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富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的建议”收悉。我委领导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现状
近年来,东城区立足“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区”建设,以提高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和完善度为出发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市场运作,使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多样化的蔬菜流通模式,形成了均衡化的早餐经营格局,创立了产业化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了“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在182个社区的全覆盖。截至2016年底,东城区共有生活性服务业实体经营网点4086个,平均千人拥有网点数量4.7个,营业面积51.3万平方米,连锁网点1337个,拥有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7个,北京市商业示范社区8个,2013年东城区成为北京市首个全国社区商业示范区。
(一) 强化规划研究,凸显政府引导作用
积极落实《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在全面调研梳理现有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的基础上,出台了《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社区网点调研分析报告》、《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及各街道生活性服务业配置规划,制定《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推动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二) 把握疏建结合,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一是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开展疏解整治后可利用空间的摸底调查,根据各街道需求提供品牌服务商精准对接,在丰富和优化便民商业网点布局的同时,解决局部地区居民购物便利性暂时降低的问题。二是突出蔬菜零售网点的惠民作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2016年新建或规范提升蔬菜零售网点27个,有效地满足了居民的购菜需求;2017年将新建或规范提升蔬菜零售网点25个。三是利用东城区蔬菜信息监测分析系统,强化对蔬菜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及时调控蔬菜的供应量,较好地解决了蔬菜市场保供稳价问题。
(三) 坚持便民利民,推进“五化”建设进程
一是大力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2016年新建或规范提升各类商业便民网点111个,连锁化率提高5.1个百分点,达到32.72%,实现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等8项基本便民服务在社区全覆盖。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培育示范项目,推荐东单菜市场、便宜坊等驻区品牌连锁企业41家入选北京生活性服务业品牌连锁企业资源库,不断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主体企业的服务质量。
(四) 整合服务资源,创新生活服务产业模式
一是以社区菜市场等优质服务资源为搭载主体,以骨干服务商为实施主体,促进各类优质生活服务资源在有限空间资源内整合利用、集约发展。2016年,以百年老店东单菜市场重张为契机,将东单菜市场和平里店、光明楼店建成功能集约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推荐东四街道三至八条、东直门街道当代万国城申报北京市第一批生活性服务业示范街区。二是深入实施“互联网+智慧民生”行动,将东单菜市场打造成北京首家“智慧菜场”,建立了集菜市场、便利店、早餐、便民服务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东单菜市场“悠惠生活馆”O2O模式,极大地优化了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的功能品质。目前,“东单菜市场悠惠生活馆”已建成2家2000平米以上的社区便民服务综合体,50家社区生鲜连锁门店。
二、存在的问题
对于您提出的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完善的标准与规范。家政、美容美发、洗染等生活性服务业态现行标准、规范及部门规章部分滞后于行业发展。
二是网点布局不均衡,部分社区生活性服务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主要表现为各街道间布局的不均衡和街道内部布局的不均衡,各街道间布局均衡程度存在差异,部分街道生活性服务业网点较少。南部和北部生活性服务业网点较为密集,中部核心略显不足,总体分布呈哑铃状。
三是网点综合性服务功能还不够强。目前,全区生活性服务业网点虽然总体数量较多,但大部分服务功能单一,老百姓很难实现一条龙式生活性服务消费,有限空间内集聚综合性服务功能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生活性服务业与互联网融合程度还不够深。东城区在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在北京各城区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居领先地位,但信息化服务的应用推广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下一步发展方向及工作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十三五”时期,东城区将以服务百姓、保障民需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在政府积极引导推动下,通过系统整合、创新提升、规范发展,大力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进程,全面构建具有宜居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体系。其中,2017年拟新建或规范提升各类商业便民网点100个(其中蔬菜零售网点25个),便民商业网点连锁化率提升2.5百分点。
(一)完善体系、规范发展
一是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背景下研究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引进和提升的配置标准,结合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区”建设,制定生活性服务业准入、退出、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定标准、设层级、拉清单、列目录、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模式设计,优化网点布局、切实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功能品质。二是继续在服务商发展及管理方面夯实服务支撑,深入挖掘服务资源,扩大服务队伍、制定并签订服务公约、统一服务规范、加强培训力度、建立服务监督机制。三是开展社区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调查,按照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服务项目、商业便民网点、为老服务设施等进行分类,建立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服务资源数据库,做好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接。引进更多优质惠民、连锁化程度高、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服务企业、机构,支持老字号企业进社区,逐步取代业态低端、证照不齐、经营无序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实现社区服务升级。
(一) 统筹协调、整合资源
一是优化网点布局,从顶层设计出发,研究制定腾退后空间再利用办法,使东城区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用房有所保障,充分发挥国企经营管理和商业渠道的优势,统筹各方资源,扩大有效供给,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更好更精的服务。二是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开展疏解整治后可利用空间的摸底调查,疏解腾退的可利用空间优先用于蔬菜零售、早餐、便利店等民生保障设施建设,区商务委也将根据各街道需求提供品牌服务商精准对接,在丰富和优化便民商业网点布局的同时,解决局部地区居民购物便利性暂时降低的问题。三是以菜市场、便利店搭载等模式推进业态和功能的融合,在有限的网点资源内整合集聚多种生活性服务业功能,打造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推进社区空间资源使用的集约化。积极支持老字号的发展,优先开设老字号社区门店。四是整合资金鼓励发展,落实《东城区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三年行动计划》,根据《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启动生活性服务业项目征集,发挥财政支持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向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加快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二) 信息引领、创新发展
一是整合区内商业信息资源,搭建网上为民服务平台。结合东城区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整合区内商业服务信息资源,依托“数字东城”网站向百姓提供商业服务信息。二是继续深入实施“互联网+智慧民生”行动,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综合平台的社区覆盖率,建立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电子地图,搭建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网点信息数据监控平台,实现“社区-街道-区”三级数据平台共建、共享、共管,提升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三是鼓励街道引入社会资源,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智慧养老、线上购物、居民办事、便利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依托“微网格”微信平台,发布社区服务信息,宣传展示优质社区商业服务资源,进一步提高社区生活的智能化水平。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大力支持。
北京市东城区商务委员会
2017年5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