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议案第7号

日期:2017-11-02 10:19    来源:

字号:        
议案第7号
关于大力推进居家养老社区网点建设和加快形成居家养老社区模式的议案

原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随着社会建设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区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工作中还面临不少难题需要解决。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健康状况堪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我区老年人口已突破27万,且高龄失能纯老年人家庭的老年人口比例较高。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伴随而来的是健康问题的增多。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且多是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治疗难度高的慢性病,从而导致老年人对医疗和长期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强 。

        二、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家庭护理条件

        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需要赡养照顾的老人相对增多,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相对减少,这种家庭成员构成态势,将会使照料老人成为其他家庭成员的沉重负担。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作为家庭晚辈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加上从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注重生活品质、自我发展和身心释放,用来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于是,对老人生活方面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显得越来越少,而面对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越来越多的医疗诊治、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等问题,更是让家庭中的年轻成员感到力不从心。

        三、居家和社区养老条件有待改善

        根据现有的社会资源条件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北京市提出了“9064”的养老服务模式,要使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居家养老仍然是北京市现阶段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方式。实际上,绝大多数老年人也希望居家养老或在社区养老,这样也更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身心健康。但如何改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条件,如何完善所在社区的硬件、软件配套设施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居家养老社区网点建设和加快形成居家养老社区模式的议案”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目前我区养老工作基本情况:2016年我区将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工作确定为区委、区政府四项重点工作之一,经5个多月的调研论证,正式印发《东城区关于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京东发〔2016〕9号),提出“以居家老年人为中心、以医养结合为重点、以专业机构运营为突破、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保障”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思路,明确了精准化、标准化、社会化、信息化及医养一体化的工作目标,提出建立“三级五方联动、分类精准供给”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1+N”政策体系。先后围绕区委9号文件具体工作,研定出台了《东城区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东城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方案》、《东城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东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商遴选办法(试行)》、《东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商考核办法(试行)》、《规范老年人信息管理与使用工作的意见》(东民发〔2016〕22号)、《关于规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管理及托底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意见》(东民发〔2017〕1号)及《东城区开展居家养老照护服务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等8份配套文件,从服务体系构建到重点工作实施,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社会活力和潜能,加大指导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初步构建起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加强区内高位统筹。

        (二)从科学评估入手,完善分类保障体系

        按照需求导向和分类服务原则,依据老年人自理能力、老年人家庭成员状况、特殊困难情况,通过专业评估将全区老年人分为:托底保障群体、扶助保障群体和普惠保障群体,根据老年人及其家庭实际需求,提供精准服务。2016年,累计为全区1.2万名老年人进行评估。经街道申请、评估公司信息反馈、街道社区确认后,明确托底保障1587人,扶助保障2333人。为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基础信息档案,围绕基础类信息量表、服务对接类信息量表、服务记录类信息量表为托底老年人建立基础信息档案,做到有记录、留痕迹、可追溯。

        (三)从平台建设入手,完善信息管理体系

        整合社会各类优质养老服务资源,构建政府监督指导和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覆盖区、街、社区、驿站和各类服务商的智慧化养老服务支撑体系。东城区智慧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由养老监督管理平台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平台两个平台组成,打通养老服务信息共享渠道,建立集养老服务工作、服务派单、情况监督及投诉处理为一体的区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平台计划设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终端,实现纵向资源整合;将卫生、残联、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相关部门数据进行筛选导入,建立左右互通的为老服务大数据库;开发手机APP终端,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属获取信息及服务的可及性。目前,区信息办已完成平台建设计划制定,并已进行招投标工作,6月-8月进行平台的开发建设,9月份选取试点街道进行培训和试运行,10月份平台在全区街道进行正式上线运行。

        (四)从多元主体参与入手,完善服务供给体系

        着力拓宽丰富供给渠道。2016年重阳节期间召开东城区“首届居家养老服务对接洽谈会”,33家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展示,4000余人次参观咨询。借助“老洽会”的平台,填补空白,重点为其推介对接优质服务资源。着力推动区域内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在全市率先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建立了区级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商目录,最终20家社会服务机构成功入围,为街道专业力量的引入奠定了基础。着力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区社会组织。依托街道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开展微创投或创益大赛,引导居民组团申报项目,帮助居民优化项目,指导团队开展项目,吸引志愿者参与,形成自治团队,以结对子、爱心门铃等方式开展为老服务。着力加强助老志愿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开展为老服务专业培训,提升为老服务能力,促进助老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开展志愿者星级评定,建立健全志愿激励机制,激发志愿服务活力。依托“易拾光”社区志愿者回馈平台,率先在朝阳门街道落地,建立“朝阳门互助+志愿者联盟”微信公众号,为地区志愿者提供志愿者注册、活动报名、微心愿展示等九大功能的支持,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地区志愿者紧密的聚集在一起,通过微信上的信息推送让大家了解即将举行和已经举办的志愿服,并且让每位注册的志愿者都可以发起志愿活动,形成由社区、社会组织、爱心单位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的志愿服务O2O模式。

        (五)从队伍建设入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推动实现持证上岗。根据《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京民老龄发〔2015〕215号)文件要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持证上岗、行业自律”的原则,利用两年时间开展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试点工作,我区推荐北京市东城区慈爱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市民政局指定的第一批定点培训机构(试点期间原则上不超过10家)。目前,已开班7期9个培训班,培训居家养老服务人员397人。东城区慈爱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可校企合作,借助养老机构优势,解决实训环节,实现与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二是开展照护技能培训。2017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申请设立家庭照护者养老护理技能培训项目,聘请专业培训机构为我区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进行专业培训,提升照护技能、减轻照护压力,有效改善被照护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老年人能够安享幸福晚年。

        (六)从规范管理入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一是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建立运营商例会制度,重点围绕市、区养老政策、东城区养老总体设计规划、东城区分类精准供给模式进行培训讲解,提出工作要求,提升运营商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升运营商整合链接资源能力,区级统一制定并下发驿站岗位设置、资源整合量表,并按照《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设施设计和服务标准》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目前,全区各驿站运营商驻站人员共143人,链接服务资源36家,设置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助医、安全访视等13个服务项目。三是构建市场监管体系。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及运营情况进行专项评审分析,围绕驿站建设标准、服务项目设置科学性、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及服务满意度综合测评。加快建立并完善由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第三方专业组织、服务对象及服务提供者五个维度组成的养老服务监管体系,加强对养老服务的监督管理。

        感谢您对老龄工作的关心帮助,希望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东城养老”,今后持续关注老龄问题。我们将不断改进工作,把老年人的事情办好。





                                                                                                                                                                                                       2017年5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