学生基本满意中医药文化课程,其中41%的学生非常满意。这个过程,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可、热爱的过程,涵养家国情怀,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三)家长和社会关注度大幅提高

通过学校现代媒体宣传和中医健康讲堂的开设,中医药文化不仅在孩子们身上生根发芽,也得到了家长认同。家长不仅感受到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也感受到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学生主动为家长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教授养生操,并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服务,引发了家长对于中医药和健康养生活动的关注,使家长逐步具有了良好的健康养生意识,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健康方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次走进东城进行实地调研,东城教委有效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模式得到了与会专家组及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京华时报等多家平面媒体,搜狐、新浪、网易等多家网络媒体,对我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项目成果进行了宣传报道。

2019年4月9日,召开了“童心百草趣浸润家国情”东城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阶段成果展示暨史家集团主题研讨活动。史家小学作为第一批参与项目实践研究的实验校,分享了工作经验与阶段成果:以“人”为本定目标,以“文”造境创载体,具“化”致行拓路径,集“成”发展提质效,通过课题引领,课题开发,学生培养和教师发展,四位一体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此次活动,为第四批实验单位颁牌,同时向24位东城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特邀指导专家颁发聘书。

五、对今后工作的思考

继东城教委“健康·成长2020工程”启动后,“文化·传承2030工程”也于2017年正式启动,中医药文化是其中内容之一。今后,我们将:

(一)强化在文化传承中立德树人

继续把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态度与认知能力,涵养青少年健康素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植入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二)实现中医药文化实验校更广泛的覆盖

加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团队,设立专项课题和实践基地,力争2020年实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70%覆盖率。

(三)拓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延伸

接下来我们将把中医药文化延伸至更多的家庭、社区、社会乃至国际舞台。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已成为东城区德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我们将坚持立德树人,形成多部门、多资源单位联动的长效机制,不断实践、探索,让成长中的东城学子接受中医药文化熏陶,传递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让更多青少年的生命中凝聚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

以上是我委“关于将中医文化的传承纳入东城区中小学生课堂的建议”的答复意见,有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2019年5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