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中国园林博物馆承办的“国际博物馆日”北京主会场活动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行,本届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与美好生活”。北京钟鼓楼“时间的故事”展览荣获2022年北京地区优秀展览优秀奖。鼓楼“时间的故事”展是中轴线上首个在古建本体内的中轴线主题常设展,也是首都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典范。
一、三大亮点
1.以数字技术助力鼓楼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创新结合。
展览践行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通过深入的历史文化挖掘,恢复了古建筑一层券洞原貌,对墙体、地面、门窗进行修缮和复原,最大限度呈现历史信息、历史格局。在不对文物建筑造成干扰的前提下,以数字技术注入展示内容,将北京鼓楼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博物馆的双重属性进行有效连接,打造了开放、包容、多样的古建筑&博物馆,完成从“文物建筑-文化空间-文化场景”的升级。
2.首个位于中轴线古建本体内的中轴线主题常设展。
以鼓楼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报时建筑、中轴线北端点的价值,以及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价值进行完整阐述。以在地化的体验,数字化的手段,生动直观的内容,国际化的视角,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形象、活态与当代价值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展览。以展览为平台,举办丰富教育、文化活动,拓展文物建筑与博物馆的外延,打造可以体验、可以传播的北京鼓楼、北京中轴线,在有效的活化利用中,让鼓楼的本体价值和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价值得以彰显。
3.以当代的视角、丰富的体验、数字化的方式引领文化传播,带动特色商业街区文化引流与消费升级,引发“鼓楼打卡”现象级热点。
经过本次改陈,鼓楼的客群构成呈现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其中75%为00后、90后及亲子家庭。开展半年,在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累计超过1万条原创内容,大众点评4.9分,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形成了“打卡鼓楼”的现象级热点;在带动消费方面,鼓楼文创消费的转化率超过10%,以展览为平台,夜场发布会、文化沙龙的引入成功启动鼓楼夜经济场景;周边地区集合展览,推出鼓楼打卡旅游路线,周末创意集市,带动塑造街区形象、制造街区热点、促进街区消费,游客量提升近200%。
二、六大创新
展览项目从工作模式、保护性展示设施、展厅模式、多媒体综合应用、展品制作等方面进了创新,已经形成自平衡设备挂设装置、声音点控交互艺术装置、文物保护罩、VR观影台、保护性栏杆等专利5项,还有4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及9项软著排队申请中。
1.工作模式创新:以价值研究为引领,统筹保护修缮、展览策划、形式设计、陈列布展及活化运营,探索全链条协同创新的工作模式。
(1)机制保障,联合办公,提质增效。项目执行过程中,由展览、保护、运营三方面专家组成核心团队,共同制定项目方案,动态交换信息,保障各环节的有效联动,高效缩短了项目周期,避免了项目中各版块作业的“过度”或“不及”。
(2)扎实研究指导保护修缮,修缮成果支撑活化利用。鼓楼早年用作他用,原始建筑结构被遮盖修改,又缺乏文献记录和档案记载。本项目通过扎实的研究和拆改实验,恢复了建筑原貌、揭示了高级别的包金土墙面,进一步佐证了北京鼓楼的历史地位;在展览中将修缮恢复的原始建筑空间与叙事体验相融合,并依据包金土墙面残迹的发现,将展面底色设定为对应的浅黄色,在传播历史文化的同时,面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和理念,增强公众的文保意识,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优秀的文物资源。
2.保护性展示设施创新:装配式自平衡结构专利技术,实现全展览“不打一颗钉子”, 保障文物安全。
整个展览采用装配式自平衡结构将展项、展板、各类管线高度集成,最大限度减少视觉干扰;通过巧妙的形体设计结构计算、以及可调橡胶脚等多项专利技术,没有向文物建筑本体打入任何一个钉子;同时通过一体化预装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古建筑内的现场施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文物安全。
3.展厅模式创新:多模态中控打造复合性展厅,解决古建筑空间有限难题,同时带来丰富的运营场景以及拓展公众的丰富体验。
展览通过强大的集成中控,集成数控投影、数控升降帘、照明灯光、音响设备、数字屏幕等,一键操作实现“探索展览、沉浸展演、文化活动”的多模态场景切换。多模态展厅的创新极大提升了古建筑的有效合理利用,内容承载量,丰富了观众的体验维度,也为古建筑内举办主题活动创造了空间与功能的条件。
展览模态:观众可在鼓楼“丰”字形的八个券洞中自由观展,中心券洞作为主通道使用。
沉浸展演模态:八个券洞的窗口处落下数控遮光帘,隔绝自然光源,展览照明自动调暗,同步中心券洞的多媒体集成设备启动播放,观众聚集在中心券洞观看沉浸展演。
文化活动模态:中心券洞作为文化活动的主运营场所,可以策划承办政府机关、主流媒体以及企事业高端品牌的发布活动或文化教育活动,其他券洞则作为活动准备空间,实现展厅的多模态运营。
4.多媒体综合应用技术创新:突破古建筑展示的行业难题。
(1)异形空间、各种材质、色彩融合空间统一性问题。通过智能三维模拟、异型图像精准纠偏就融合技术,在不规则券洞空间实现图像的高度还原,避免变形和视觉偏差。同时通过数字多通道色彩还原技术和超高流明数控投影系统,在建筑黄色包金土墙面、灰色下碱以及青砖地面等不同色彩、材质上呈现一致的色彩质感,保障画面视觉的统一和完整。
(2)声音场域回声、杂音的问题。通过对古建筑空间的全3维数据采集,还原建筑空间,运用专业系统进行声场模拟、测试与精准建声设计,结合声音文件的多通道处理、以及声音设备的点位设计,最大限度改善古建筑内的泛音、混响问题,呈现清晰准确、层次丰富、具有空间感和方向动势的声场效果。
5.叙事方式创新:以空间创造叙事,引导观众的行为和体验,巧妙融合空间、叙事、体验,赋予鼓楼“故事主动讲述者”以及“事件发生场所”的双重身份。
展览结合建筑空间特色——即一个11.4米高大主券洞和8个小券洞的“丰”字形结构,摒弃传统的线性叙事,基于原始空间特色,设立“核心主题+平行结构”的叙事方式,将古建筑的特色空间纳入体验和叙事。同时把以“空间的展品化&展品的空间化”将文物空间与展览体验进一步结合。
6.“展品”形式创新:以“内容+体验”的模式,探索“展品”的外延,解决行业展品缺乏或类型单一的普遍性难题。
“时间即展品”:鼓楼“丰”字形券洞位于中轴线的一个,就被设计为相对“空置”的状态,每日中轴线上的阳光通过花棂窗洒入室内,在12小时内在墙面、地面不断流转,即作为展品——时间,充盈满了整个空间。
“建筑即展品”:观众置身券洞内,通过抽象的感官体验,获得了展品传达的意念。同时,通过多媒体展演、交互体验不断勾勒、强调的“鼓楼”,即文物建筑本体,即是展览最重要的展品之一,对它的烘托与体验引导、价值阐释,是对展品的重要阐释与打造。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