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祠里举办清明音乐缅怀民族先烈活动

日期:2024-04-01 18:20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字号:        

清明雨上,英魂不远。4月1日下午,东城区文物保护和管理中心联合府学小学师生,在文天祥祠举办“民乐寄哀思,追忆缅怀民族先烈”小型沉浸式音乐会。

活动延续“古建+音乐”的生动表达形式,结合主持人对文天祥祠历史片段的讲解,在文祠入口、正气歌碑前、前院丁香树下、过厅屏风前、后院枣树下和后院享堂前6个点位,府学小学师生分别用传统乐器演奏了《将军令》《十面埋伏》《幽兰逢春》《梅花三弄》《精忠词》等经典曲目,让观众们漫步于古建院落,开启一场别具韵味的清明悼念活动。

活动在古筝曲《将军令》中开始。铮铮的琴声带人们回到了那个血雨腥风、征战杀伐的年代。琵琶曲《十面埋伏》则在嘈嘈切切中描摹着旦夕生死战争的残酷。南宋末年,作为读书人的文天祥面对家国离乱满目疮痍,以绝大的勇气和毅力投笔从戎拿起了刀剑,去和敌人厮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铿锵的琴声犹似战鼓,召唤和激励着人们去战斗去抗争。笛曲《幽兰逢春》描写了荫蔽山谷中的兰花,于无人处散发幽香;古筝曲《梅花三弄》则表现了凌寒冒雪傲然绽放的梅花;古琴曲《潇湘水云》描写潇湘之间云遮雾绕,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离散命运的担忧;古琴曲《精忠词》则以岳飞的传奇故事为背景,向先烈表达敬意。

这一段段或激昂或婉转的乐曲在文祠院落内奏响,或在花前或于廊下,或在碑侧或在堂前,草木含情、山河同悲。观众们则跟随主持人的引导和讲解,漫步于古建院落,沉浸于乐曲氛围,更是神思与先贤对话、共情。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活动在府学小学学生们吟唱《正气歌》中结束。一千六百年前的梅花早已落入泥土,八百年前潇湘水雾早已散去,而今天,融刻在民族骨血当中坚贞不屈正气担当仍在筝笛曲韵中、在莘莘学子的浅吟低唱中一代代传承。

近年来,东城区鼓励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推进馆藏文物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有机结合,加强馆校合作模式创新,不断推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今年以来,区域内文天祥祠与府学小学建立了“双馆长制”的馆校合作机制,北大二院旧址、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海关博物馆等都举办过“博物馆进校园”活动,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得到合理传承。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