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第71号 |
关于加强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建设的建议 |
原文: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满足老年人需求,北京市、东城区先后出台多项措施,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提高为老服务水平,但仍不能满足快速扩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以东四街道为例,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由2015年底的23%上升到2016年底的26.7%,特别是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经济困难老人、平房区老人较多。从街道目前养老工作形势来看,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在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着养老照料中心床位不足、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无法实现全覆盖、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中心没有场地、为老服务设施承载力不足。二是在地区环境方面,东四西片区是平房区,老年人普遍存在如厕、洗浴不便的问题。三是在成本方面,街道各项养老服务设施均为租赁或以企业租赁街道补贴的形式运营,成本较高,难以持续发展。四是在服务供给方面,受限于房屋资源,养老服务场所开展的各项为老服务项目过于集中,资源承载的压力巨大,极大限制了街道精准服务的供给。 基于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对全区各街道养老服务硬件设施进行摸排,并作出统筹安排。一是落实市、区有关文件要求,加大检查督导力度;二是结合各街道老年人口、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研判需求、缺口、解决办法,区级层面对房屋资源不足的街道统筹安排,优先将区属房屋资源用于街道为老服务设施;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和补贴力度,解决运营中房屋租金高、服务费用高等成本问题。 2、建议对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情况开展检查考核,并制定相应办法。一是着重考核服务情况,确保为老服务项目回应居民需求并取得实效;二是制定考核办法,督促街道及运营方依托为老服务设施平台,立足地区实际,开展好服务工作,并维护好设施设备。 3、建议探索研究平房区为老服务问题。以东四为例,建议结合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通过开展相关设施改造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制定平房区停车管理办法、优化胡同环境、开放共享资源等方式解决好老年人如厕、洗浴、出行、休闲等难题。 4、建议探索建设包含为老服务功能的便民服务综合体。以东四为例,结合人口疏解和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东四七条21号、石桥胡同8号、10号(三处区属房屋连片且与东四七条19号养老照料中心毗邻,合计建筑面积约448平方米)目前多为出租住宿或小餐饮、洗浴等业态。建议从满足地区居民需求、开展人口疏解和业态调整、推进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角度,将以上三处连片房屋整体改造,建设成为老服务、助残服务、便民停车服务的综合体。
|
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建设”的建议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东城区作为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养老缺口问题严重,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位于北京市前列。目前,全区有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5.5万人,占总人口的26.18%;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0.78%。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比例大幅提高,老龄形势日益严峻。区民政局、区老龄办落实区委《东城区关于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9号文)要求,按照“加密建设、优化服务、提高质量、打造亮点”的总体思路,坚持规范运营与驿站建设并重,坚持质量提升与市场监管并重,区民政局、区老龄办加强监督管理,进行全程跟进性指导。围绕运营商培育、养老驿站建设等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摸排整合社会资源,统筹推进设施建设 (一)加大设施场地保障 加强老龄委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区老龄办在2017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印发了《2017年东城区老龄工作要点》(东老龄委发〔2017〕1号),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区国土分局、住建委等单位配合老龄办做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对于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公益性养老机构,可按照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对于其他经营性的养老机构,以有偿方式供地。 建设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搭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枢纽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建设、社会力量运营、职能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场地置换部分服务+政府购买部分服务”的运营模式,委托专业社会力量运行。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达3785平方米,具备区域资源整合、养老信息平台使用、养老行业监管指导、养老服务示范等基本功能。在社区服务中心东侧楼指导中心主体内划分“三平台一基地”,“三平台”即综合信息平台、实操培训平台、资源整合平台,“一基地”即展示体验基地。 建立街道养老服务管理中心,搭建服务质量监管平台。由街道社区服务(文体)中心负责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定期召开养老服务例会,定期对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进行检查,营造良好市场秩序;同时,对社区驿站运营及服务情况进行督导,不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服务质量回访,对托底老人回访率达100%,全年服务回访率不低于10%。 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搭建老人身边的综合服务平台。与2017年区折子工程及重要办实事工作同步规划、同步推动、同步实施,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推动驿站建设进程。第一,与全区清理腾退空间工作相结合。统筹全区腾退空间,整合区属闲置用房,部队服务用房腾退,集中用于养老设施建设;第二,整合各类服务设施资源。