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41号提案的答复意见(A类)

日期:2019-06-03 14:07    来源:

字号:        

孙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疏解非首都功能后的空间再利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东城区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高质量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做好疏解腾退空间的再利用,挖掘城市空间潜力。同时认真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东城区将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在街区的落地从环境、功能、风貌、社会、经济、文化、治理等各方面全方位有序推进街区有机更新,促进城市复兴和老城整体保护,力争实现城市环境和街区功能和谐统一,古都风貌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和发展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已开展的工作

(一)实施疏整促专项行动,整提并举推动历史和文化传承

一是持续推进疏解整治,提升核心区整体品质。2014年至2018东城区累计关停天乐玩具、永外城23家市场完成全部16家工业企业调整退出持续压缩4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实现全市首家市级医院天坛医院的整体搬迁。通过拆除违法建设、封堵开墙打洞查处核销无证无照经营清理整治地下空间群租房等专项行动,有效治理了城市顽疾,城市面貌得到显著提升。民旺北胡同、方家胡同、东四四条、西总布胡同、景山东街、沙滩后街、三眼井胡同、青龙文化创新街区等一批示范街巷陆续精彩亮相,全市十条最美街巷东城区上榜3条。王府井地区15条胡同禁止停车,成为全市第一个不停车街区。二是注重优化提升,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将中轴沿线区域列入疏整促工作重点,开展钟鼓楼周边等5个片区和永定门等11个重要节点的修缮保护;完成社稷坛、天坛太庙等的文物腾退工作;有序推进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东四三至八条等历史文化精华区建设;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文化项目在前门、隆福寺地区落地;前门草厂三至十条精彩亮相,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探索体验式居住与留住居民共融共生新路径,展示了老胡同·新生活的城市特色。此外,还立足核心区功能定位,将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和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例如原北京三露厂老旧厂房变身非遗文化园“咏园”;天鼎小商品市场已转型升级为天鼎218文化金融园;腾退东四派出所办公用房,打造展现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东四胡同博物馆;原景泰路88号的一排开墙打洞小门脸整治后变身“耕读空间”,为周围居民提供文化空间等。这些示范案例都是东城区将疏解腾退空间,再利用于文化产业、文化公共服务设施的有益探索。同时,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活动广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游憩场所和相关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使用机能。

(二)围绕地下空间再利用,挖掘城市发展潜力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老城内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严格管控的:对老城以外区域,要协调好地上地下空间的关系,促进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地上地下相协调、平战结合与平灾结合并重的原则,统筹以地铁为代表的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统筹以综合管廊为代表的各类地下市政设施,统筹以人防工程为代表的各类地下安全设施,统筹以地下综合体为代表的各类地下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多维、安全、高效、便捷、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式宜居城市。

同时,东城区在深入推进疏整促工作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有序推进疏解腾退地下空间科学合理高效再利用。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实施方向东城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疏解腾退地下空间再利用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地下空间用于便民商业服务、社区文教体服务、交通设施服务以及社区办公服务等四个方向,建立联席会制度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加强资源统筹,促进供需对接17个街道、182个社区发放调查问卷,征求居民意愿,统计我区在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和商业服务等10个领域的腾退空间再利用需求并组织相关企业对可利用的地下空间进行了实地踏勘,指导项目对接通过对腾退空间资源与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全区腾退空间动态数据库,为腾退空间再利用的供给和需求部门搭建数据对接平台。三是打造典型示范形成经验模式。东城区明确要求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打造“三个一批”:即利用地下空间打造一批便民商业、利用地下空间打造一批文化设施、利用地下空间打造一批体育设施的再利用样板。各部门、各街道主动作为,结合东城实际,创新地下腾退空间利用模式、运营模式,打造了许多的典型示范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全区更多腾退空间再利用项目落地。例如,崇外街道都市馨园社区一处民防地下空间腾退后变身为崇外非遗博物馆,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北新桥街道腾退东扬威9号地下空间建起安全综合宣传教育基地;安化北里18号院上舍小区地下空间腾退后建设车位53个;朝阳门街道根据实际需求,在腾退地下空间推出“惠民仓储”,满足了居民各类日常仓储需求,提升了物业多元化服务的品质;原位于地下的东花市北里菜市场腾退后引入了甘其食超市,转型升级为社区便民综合体,为周边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三)不断深化街区更新,精细开展城市功能调整提升

