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因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综合性体育馆而得名,这里居住着许多体育名将,在这里,体育运动是居民共同的爱好。这就是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成立之初便带有鲜明的体育基因,半个多世纪以来,见证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现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赓续体育文脉,将辖区体育文化的“温度”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力度”?5月11日,以推进区人大代表022号议案(关于整合体育馆路地区体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体育、文化、科技产业聚集地的议案)办理工作为契机,一场由区人大、区体育局、街道办事处、街道人大代表、社区、企业代表多方共商共建的交流讨论在这里展开。
体育馆路街道辖区人文底蕴深厚,体育资源禀赋优异。据体育馆路街道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轩拥军介绍,辖区不仅拥有德必文创园、红桥文创园等多个重点体育文创园区,形成了体育文化品牌圈,还是国家体育总局及其下属的近六十家国家级单项协会、运动中心和基金会的驻地。
“我们天坛体育文化中心离总局训练局很近,经常能看见好多年轻小伙儿和姑娘们拿着相机等在训练局南门口,等着这些体育人出来,和他们见一面、拍个照,真是好不热闹!”北玻集团副经理、天坛体育文化中心负责人丁崇杰打趣道。足见这一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特殊区位资源对体育爱好者的巨大吸引力。
突出的体育区位优势和丰厚的体育文化底蕴也吸引了众多龙头体育企业集聚于此。以中奥路跑、中体国际、乐恩嘉业、舒华体育等为代表,注册在体育馆路街道的各类文体娱企业、社会组织高达二百余家,体育资源极为丰富多元。
基层治理经验:“小而美”的体育服务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凭借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适宜的城市公共空间,体育馆路街道积极提升体育服务能级,营造丰富而有层次的公共体育文化氛围,打造出崇外大街京味儿乐园、四块玉健身乐园、体育总局幸福园、街巷健身区等一批群众喜爱的家门口健身乐园,建设成辖区居民满意的“3分钟健身圈”,为打造全民健身的体育文化休闲街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地气、有温度、易获得”的体育服务是体育馆路街道的金字招牌。体育馆路街道人大代表、西塘社区党委书记杜进平和街道社建办副主任唐志立介绍道,街道和社区所培育的全民健身团队,覆盖面和影响力与日俱增;2021年社区杯八人制足球赛首开先河,为全市足球运动爱好者搭建了“同场竞技、以球会友”的平台;探索开展社区“足球之家”、活力健身团、环湖马拉松等活动,不断丰富全民健身“菜单”;每年举办的社区体育文化节、社区趣味运动会、“和谐杯”乒乓球社区级比赛、小冠军俱乐部等赛事活动,为地区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文体氛围;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开展“国球进社区”、全民健身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送体上门”的形式,将群众体育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基层群众。
产业政策引领:关键时刻“推一把”
“体育产业工作不容易。”中国体育报品牌推广部主任王戎感叹,“我从业二十余年以来,体育产业的概念不断更迭。从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需要经历一个认知和思维转变的过程。”如何转变思维,在街道所营造的体育文化氛围基础上“筑巢引凤”、助推区域体育产业“乘势腾飞”?几位企业代表不约而同地呼吁“政策支持”。
体育馆路街道人大代表、德必园区总经理雷晓燕曾为其园区内的体育企业争取房屋租金补贴,但并未申请成功。目前园区内企业更多享受到的是文化产业为民营企业带来的资金和政策上的的支持。“打造产业集群,必定要有政策引导。”雷晓燕言辞恳切,“政策惠及的体育企业也一定会反哺产业,这是一个正反馈的双向互动过程。”
体育馆路街道人大代表、商会会长、北京庄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庄再强也建议,利用差异化的政策补贴吸引企业和协会入驻,以优惠价格向优质龙头体育企业出租空置场地,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出台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对重点项目、赛事、人才给予优惠、补贴或引导资金支持,在区体育局对区域内体育企业的走访调研过程中,很多企业均表达了此类愿望。
“资源优势是势能,生产力是动能。”体育馆路街道新联会会长、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打了个比方,“实现势能到动能的转化难在开头:势能大时阻力也很大,必须要推一把才能让石头滚起来,而它一旦滚起来便能越滚越快。”在他看来,这“推一把”的力,正是政府部门出台的“强劲的、比肩文化产业的、实实在在的政策”。
消费场景搭建:产业链纵深发展、融合发展
政策引导不单是优惠补贴,还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为产业未来发展谋篇布局。体育馆路街道城管办副主任王鸿源坦言,目前体育馆路的体育消费产业链上较为缺少末端消费、现场消费这一环节。在进行产业布局时,既要重视区域内体育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又要重视其能产生的消费带动作用,才能真正造福体育馆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消费需求。
目前,传统需求主导的体育消费正逐步转化为更专业、智能的场景化服务消费。要搭建布局更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必须要在产业链两个方向上下功夫。
一方面,推进体育产业纵向发展、深度发展。区人大财经办主任、代表议案督办产城融合专题调研组组长鲁建华在讲话中强调,要积极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引入体育经纪、体育培训、专业运动指导、运动医疗康复等体育服务业态。延伸体育用品和服务产业链,打通上下游产业,培育专业化体育消费聚集区,满足专业、小众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推动体育产业横向发展、融合发展。张庆分享道:“依我的从业经验来看,体育是内容,本身不构成产业,它必须和别的业态结合,才有机会发育成为产业。”王戎结合自身工作,建议借鉴基础更扎实、发展时间更长的文化产业经验,利用好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开发文创衍生产品。红桥市场在北京冬奥会赛时就曾推出过结合冬奥会和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此外,体育馆路街道综合办副主任马秋颖透露,目前街道已经在积极对接智慧场馆运营、VR体育等“体育+科技”资源、“体育+医疗健康”资源,未来的业态将更加丰富。
多元主体联动: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受益
“本次议案的提出是有延续性的。”体育馆路街道人大办主任李梅介绍道,区人大已经连续三年就体育馆路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建言献策。
“这次的会议让我作为一线从业者非常感动。”张庆激动地发言,“这体现了上至人大、下至街道社区的各个相关部门对于我们体育产业的重视。”不少企业代表都呼吁成立智库、建立产业信息交流平台,希望能积极参与进体育产业的建设中来。
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东城区依托“紫金服务”品牌,已经建立起由区发改委到行业主管部门再到属地街道的多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周到的服务。
区体育局副局长普照表示,这次会议搭建了宝贵的信息交流平台,体育局与人大代表、属地街道、园区负责人和企业代表负责人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今后将和与会代表进行持续深入对话,推动议案内容落细落实。区体育局一方面将从行业角度为街道提供支持,鼓励和指导其申报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引导其利用这一平台夯实体育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将搭建好桥梁,为属地街道和企业整合、链接相关体育产业资源,扩大体育总局和协会资源在属地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让资源“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
区人大财经办主任、代表议案督办产城融合专题调研组组长鲁建华在总结发言时强调,体育产业是“幸福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开发培育的过程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需要久久为功。同时对区体育局对于议案的推进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未来要继续以“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模式凝聚发展合力,打造体育馆路特色体育品牌。他还表示,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监督议案办理情况,推动政府部门不断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真正把代表议案办实办好办出成效,为我区体育产业发展作出切实贡献。
“众人拾柴”,多措并举,以议案办理为契机,持续推进体育文化资源整合优化,体育馆路街道的“星星之火”终将汇聚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燎原之势”。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