养老服务是“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升级建设工作的核心,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利用街道社区服务(文体)中心、残疾人温馨家园等各类设施资源,增设优化养老服务功能,将现有服务设施升级改造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东城区已建成并运营17家驿站,均为街道办无偿提供场地,各街道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中累计投入房产总面积共计3800平方米,按市场价折合租金达657万元。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和《东城区关于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京东发〔2016〕9号),2016年投入资金1472万元,重点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及居家服务项目补助,主要用于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设施改造及设备购置,同时,面向辖区内托底保障老年人、扶助保障老年人群体提供上门入户服务。此外,2017年共计安排44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区级平台建设、老年人能力评估、居家照护服务补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监管体系等方面,两年累计投入达5872万元。 二、加强服务监管,提高服务质量 制定东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商遴选办法、居家养老服务商考核办法,建立养老服务运营商推荐目录,逐步实现品牌化、规范化、连锁化。建立核查和退出机制,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监管,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指导服务机构和企业改进管理服务,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相衔接的监管体系。 (一)建立东城区养老服务运营商目录 在全市范围内,率先采取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建立东城区养老服务运营商目录,最终确定20家运营商进入区级目录,鼓励引导运营商跨街道、成规模、集约式承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集中优质资源,拓展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居家养老服务。区级养老服务运营商目录的建立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搭建平台,有效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二)构建养老服务市场监管体系 建立并完善由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第三方专业组织、服务对象及服务提供者五个维度组成的养老服务监管体系,加强对养老服务的监督管理。积极发挥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作用,与民政部、市民政局养老专家组成员乌丹星教授团队合作,围绕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实施的基本要求、驿站日常经营与风险防范、驿站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驿站运营机制、需求调研及匹配等10个方面对养老服务进行全方面监管。实施区、街、社区三级监管,区级层面主要从服务商招募、培训、评估等方面进行监管;街道从服务商甄选、两类群体跟踪随访、服务商退出等方面进行监管;社区主要从需求调查、服务监督、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监管。 三、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为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按照《关于印发<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全国老龄办发[2016]73号),东城区于2016年11月起开展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一期评估工作,拥有东城区户籍且常驻本区的经济困难老年人及有家庭环境改造需求的老人,均可申请适老化改造项目。今年,在准备第二期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同时,以东直门街道胡家园社区为试点,与住建委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相结合,共同打造宜居小区示范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区,不断优化现有住宅和居住空间的适老水平,满足老年人生理及心理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无障碍、舒适的养老环境,增进老年民生福祉,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四、推进养老服务驿站三年建设规划 东城区共17个街道,182个社区,按照各街道区域布局、人口密度进行测算布局,遵循“每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服务区域人口规模为7000—10000人,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米。单个驿站服务的最低人口规模不得低于5000人,或老年人口不得低于2000人;单个驿站服务的最高人口规模不应超过20000人,或老年人口不得超过8000人”的原则,根据热力图及网格图显示,要求各街道按照辖区内人口密度科学制定未来三年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计划,平均2-3个社区建设一个养老服务驿站,未来三年东城区计划建设55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满足老年人多元化服务需求。 到2019年底,东城区计划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55个。2016年东城区已建成17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17-2019年,计划再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38个。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按需设点,以东长安街及东单北大街将东城区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西北部为和平里、安定门、交道口、景山及东华门五个街道办事处,共56个社区,计划建设16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东北部为东直门、北新桥、东四、朝阳门及建国门五个街道办事处,共42个社区,计划建设15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西南部为前门、天坛及永定门外三个街道办事处,共40个社区。目前,前门街道共有4个社区,由于天坛、永定门外街道存在人口外迁等不确定因素,经与区规划及国土部门沟通商议后,计划在此区域内先期建设8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待核心区域规划成形后,根据老年人口实际分布及服务需求,适时增设调整;东南部为崇文门外、东花市、龙潭及体育馆四个街道办事处,共41个社区,计划在此区域内建设16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感谢您对老龄工作的关心帮助,希望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东城养老”,今后持续关注老龄问题。我们将不断改进工作,把老年人的事情办好。
2017年5月8日 |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