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至12月1日,区文旅局受邀参加在深圳举办的“非遗在社区”全国工作经验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试点城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以及“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所在社区或街道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共150人参加会议,共享互鉴。
会议公布了全国22个“非遗在社区”试点地区典型案例,东城区东花市街道“让非遗常在社区 扎根社区”和天坛街道“非遗在社区 指尖绣国潮”两个案例入选,东花市街道市民文化活动中心主任纪凌云代表东城区发言交流经验。
东花市街道在历史上是传统手工艺者的聚集区,拥有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已形成了街道、社区、传承人三级联动的工作模式。以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与传承人集体创作主体,将北京绢花、绒鸟、料器等非遗作品设计与抗疫主题、冰雪冬奥主题相结合的作品《我们在一起》在东花市社区博物馆长期展出,并进行巡回展示,增强了社区邻里的凝聚力,充分体现了“非遗在社区、非遗反哺社区”的理念。
天坛街道“非遗在社区 指尖绣国潮”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形成了非遗产业链条与社区居民爱好者、就业岗位或展演舞台相结合的非遗新生态。天坛街道将非遗扶贫与女性赋能相结合,将传统的“剧装戏具一条街”与社区主阵地相连接,赋能京绣产业,并辐射至兄弟区县。
试点几年来,东城区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六个试点社区积极探索,把原来单一模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到更深层次的非遗生活化、民众化领域,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让非遗更好地回归生活、回归民间。东城区逐渐形成了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感和持续感持续增强,城市历史文脉有序传承。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指出,“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是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开展的一项探索性的工作,目的在于培育非遗在城市中传承发展的土壤,探索在城市中保护传承非遗的有效方式,维护和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试点工作开展几年来,各单位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探索出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实现路径,努力构建非遗在社区传承发展新模式,为全国铺开提供了经验。
下一步,东城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中去考量,构建起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新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