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社区老年大学建设的建议”收悉,我们谨代表东城区委教育工委、东城区教委感谢您对东城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关注与支持。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东城区委、区政府始终按照党的 “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学习型城市建设与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品质、完善社会治理、建设和谐宜居之区有机融合,本着为民、务实、创新的理念和原则,统筹各方资源建设开放、灵活、便捷、高效的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社区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建设,推动东城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传承创新。
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东城区教委作为东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统筹协调、深入研究、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建立自下而上的学习服务团队,引导、激发、培育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热情,共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
一、统筹资源,构建完备的市民终身教育阵地网络
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不断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重点,不断加大“软、硬件”建设,构建以东城社区学院为龙头、中小学校、职业学校为基础、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涵盖各级各类学校和市民学校的终身教育阵地网络,为市民的终身学习服务。
加强社区学院老年大学建设。东城区依托南北两所职工大学建设社区学院,区政府不断投入资金,用于校区教育场馆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投入。学院坚持“服务社区、依靠社区”的发展方针,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开发社区教育系列课程和教材,努力办好百姓身边的大学。
其中,您所提到的老年大学就设在社区学院。八年来,在广泛开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相继开设了声乐、古筝、钢琴、书法、国画、瑜伽、模特、计算机与智能手机、数码摄影、照片处理、视频编辑、旅游英语、素描、色彩、工笔画、舞蹈等多个不同专业。目前,东城老年大学拥有60个教学班,20门课程,近1300名老年学员在校上课。为了让老年人适应信息时代的步伐,老年大学的教学内容当中还安排了QQ、微信的使用、照片的处理、视频制作等授课内容,并专门为社区老年人编写了社区教育系列教材——《计算机应用能力教程》和《从电脑到手机应用》。教材内容贴近老年人的学习生活需要,如何上网查资料、找地图、网上购物、看新闻等学习内容应有尽有。
随着“北京﹒东城﹒学网”的建立,老年人还可以从网站上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书法、绘画、法律知识以及社区教育系列电子教材。十一年来,东城社区学院已经陆续开发录制了书画类、法律类、国学类、养生保健类等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122门,共计1283单元,累计时长达到了46871分钟。
释放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市民教育。2007年,东城区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立首都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促进各类普通教育学校面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和学习服务”的要求,制定《关于学区市民学习基地(中心)建设工作意见》,依托学区化管理模式,先后建立八个学区市民学习基地和两个市民学习中心。采用“一长掌两校,一校挂两牌,一师执两教”的运作模式,创新学习载体,促进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十多年来,东城区各学校依据《关于社区、学校牵手建立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意见》,每年与所在社区签订牵手合作协议,学校场地、师资、课程资源向社区全面开放。各市民学习基地定期开展市民学习需求调研,开设“计算机应用、书法、绘画、摄影、茶艺、手工编织、实用英语、京剧欣赏、健康讲堂”等百余门课程,举办《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等各种讲座千余场,全区的中小学校真正成为社区文化教育的中心,成为社区居民和师生共同的学习园地,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015年,为推动职业教育转型,丰富中小学教育和社区教育内容,东城区在4所职业学校建立了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基地和市民职业体验基地,积极探索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共享模式。结合市民学习需求,研制开发实用技术、休闲娱乐、家庭生活、市民修养四大类,99门课程,2016年增至115门课程,为街道提供选课菜单,其中中医养生、旅游英语、家庭园艺、传统手工艺、电脑制作、中西烹饪等依托实训基地开设的特色课程特别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2016年起,东城区教委又探索由市民职业体验中心设计社区教育流动课程菜单,由各街道社区自主选课,教师拎包下社区上课,办老百姓身边的课堂,促进了公共教育服务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已有80余名职业、成人学校教师深入社区为居民开设包括舞蹈、合唱、美术、太极拳、日常英语中医药养生、京剧赏析、绿植养护、智能手机使用等流动课程近100门,累计参与学习市民近10000人次。
