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城区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第89号提案的答复意见(A类)

日期:2018-08-08 10:47    来源:区文化委

字号:        

陈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发挥戏剧优势,讲好“东城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东城区戏剧事业和文化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您站在落实“文化强区”战略的高度,从建设北京“戏剧中心”出发,提出了这个对推进戏剧东城建设非常有益的建议。

“戏剧东城”建设10余年以来,市、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2亿余元,用于推动剧场改造升级,扶持原创剧目创作,搭建戏剧创作、演出和交流平台,吸引了大批演出团体和创作人才集聚东城。特别是近年来,既从布局上谋规划,差异性发展品牌活动,全方面彰显首都文化中心区的魅力;又从细节处下功夫,深入扎根群众,聚焦戏剧普及、戏剧欣赏、戏剧学习、戏剧创作,形成了浓郁戏剧文化氛围。

东城区域内的剧场有34家,剧场数量占北京市艺术类剧场总数量近三分之一,其中包括保利剧院、首都剧场、中国儿童剧院等高品质剧场14家,长安大戏院、红剧场等传统风格剧场9家,还有蜂巢、先锋等个性鲜明的小剧场11家。近年来,东城区政府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分别出资,设立引导资金,先后支持剧场改造项目83个,形成了王府井、东二环、南锣鼓巷、前门、龙潭等五大剧场群。区域内剧场实验性与商业性互动,大小剧场充分合作,话剧、儿童剧、音乐剧、传统戏曲等专属差异化的演出空间布局合理,形成了梯度化剧场群落。

一、汇聚戏剧机构和人才,鼓励原创,激发演出活力

通过出台配套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引入名人工作坊等,集聚了大量创作资源,吸引戏剧工作者落户,鼓励开展剧目创作。充分发挥名人的原创潜力和示范引导作用,演出团体由2010年的51个增长到83个,吸引林兆华、杨丽萍、孟京辉、吴琼、邓超等一批戏剧名人,以优秀的戏剧人才来保障和推动戏剧艺术的发展。先后支持116部原创剧目,并将讲述东城故事的原创剧目作为扶持重点,《南锣鼓巷7号》、《隆福寺》、《前门人家》、《曲韵钟鼓楼》等35部反映东城百姓生活的舞台剧受到热烈欢迎。

戏剧东城对于原创剧目的扶持政策,主要是通过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原创剧目首演、原创剧目进基层、原创剧目评比等项目进行资金扶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扶持原创剧目创作和青年人才,在戏剧东城品牌活动中积极推出东城故事原创剧目。

2016年,充分调动驻区院团的创作积极性,采取市场运作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出了《炒肝》、《胡同深处》、《将军里》等11部讲述“东城故事”的原创剧目。2017年推出《十年》、《留取丹心》、《皇城根下》等10部剧目,其中《十年》是根据2015感动中国人物居住在东城区东花市街道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退休教师孙丽娜十年贵州山区支教事迹改编。全剧选取了山区支教、家庭生活的典型片段,以关爱为主线组合出一台感人的现实题材话剧,该剧荣获了2017年东城区原创剧目一等奖,由中国煤矿文工团一级演员杜宁林领衔主演,在菊隐剧场进行了首轮演出,随后走入国话先锋剧场、红点剧场,并赴天津、山西大同等城市进行了巡演。该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演出期间,该剧的主创与首都大学生支教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作为2018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开幕式演出,该剧迎来第50场演出。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东城区新创剧目52部,占全国新创剧目的10.1%,占北京新创剧目的30.9%,是全国戏剧创作最富活力的区域。

