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幼小衔接习惯培养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我们十分赞同您关于构建幼小衔接习惯培养体系重要性的观点。早在1990-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委就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课题研究项目,指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个方面。这个研究成果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幼儿园教育从小班开始,就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等学习动力、培养儿童观察力、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等基本学习能力,初步的知识、概念以及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和态度等等不一一列举。这些品质既是作为成长的个体不可或缺的方面,也是幼小衔接工作中需要长期加强的着眼点。到大班后,幼儿园有系列较成体系的幼小衔接课程,从语言、数学、社会性、健康、艺术等领域入手,着力培养儿童的空间方位知觉,分辨能力、对图画、符号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以及数理逻辑思维能力,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性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此外,还通过走访小学,参观小学生上课,请小学老师讲课等方式,让幼儿增进入学愿望,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正如您在提案中所指出的,幼儿园、小学是孩子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基于我区在幼小衔接中的现状和问题,区教委学前科牵头,进行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幼小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选取区域内四所幼儿园和四所小学初步做了探索尝试,包括在课程、管理和师训三个方面的研究,有效地通过入学准备课程、小学适应性调整课程和双向互动课程以及创新的课程评价方式,促进儿童更加快乐自主地适应小学生活与学习,对减缓幼儿园与小学两个学段的坡度,实现无缝对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既有观念和教育行为有一定的冲击,双方在合作共研的教研和师训中互相增进对非带教阶段学生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和衔接点的了解,并彼此借鉴吸收,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环境创设、作息制度、教学方法更贴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
课题在幼儿园入学准备课程内容上确定四个方面核心内容:即社会、生活、语言、数学。
社会包括:人际交往、遵守规则、任务意识、自信和心理准备。人际交往涉及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同伴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理解关心他人的情绪、情感,能主动关心和安慰他人,会轮流、会分享、互助(爱心)、合作,结交新朋友,维持友情的方法,会独立解决交往中的问题。师生交往:有问题能与教师沟通,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求。遵守规则: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幼儿园、公共场合),能够初步做到自律,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任务意识:明确自己的任务,做事情认真,能够克服遇到的困难有始有终,形成初步的责任感。了解值日生的作用和工作内容,愿意为他人为集体做事情。自信: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敢于大胆表现自己,(敢于竞争)。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并能够学习同伴的长处。心理准备:了解认识小学的一日生活,感受小学校园环境。产生做小学生的自豪感,愿意为顺利上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生活包含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自我管理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独立、自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二是遵守生活作息制度和常规要求,有时间观念;三是具有良好的卫生知识和习惯。自我保护主要是了解必要的安全知识,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具体的教育内容涉及会整理自己的物品,会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有自觉饮水、如厕的习惯,建立时间观念,有保持自身(勤洗澡、剪指甲、更换衣服)和环境整洁的习惯。了解各种食物的丰富营养,有健康的饮食习惯,用餐文明、不挑食。了解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习保护恒牙的方法,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学习关注自己的眼睛,愿意主动、积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学习用眼卫生。了解自身主要器官的名称和简单作用,掌握保护器官的简单知识。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交通安全知识(知道行路时走人行横道或者靠右行走,乘车时不把头、手臂伸出窗外等)。
幼儿园入学准备课程还包括语言和数学,小学适应性调整课程包括教学方法、环境创设、常规要求、作息制度等方面,这里不一一赘述。课题研究成果《幼小衔接百问百答》即将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书稿已完成三审和装帧设计,目前处于等待印刷阶段),本书面世后,我们也将向全区幼儿园和小学推广。
当然,我们只是在四所幼儿园和四所小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对于研究结果还需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让更多的幼儿园与小学能够吸收借鉴成熟有益的经验,让更多的儿童受益。同时,在习惯养成方面如果还存在空白点,我们也将继续完善幼儿园课程设置,将习惯养成教育贯穿儿童成长的各阶段。
以上是我委“关于构建幼小衔接习惯培养体系的建议”的答复意见,有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2019年5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