一是在平房区开展有机更新试点。按照整体保护、人口减量、密度降低的要求,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区及其他成片传统平房区的保护和有机更新。2018年我区动了以景山街道和东华门街道的街区更新试点,初步形成两个街道的街区更新手册,积累了开展街区更新的经验。开展街区更新技术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将全区17个街道划分成82个一级街区和140个二级街区单元,分类施策开展街区更新工作。二是加快街区更新在全区落地。2019年以来,东城区开展街区更新顶层设计,着手制定《东城区街区更新实施意见》,结合东城区工作实际,梳理推动实施街区更新重点任务,提出注重保护传统风貌,深入挖掘历史内涵,保护历史遗存,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落实好老城整体保护工作要求。并将疏整促与街区更新一体推进,以街区更新为抓手,在环境整治提升中,以街区为单元,进行全盘的规划、分析和提升,注重对历史文化元素建筑的修缮保护,深入挖掘老城及胡同文化内涵,保护好胡同、四合院、名人故居,把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老物件留住,留住京味儿,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三是做好遗留项目的规划设计研究。东城区还结合北京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委员会关于核心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工作的有关要求及《东城区“留白增绿”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研究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历史遗留棚户区改造项目设计方案;主动落实新总规“老城不能再拆”、减量发展的相关工作要求,研究崇外六号地、敬业西里等天坛周边在途项目的规划思路,积极做好相关规划研究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发展从传统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乃至“减量规划”的转变东城区大部分区域今后发展重点也要向对现有建成地区存量空间的再利用和优化提升转型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大部分区域属于老城区,其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严格管控的;老城内疏解腾退空间普遍存在面积小、位置分散等特征,且由于先天基础条件较差、需求用途与规划用途不一致等问题,导致老城区内腾退的空间再利用率较低,与群众对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老城风貌保护和文化精神传承等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二)下一步计划

东城区将积极盘活存量空间资源,不断梳理整合腾退空间资源,加强文化设施等重点利用领域的供需对接,推动我区疏解腾退空间用于配套文化设施项目落地,让文化传承落到实处。同时,依托街区更新工作,以街区为单元,以问题为导向,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好功能疏解与优化提升、问题整治与有机更新、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传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衔接逐步实现每一个街区从环境、功能、风貌、社会、经济、文化、治理等各方面全方位有机更新

1.加强腾退空间再利用,让文化传承落到实处。一是完善政策、加强引导。区发改委将对表市级出台的腾退空间指导意见,针对老城特点,着重围绕腾退空间优先补充公共文化设施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我区腾退空间再利用政策,对疏解腾退空间再利用的方向引导和程序规范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深入调研、加强研究。对存量可利用空间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分析各类空间具体情况,进一步梳理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加强供需对接,优先补足文化设施较为缺乏的地区,切实满足居民对文化空间的需求三是主动作为,推动落实。落实好我区已出台的腾退地下空间实施意见,充分利用其引导作用和联席会制度,指导各部门、各街道打造腾退空间再利用于文化设施的样板项目;同时加大样板项目经验的总结和宣传,由点及面在全区复制推广

2.在街区层面开展城市更新,让老城焕发新颜。一是统筹兼顾,全方位有序推进街区有机更新对接核心区控规和老城整体保护规划,全面调研街区资源,合理确定街区定位,科学划分街区功能,不断完善实施机制,有序实施街区修补和功能提升着力打造一批安全稳定、定位鲜明、风貌协调、配置合理、生活便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精品街区,让城市的更新统筹兼顾历史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兼顾城市面貌和城市活力,要让老胡同里过上现代生活,努力打造更多老城复兴的标杆和样本。二是研究破题,推动存量空间的再利用和优化提升。腾退空间的有效再利用,是推进街区更新渐进式实施的重要途径,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分析用地调整、规划审批、项目实施、监督管理等政策难点积极探索破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为腾退空间的再利用提供便利,保证街区更新成片区、分步骤、有顺序地开展三是创新机制,鼓励社会共同参与推进民生改善。街区更新实施主体、投融资模式等方面积极创新,强化机制保障,努力拓宽公众参与街区更新的渠道和方式我们也欢迎各类社会力量就关注的民生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更新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共同推进街区更新工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街区治理新格局。


                                   东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531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