2018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以“戏剧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突出戏剧艺术的“公益性、普及性和参与性”,从 5月18日持续至8月底,历时3个多月,100余场演出在中戏实验剧场、首都剧场、保利剧院、长安大戏院等10多家剧场精彩演绎。展演季推出3大板块的剧目展演,包括原创话剧、邀演剧目、环境戏剧,其中话剧10部,皆为 2017年创作的展现东城风土人情,反映东城历史文化,描写身边好人故事,讲述东城百姓生活的“东城故事”原创剧,包括描写东城区官德教育基地三祠的“丹心三部曲”,这个系列去年推出了讲述文天祥英勇抗敌的《留取丹心》,今年推出第二部《丹心抗节——对话于谦》;反映非遗传承老北京手艺人故事的《旗袍》;反映改革开放40年生活变迁的《生逢灿烂》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艺术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2017年由东城区人民政府、北京市文化局、中国话剧协会主办的全国话剧优秀新剧目展演季,22部剧目中17部是现实题材作品,并首次在北京进行了集中展演。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国有话剧院团征集优秀新剧目,激发了地方院团创作反映时代主题现实题材作品的积极性,通过进京集中展演的形式,也为地方院团来京演出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12月5日晚,北京市委市政府、东城区委区政府、区委区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媒体代表等1000余人观摩了开幕式演出《干字碑》,展演季期间演出的剧目中既有讲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优秀共产党员干部感人事迹的《干字碑》、《谷文昌》,也有展现山区农村“精准扶贫”的《十八洞》、《铁杆庄稼》,还有反映大城市生活的《雨夜》、《蚁族》。12月6日,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也出席观看展演季开幕戏《干字碑》,并充分肯定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现实主义典型人物题材中的精品力作。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飞进,宣传部副部长赵佳琛批示展演季活动非常成功,希望北京市的文艺团体学习借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成功做法,创作更多反映当代英模题材的原创作品。

二、积极扶持,建立组织机构,设立专项资金,确保戏剧东城健康规范发展

2010年东城区成立了东城区戏剧建设促进委员会,作为戏剧文化建设的指导协调机构,构筑区内的戏剧文化发展创作平台、演出平台、交流平台,建立起东城区戏剧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各方协同机制,在文委设立办公室,主要负责落实“戏促会”制定的政策措施、执行决议,组织专家会议,处理日常工作等。在“戏促会”成立后,东城区又相继成立了东城区戏剧艺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东城区戏剧项目评审委员会、东城区戏剧联盟等专业组织。区文联的东城区戏剧家协会也将在2017年成立专家委员会。东城区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挖掘戏剧资源,共同为“戏剧东城”发展出谋划策。2017年12月28日成立东城区演出行业协会,协会包括13家理事单位,36家会员单位,涵盖了东城区辖区内剧场、国有演出院团、民营院团,协会将立足于戏剧东城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行业自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保护行业合法权益,发挥政府与行业之间、行业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促进东城区演出行业与演出市场健康发展。

2018年4月3日下午,东城区演出行业协会第一届恳谈会在77剧场如期召开,来自东城区演出行业协会20多家会员单位代表参加,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家雷,副区长葛俊凯出席了恳谈会。会议由协会会长、北京保利演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科主持,协会秘书长、北京道朴文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雷汇报了东城区演出行业协会2018年工作计划,2018年协会将紧密围绕助力戏剧东城建设,建立政企沟通平台、搭建投融资合作平台、发挥协会的引领和资源聚集作用、打造戏剧孵化平台。会员代表们在会上踊跃发言,对戏剧东城的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会上,周家雷部长对演出行业协会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指出,戏剧东城是东城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部分,伴随着驻区戏剧企业的发展,戏剧东城的业态发展越来越好,戏剧人才、创作、排练、演出、营销的产业链条日趋完整,希望协会各会员单位加强沟通,扎根东城,组织创作人员在东城采风,创作出更丰富更精彩的东城故事。

三、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渠道,扩大戏剧东城影响力

多年来“戏剧东城”充分利用媒介进行宣传推广,在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平面媒体专版宣传,制作宣传海报贴在工地围挡、重点文化区域进行集中宣传,同时开通“戏剧东城”微信公众号,常年发放戏剧惠民票,及时推送戏剧资讯,制作《戏剧东城》画册和光盘,编制了《戏剧东城蓝皮书》和《东城区原创戏剧集锦》,快速提升了“戏剧东城”品牌认知度。

自2016年5月,戏剧东城开设了微信公众号,运营至今,公众号累计关注人数23213人,根据微信权威数据平台“新榜”估算,其中活跃粉丝数达77.7%。截至目前,“戏剧东城”微信公众号共推送五百余篇,阅读总量达86万余次,保持每周至少三天的活跃时间,内容包括东城区惠民优惠、戏剧活动招募及回顾、戏剧资讯及知识普及等。2017年先后在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进行了关于戏剧东城内容的专版宣传,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纸质媒体报道了25次。2018年戏剧东城创新宣传工作模式,与新京报进行合作,通过策划、组稿等方式,派员采访,提供报纸重要版面、新京报网、微信公号等,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




东城区文化委员会    

2018年5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