二、培育学习团队,打造市民教育品牌
加大市民学习团队培育。东城区高度关注社区市民学习团队的培育,支持鼓励广大市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其一是重视优秀、特色学习指导教师培养,力争使他们的专业特长扎根社区,孵化出更多特色鲜明的市民学习团队。为此东城区教委于2017年实施了“社区教育种子工程”,举办了“社区教育骨干培训班”和“社区文艺骨干学历班”,培养社区教育骨干力量。其二是加强学习团队骨干的种子孵化。社区学院(南)举办百姓学堂,面向各街道建立“文艺骨干培训班”,通过第一年系统培训,第二年下社区组建文艺团队,第三年骨干携团队参加文艺汇演的方式,检验、提升文艺骨干的学习力和领导力。通过骨干的培养,在社区广布市民文艺社团组建的火种,吸引广大居民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2018年10月,东城区“社区文艺骨干培训班”被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工作小组、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 “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2017年以来,“百姓学堂”进一步创新成人教育和职业教学合作的办学模式,积极引入职成学校师资,服务百姓多元化学习需求,打造15分钟学习圈 。课程采取就近学习(街道办事处或社区文化中心)和流动课堂(送教上门)的方式,上课时间由街道、社区根据居民学习需求安排,相同课程错班开学或滚动学习,兼顾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家庭负担。目前,“百姓学堂”常年开设的课程包括舞蹈、合唱、朗诵、时装表演、书法、国画、摄影、素描、水彩、计算机、英语、健身等课程,讲座类主要涉及“心理调适、亲子教育、艺术赏析、法律常识、保健养生、心脑血管防治,日常礼仪,国学经典和理财”等九大方面内容,累计受益群体达7万人次。2018年“百姓学堂”获得全国市民学习品牌称号。
打造区域教育特色品牌。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品质,塑造教育品牌,东城区积极与高校、研究院所、行业协会开展合作。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指导下,与北京大学联手打造了“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成为弘扬中华优秀国学文化的学习平台,11年来举办188讲公益讲座,吸引数万人现场聆听,数十万人参与网络学习,先后获得“首都市民学习品牌”和“全国终身学习品牌”。2008年,东城社区学院邀请北京中医医院专家团队开设了“四时五行话养生讲堂”,以弘扬传统中医文化为理念,本着公益性原则,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帮助市民掌握养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生活质量。截至目前,该讲堂累计开设189讲,先后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以上是近年来东城区所开展的社区教育工作整体情况。针对您所提出的利用街道、社区现在有硬件设施,为社区老年居民开办“家门口的老年大学”的建议,我们认为和目前我们所开展的社区教育流动课程项目的出发点和运行模式高度一致。
东城区社区教育流动课程项目始于2016年6月,项目内容就是教委和街道对接,根据居民的实际学习需求输出师资,为居民在社区开设课程,授课地点就设置在社区的居民活动室。课程一经开课就受到居民朋友尤其是老年居民的热烈欢迎。
社区教育流动课程和传统的市民教育课程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灵活。课程采取模块化设计,在一个大主题下分设不同的小模块,每一模块都可以单独抽出来作为一次课程。根据社区工作安排,可以开设一系列12次课,也可以开设4次课,甚至可以是单次的讲座或体验活动。以花卉栽培养护课程为例,教师设计了八个模块,居民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比如学习如何在花卉市场挑选植物,或者花卉病虫害的防治。
第二个特点是将市民学习需求放在首位,为居民量身定做,打造贴心课程。比如,花艺课程,在三八节前夕,专门为总院社区女性居民开设“胸花的制作”。又如,趣味舞蹈课程,豆瓣社区舞蹈团队的老年人在开课前提出希望学习央视戏曲广播操,为此授课教师专门自学该节目,并将此套广播操作为第一个学期的授课内容。
第三个特点是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考虑到参与学习的居民大多年龄比较大,我们将课程设计为拎包课程,教师携带必要的教学用具和简要设备到社区授课,便于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学习服务。
在项目开展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已应街道要求在东四街道、安定门街道、景山街道、交道口街道、崇外街道、前门街道、龙潭街道、天坛街道、永外街道开设了包括舞蹈、合唱、太极拳、绘画、绿植养护、中医药传统养生、葫芦雕刻、家用电器一点通、旅游英语、艺术插花、手工布艺、硬笔书法等几十门课程,项目灵活的授课方式、贴心的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师团队受到居民的欢迎和好评。
根据您所提出的建议,为了更有针对性的了解和满足文保区老年人的文化学习需求,2019年5月13日,我们协同景山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的负责人,到钟鼓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研讨。经研讨,根据目前钟鼓社区的居民学习需求和硬件条件,我们拟于今年6月份先在社区开设针对老年人的舞蹈课程及声乐课程,拟由北京国际职业学校派出专业教师为居民授课。在开课前,我们将协同学校、社区、居民学习团队再次进行课程设计的探讨,从授课时间、内容、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做好规划,努力满足社区老年人学习需求,办好老百姓身边的社区教育。
以上是我委“关于加快社区老年大学建设的建议”的答复意见,有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2019年5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