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空间后再利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东城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围绕“一条主线、四个重点”战略任务,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有序、先立后动、整提并举,高质量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同时,多措并举,积极推进腾退空间再利用工作,将腾退空间优先补齐民生短板,推动产业优化提升,更好的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一、已开展的工作
(一)实施疏整促专项行动,提升核心区整体品质
一是持续推进功能疏解。2014年至2018年,东城区累计关停天乐玩具、永外城等23家市场,实现隆福寺早市和东华门夜市平稳闭市,全区与批发相关的物流、仓储功能全部疏解;累计完成16家工业企业调整退出;持续压缩4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实现全市首家市级医院天坛医院的整体搬迁。立足核心区功能定位,这些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和公共服务配套。二是加强城市环境治理。2014年至2018年,累计拆除违建82万余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8000余处、查处核销无证无照经营2100余户、清理整治地下空间近500处、群租房5400余户。民旺北胡同、方家胡同、东四四条、西总布胡同、景山东街、沙滩后街、三眼井胡同、青龙文化创新街区等一批示范街巷陆续精彩亮相,全市十条最美街巷东城区上榜3条。王府井地区15条胡同禁止停车,成为全市第一个不停车街区。三是坚持优化提升并举。强化留白增绿,建设完成西革新里城市休闲公园、三里河、玉河二期、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园等大尺度绿地,在南门仓、青龙胡同、东四块玉等新增多个口袋公园,形成了尺度宜人、亲近自然的绿色公共空间。不断补强公共服务短板。2016年至2018年,全区开工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51家,目前已运营驿站41家、建设中10家,全部运营后将实现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2018年,新建及规范提升各类便民商业网点110个,利用腾退空间新增5所公办幼儿园、新审批民办园2处。
(二)围绕腾退空间再利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深入推进疏整促工作的基础上,东城区整提并举、多措并举、有序推进疏解腾退空间科学合理高效再利用,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实施方向。东城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疏解腾退地下空间再利用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地下空间用于便民商业服务、社区文教体服务、交通设施服务以及社区办公服务等四个方向,建立联席会制度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加强资源统筹,促进供需对接。通过对腾退空间资源与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全区腾退空间动态数据库,为腾退空间再利用的供给和需求部门搭建数据对接平台。三是打造典型示范,形成经验模式。各部门、各街道主动作为,结合东城实际,创新利用模式和运营模式,推动腾退空间再利用项目落地实施。截至2018年底,全区累计利用270余处、近18万平方米腾退空间用于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用途。如位于北新桥街道海运仓社区北门仓胡同6号楼一层和位于南二环边的桃园养老服务驿站,均为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打造的精品养老服务驿站。四是利用腾退空间,加快腾笼换鸟、产业升级。全市首个非遗主题园区“咏园”落户东城,南京银行正式入驻美博汇,中粮广场改造升级打造了全新的办公生态链,天鼎小商品市场已转型升级为天鼎218文化金融园。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平稳有序推动工作提升获得感
疏解整治促提升是一项涉及面广的艰巨任务。东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问题导向,坚定有序的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一是认真开展、落实疏整促群众满意度调查。根据北京市每年组织的疏整促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东城区将有针对性的做好整改,确定下一年疏整促项目。2018年以来,东城区还启动了街区更新研究,在街区层面,加强“留白增绿”、优化便民商业布局,补充完善文化便民设施、养老服务设施等任务的规划和实施。二是注重倾听民声,防止新增反弹。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疏整促舆情监测分析,针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及时提醒相关部门和街道关注,将问题前置处理。围绕疏解,整治、提升三大领域,组织开展覆盖全区17个街道的疏整促工作质量核查,采取实地勘察,全面走访,信息核对等方式检查工作质量效果,防止出现新增和反弹。三是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实现共治共享。在城市治理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共建共享,成立了一批商会联合党委,发挥自身影响力,参与城市治理。实行街巷长制,创新“小巷管家”工作模式,发动党员、群众力量创新参与形成的小院公约、花友汇、停车自管会、周末大扫除等社区自治经验,已成为东城区城市治理的特色品牌。四是注重凝心聚智,充分发挥民主协商监督作用。及时向人大、政协等通报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进展,充分听取意见建议,认真接受专项民主监督。将提案、议案办理作为提高疏整促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认真分析代表委员所反映的问题,共商共治,不断改进疏整促工作方式、方法,着力破解相关的前沿性和机制体制性政策瓶颈。五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解决驻区企业实际困难。着重打造“智慧政务、综合窗口、服务企业”三大标杆,努力实现审批更少、流程更优、效率更高、服务更好,不断提高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的靶向性,力争“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精准服务百强企业、总部企业、成长型企业等4类企业,2018年区领导和政府各部门累积走访企业近900户次,收集企业需求318项,解决223项。建立企业“服务包”制度,区四套班子领导走访62家重点服务企业并送上定制服务包,其中民营企业47家。创新举办政企早餐会,区领导与成长型企业、民营企业等面对面交流4次。通过这些走访等交流活动,协调推动企业相关实际困难的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腾退空间补齐民生短板方面,根据东城区目前纳入统计的未利用腾退空间的整体情况,可利用空间中约75%面积主要集中在地下,但地下空间可利用条件较地上空间差,再利用的改造成本和难度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再利用方向。地上空间中,除去2017年6月底整体关停的永外城外,其余地上未利用空间呈现面积小、位置分散等特征,管理和利用难度较大。在推动腾笼换鸟方面,由于核心区公共资源紧张,优质的商业业态落户东城,仍需要面临职住分离、公共服务资源短缺等一些现实难题。
(二)下一步计划
东城区将尽快完善我区腾退空间再利用政策,不断梳理整合腾退空间资源,加强重点领域的空间资源供需对接,积极盘活存量资源,改善民生。同时,积极推动腾笼换鸟和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东城区对优质商业业态的吸引力。
1.加强腾退空间再利用,提升群众获得感。一是完善政策、加强引导。东城区将深入落实市级出台的腾退空间指导意见和区级实施意见,针对老城特点,着重围绕腾退空间优先补充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方面的内容,完善我区腾退空间再利用政策,对疏解腾退空间再利用的方向引导和程序规范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深入调研、加强研究。对存量可利用空间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分析各类空间具体情况,进一步梳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加强供需对接,优先补足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缺口较大的重点地区。三是主动作为,推动落实。充分利用已出台实施意见的引导作用和联席会制度,指导各部门、各街道打造腾退空间再利用于便民商业设施、留白增绿、养老驿站、交通服务设施等样板项目,由点及面在全区复制推广。
2.推动腾笼换鸟,提高对高精尖企业的服务和吸引力。一是围绕核心区定位,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全面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年版)》和《东城区产业指导目录(2018年版)》,立足于保障城市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以及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通过细化禁限类产业条目、扩大鼓励类产业范围,促进我区经济结构的高质量提升。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企沟通交流。东城区将持续推进“智慧政务、综合窗口、服务企业”三大标杆。在协同推进、全面优化的基础上,力争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关键节点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推动群众和企业办事便利度的再提高、获得感的再提升。推进“管家式”服务,通过早餐会、下午茶等更多形式,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实际困难,研究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驻区重点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定制服务。
东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5月31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